共建項目在哪裏 青年就奔向哪裏 青春閃耀“一帶一路”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men) 步履不停,共建項目在哪裏,就奔向哪裏。一個(ge) 個(ge) 惠民生、助發展的工程,也串聯起他們(men) 一段段青春奮鬥的故事。為(wei)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貢獻青春力量正成為(wei) 這一代青年的曆史自覺。
在共建“一帶一路”最前沿,在灘塗成良港、天塹變通途、心與(yu) 心貼近的10年間,這樣的年輕人有千千萬(wan) 萬(wan) 。
踏上不一樣的人生賽道
35歲的多哥青年蘇信,是中國路橋塞內(nei) 加爾達喀爾快速公交項目經理助理,從(cong) 多哥到塞內(nei) 加爾,他已經在“一帶一路”項目上工作了十年,他從(cong) 一名普通翻譯逐步成長為(wei) 技術工人,還走上工程管理崗位。
“基礎設施建設在我們(men) 國家還是比較落後的。中國師父告訴我,隻要我願意學,他就毫不保留地教。”在中國師父的指導下,蘇信學會(hui) 了多項公路施工的核心技術,也學會(hui) 了開工程車,掌握了專(zhuan) 業(ye) 的理論知識。這些年,他幹過道路施工的各個(ge) 工種,帶過大大小小的班組。蘇信說,共建“一帶一路”為(wei) 像他這樣的非洲青年搭建了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廣闊舞台,“我會(hui) 跟隨中國企業(ye) 一起去更多的地方,建設更多的項目”。
90後中國小夥(huo) 劉曉仙和他的柬埔寨徒弟曼玉良因共建“一帶一路”結緣。兩(liang) 年前,剛大學畢業(ye) 的曼玉良經過重重考核,成功入職新金邊國際機場項目。這是柬埔寨麵向世界的新一代門戶機場,也是中柬共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在投身項目建設中,曼玉良從(cong) 中國師父身上學到了很多,也因為(wei) 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
同樣奮戰在柬埔寨建設工地的還有35歲的辛永傑。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辛永傑正帶領中建三局的團隊運用領先的“工序穿插施工技術”,參與(yu) 修建金邊國金(二期)公寓大樓。有了先進技術和標準,不僅(jin) 施工質量有保障,當地工人的施工水平和施工效率也大大提高。“最快的時候,項目以‘3天一層樓’的速度‘拔節生長’。”辛永傑說,這對很多柬埔寨乃至東(dong) 盟其他國家的建設者來說都是難以想象的,“我們(men) 接待了馬來西亞(ya) 等國的行業(ye) 同仁到項目上檢查觀摩,他們(men) 對項目施工的質量、標準和效率評價(jia) 都很高”。
“代表中國建築走到海外,打造‘一帶一路’上的中國品牌,這就是我認為(wei) 的青春奮鬥的意義(yi) 。”辛永傑說。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不論是技術出海還是人才出海,這都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一直秉持的理念。2017年,中國電建水電十一局以讚比亞(ya) 下凱富峽水電站項目為(wei) 依托創辦中國水電培訓學院,為(wei) 學員提供免費教育培訓,旨在為(wei) 讚比亞(ya) 培養(yang) 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急需的技能人才,隨後被正式納入讚比亞(ya) 國民教育體(ti) 係。這所學校開設土建、電工、機修等主修專(zhuan) 業(ye) ,以及物理、化學、中文等輔修專(zhuan) 業(ye) ,在提高學員實踐技能水平的同時,提高其社會(hui) 生存能力。截至目前,該校培訓了6期共計332名學員。眼下,他們(men) 中的絕大多數都已投身到“一帶一路”建設之中。
站在一批批前輩的肩上繼續前行
“中國企業(ye) 從(cong) 零起步走到海外,由小變大、從(cong) 少到多,我們(men) 是站在投身‘一帶一路’建設的前輩的肩上繼續前行。”在通用技術集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孟加拉國阿蘇甘傑132kV變電站項目上,90後中國小夥(huo) 兒(er) 鄭啟超已工作兩(liang) 年多。他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10年來,中孟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取得了許多大突破,“比如,阿蘇甘傑132kV變電站項目是孟加拉國核心樞紐變電站中首次采用中國製造的保護控製設備”。
