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巴山渝水鋪展生態畫卷

發布時間:2023-10-23 14:48:00來源: 光明日報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重慶,地處長江上遊和三峽庫區腹地,“扼守”長江上遊生態屏障最後一道關(guan) 口。深秋時節的巴山渝水,芳草池塘、悠然田園與(yu) 高峽平湖,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美麗(li) 生態畫卷。

  打水、分裝、檢測……10月9日,在長江巫山段巫峽口的地表水國控考核斷麵,記者看到檢測人員正進行現場水質監測采樣。

  “生態環境監測是環境管理的‘前沿哨’,我們(men) 每月上旬對水質開展手工監測,上、中、下旬開展水質巡查及預警工作,每年獲得的監測數據就有1萬(wan) 餘(yu) 條。”巫山縣生態環境監測站副站長魏嵬說,環境管理決(jue) 策有了大量數據支撐,更能確保一江碧水向東(dong) 流。

  保護好每個(ge) 點位的生態,是為(wei) 了保護好一條長江生態線。“‘一江碧水出巴渝’是重慶的承諾,正在持續兌(dui) 現。”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黨(dang) 組成員、副局長劉芹說。

  10月10日,梁平雙桂湖國家濕地公園波光瀲灩,成片的荇菜漂在湖麵,金黃色的花朵點綴其間,與(yu) 悠閑覓食的水鳥相映成趣。

  在公園裏,記者碰到正在拍攝水鳥的楊秀勇。“水質好了,好多珍稀的鳥兒(er) 飛回來,每年還帶來‘新客人’。”楊秀勇告訴記者,6年間,他寫(xie) 下兩(liang) 萬(wan) 多條觀鳥記錄,填補了重慶鳥類記錄的5項空白。

  “以前隻是冬天才有的斑嘴鴨,近一兩(liang) 年夏天也沒有走,就在這裏繁殖。”梁平區生態環境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唐小平說,如今,擁有濕地資源近2萬(wan) 公頃、濕地率近11%、濕地保護率達52%的梁平,成了名副其實的“國際濕地城市”。

  有著多種珍稀植物的北碚縉雲(yun) 山,古往今來,眾(zhong) 多文人墨客流連於(yu) 此。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更讓“巴山夜雨”聞名天下。山腳下的嘉陵江畔,有著300多年曆史的金剛碑古村落,多年前隨著原住居民的搬遷,差點淪為(wei) “荒村”。

  山上做減法,山下做加法。北碚區生態環境綜合執法支隊政委梁傑英說,北碚區為(wei) 了留住鄉(xiang) 愁,充分挖掘當地江、溪、泉、橋、樹等傳(chuan) 統特色元素,對金剛碑曆史文化街區進行了生態修複和開發建設。如今,街區100多棟老建築修繕完成,變成了遊客的打卡地。

  從(cong) 護綠增綠到致富增收,重慶各地不斷拓寬著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的路徑。10月11日,記者登上奉節縣草堂鎮歐營村的觀景平台,目之所及,鬱鬱蔥蔥的果園裏,飽滿的臍橙在陽光映照下,露出絲(si) 絲(si) 金黃。

  “得益於(yu) 日照充足、雨水均衡和適宜的紅沙土,草堂鎮種出的臍橙又大又甜,可受歡迎了。”歐營村支部書(shu) 記王敏說,“村子裏外出務工的村民少了,600米海拔以下沒有空田。通過電商平台,臍橙年銷量超過1000噸。”

  看著如今山清水秀的歐營村,誰能想到,這裏曾是灰塵遮天蔽日的“水泥村”。2013年,村裏關(guan) 閉水泥廠,走上綠色轉型發展之路,成立了18個(ge) 水果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開發了多個(ge) 臍橙品種。如今,奉節臍橙全縣種植麵積達37.5萬(wan) 畝(mu) ,產(chan) 量達40.5萬(wan) 噸,實現綜合產(chan) 值45億(yi) 元,成了村民致富的“金果子”。

  將“美麗(li) 風景”轉變成“美麗(li) 經濟”,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橋頭鎮也嚐到了甜頭。

  秋高氣爽,在橋頭鎮藤子溝國家濕地公園旁,記者看到一群學生正在陶然居瓦屋小鎮寫(xie) 生。一年前,在陶然居集團等龍頭企業(ye) 帶動下,全鎮依托風景秀美的自然資源,推進文農(nong) 旅融合發展。這些農(nong) 村的田園房舍,變成了藝術學子青睞的“香餑餑”。

  “我們(men) 收儲(chu) 了100多棟閑置房屋,瞄準康養(yang) 休閑、寫(xie) 生創作兩(liang) 大板塊,探索有效盤活鄉(xiang) 村閑置資源的新模式。”橋頭鎮黨(dang) 委書(shu) 記王東(dong) 說,橋頭正在創建全國“萬(wan) 企興(xing) 萬(wan) 村”示範鎮,打造涵蓋種植基地、加工園區、文旅小鎮、產(chan) 業(ye) 學院的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全產(chan) 業(ye) 鏈條。目前,全鎮已經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就業(ye) 崗位137個(ge) ,帶動了1600餘(yu) 名農(nong) 戶增收。

  環境變成風景,風景帶動產(chan) 業(ye) ,產(chan) 業(ye) 鋪就致富路。和橋頭鎮一樣,在渝北區洛磧鎮大天池村、江津區先鋒鎮保坪村、合川區太和鎮米市村,采摘正忙的鄉(xiang) 村田園綜合體(ti) 、古樸整潔的特色民宿、引人入勝的振興(xing) 故事,正吸引一撥又一撥遊客前來。如今的長江上遊沿岸,越來越多的群眾(zhong) 吃上了生態飯。巴山渝水間,高質量發展的生態故事還在不斷續寫(xie) 。

  (本報記者 李宏 張國聖 張亞(ya) 雄 黃漢鑫)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