這一突破既受益於(yu) 前任建設者們(men) 積下的“中國口碑”,也得益於(yu) 鄭啟超和同事們(men) 的不懈爭(zheng) 取。當時,盡管項目建設資金較緊張,但孟加拉國業(ye) 主仍希望大量采用歐美設備,而歐美設備造價(jia) 高、采購周期長、調試成本高,一度令工程受阻。經過全麵研究,鄭啟超和同事們(men) 堅信中國設備完全可以達到甚至優(you) 於(yu) 歐美設備的運行標準,為(wei) 此他和團隊幾乎每天奔波在車程3個(ge) 小時的工地和首都達卡之間。“每個(ge) 工作日,業(ye) 主一上班,我們(men) 就去辦公室‘堵’,帶著全套資料給他們(men) 一一講解,找當地項目經理、電氣和土建工程師逐條比較中國與(yu) 歐美設備的技術參數,向他們(men) 介紹中國設備的性能。”鄭啟超說,“磨”了足足3個(ge) 月,孟加拉國業(ye) 主最終同意從(cong) 中國采購保護和電纜等核心設備。
這一次設備變更,不僅(jin) 將阿蘇甘傑變電站項目中保護及電纜等設備的造價(jia) 降低了近50%,更讓中國品牌進入孟加拉國業(ye) 界的視野,為(wei) 中孟共建“一帶一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企業(ye) 在電力、能源項目建設中的標準和運營模式都給我們(men) 帶來了積極的影響,比如,好的建設效益、可靠的技術、便捷的維護方式以及高技能人才的培養(yang) 等方麵,都讓我們(men) 受益匪淺。”穆罕默德·阿薩德是鄭啟超的孟加拉國同事,他在項目現場擔任土建工程師。阿薩德表示,在中企工作的這段時間,中國標準和中國理念讓他大為(wei) 震撼,“我在很多方麵磨煉了自己,學到了新技術和新理念,這裏的經驗讓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實質提升”。
要讓“一帶一路”的理念與(yu) 標準走入共建國家,首先就需要突破語言和文化的製約。中石化冠德公司富查伊拉倉(cang) 儲(chu) 項目運營部副經理周新昌到阿聯酋工作時,項目上隻有4名中國同事,其餘(yu) 50餘(yu) 人來自印度、菲律賓等國。“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很容易因為(wei) 溝通問題出現矛盾,給罐區安全生產(chan) 埋下隱患。”為(wei) 了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周新昌經常主動與(yu) 外國同事“蹭話聊”,既摸清他們(men) 工作中的難點,也了解他們(men) 生活中的興(xing) 趣愛好。
“用心溝通、真誠溝通,就能在不同文化間存異求同。”這是周新昌參與(yu) 中阿共建“一帶一路”項目4年多來總結出的經驗,他曾不止一次地調解不同國家建設者間的矛盾。
從(cong) “一帶一路”奔向更廣闊未來
對很多90後年輕人來說,參與(yu) 共建“一帶一路”幾乎貫穿了他們(men) 畢業(ye) 後的職業(ye) 生涯,他們(men) 也正從(cong) “一帶一路”建設奔向更廣闊的未來。
“我的轉變都是在讚比亞(ya) 發生的。”2017年大學畢業(ye) 後,張曉臣來到讚比亞(ya) 工作至今,目前是中國電建所屬水電十一局讚比亞(ya) 下凱富峽水電站項目副經理。下凱富峽水電站項目是讚比亞(ya) 40年來投資開發的第一座大型水電站。今年8月,讚比亞(ya) 下凱富峽送出項目全線路投入運行,這將極大緩解讚比亞(ya) 用電緊張的局麵,同時對推動讚比亞(ya) 工礦業(ye) 的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我在讚比亞(ya) 結婚,在讚比亞(ya) 從(cong) 一名普通的技術員走上管理崗位,由青澀內(nei) 向變得成熟外向。未來我依然希望在非洲大陸深耕,提升自己的硬實力。”張曉臣說,“近年來,中企在這裏新建了機場、公路,明顯感覺到讚比亞(ya) 的基礎設施在變好,這也給當地人提供了許多工作崗位。”
與(yu) 張曉臣一樣,彭勃的人生也在異國他鄉(xiang) 劃下了長長的軌跡。過去10年間,彭勃先後“轉戰”肯尼亞(ya) 、馬達加斯加和安哥拉。
作為(wei) 中肯共建“一帶一路”標誌性工程,蒙內(nei) 鐵路連接東(dong) 非第一大港口蒙巴薩和肯尼亞(ya) 首都內(nei) 羅畢,是肯尼亞(ya) 獨立以來的第一條現代化鐵路,也是彭勃入職中國路橋後在海外工作的第一站。“圖紙問題1天解決(jue) 、技術員調配1小時到位”的高效率統籌工作,讓他得到了同行的認可。2017年,在他們(men) 的共同努力下,蒙內(nei) 鐵路提前實現零事故正式通車。
使命達成後,帶著10萬(wan) 字個(ge) 人筆記,彭勃投入到下一個(ge) 共建“大項目”——馬達加斯加機場路項目。2017年,作為(wei) 馬達加斯加曆史上第一個(ge) 使用中國優(you) 惠買(mai) 方信貸的項目,機場路項目麵臨(lin) 合同關(guan) 係處理等眾(zhong) 多待辦事項,還牽扯當地國家法律、公司投資運營等問題。彭勃作為(wei) 項目負責人,再次發揮了協調溝通與(yu) 工作優(you) 化的特長,最終將17項生效放款條件逐一滿足,實現銀行貸款首放。
2020年年底,彭勃又“轉戰”安哥拉,成長為(wei) 青年崗位能手和業(ye) 務骨幹。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趙安琪 駐柬埔寨記者 王岩 特約撰稿 厲暘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