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以東坡文化為紐帶 川台青年在眉山相識相知相融

發布時間:2023-10-24 15:07:00來源: 中國台灣網

  中國台灣網10月23日眉山訊(記者 陳佳慧)“十年不還鄉(xiang) ,兒(er) 女日夜長”“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北宋文豪蘇東(dong) 坡的詩詞穿越千年,浸潤著一代代兩(liang) 岸同胞的心靈。10月21日至22日,2023“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千裏共嬋娟”川台青年東(dong) 坡故裏詩詞會(hui) 在四川眉山市舉(ju) 行。兩(liang) 岸年輕人以東(dong) 坡文化為(wei) 紐帶,相識、相知、相融,留下了許多飽含親(qin) 情與(yu) 友情的溫馨畫麵。

  眉山古稱眉州,曆史文化厚重,是蘇東(dong) 坡的故鄉(xiang) ,素有“千載詩書(shu) 城、人文第一州”的美譽。21日,來自四川大學、四川師範大學等高校的近20位台灣學生走進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故居——眉山三蘇祠,了解“三蘇文化”,感悟蘇氏家風、家教和家國情懷。同學們(men) 在老師帶領下學習(xi) 傳(chuan) 統拓刻,拓印東(dong) 坡詩詞佳句,感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手工技藝的魅力。

  “在這裏,曆史的剪影和讀書(shu) 的印象融在一起,感覺很奇妙。”台灣男生楊哲綸今年九月進入四川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zhuan) 業(ye) 學習(xi) 。因為(wei) 林語堂的《蘇東(dong) 坡傳(chuan) 》,楊哲綸對這位既瀟灑不羈、才華橫溢,又守其初心、心懷家國的文壇巨擘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參觀三蘇祠圓了我這個(ge) 小‘蘇迷’的夢。”讀萬(wan) 卷書(shu) 行萬(wan) 裏路,楊哲綸計劃未來抽出更多時間遊覽大陸名山大川、人文古跡,探尋博大精深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

  在四川工商學院,台灣大學生和該校學生代表一對一結對,共同學習(xi) 中國傳(chuan) 統茶藝,揮毫潑墨領略書(shu) 法之美,一起動手製作創意文化掛件。

  這是四川工商學院學生杜媛紫第一次接觸台灣同學,和她結對的謝天逸在四川大學讀研二。“第一眼看到天逸以為(wei) 她是年齡很小的台灣‘萌妹子’,沒想到認識了才知道她是個(ge) 學霸姐姐。”杜媛紫很珍視這次相識,感覺即有趣又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她希望這樣的兩(liang) 岸青年交流活動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

  就讀四川師範大學的台灣學生許庭韋在新朋友張怡的幫助下,製作了一盞精美的“東(dong) 坡燈籠”。她笑稱兩(liang) 人一起做完手工後已經迅速成為(wei) 了閨蜜。“交流多了,心才會(hui) 越走越近。”許庭韋認為(wei) ,兩(liang) 岸的年輕人有責任傳(chuan) 承共同的優(you) 秀文化,推動兩(liang) 岸同胞交流得更熱絡。

  四川工商學院同學表演了古典舞《清平樂(le) ·禁庭春晝》、古風小品《博物館奇妙夜》、詩詞歌曲《定風波》。“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最後,兩(liang) 岸學生合唱由蘇東(dong) 坡名詞改編的歌曲《明月幾時有》,將活動推向高潮。

  “東(dong) 坡文化是兩(liang) 岸同胞共有的寶貴精神財富,以東(dong) 坡文化為(wei) 載體(ti) ,擴大兩(liang) 岸同胞尤其是兩(liang) 岸青少年的交流交往,促進心靈契合,有非常重要的意義(yi) 。”眉山市台辦主任潘素梅表示,近年來,眉山市緊緊圍繞“以文促融”,連續三年舉(ju) 辦“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千裏共嬋娟”川台青年東(dong) 坡故裏詩詞會(hui) 。1000多名兩(liang) 岸青少年共唱東(dong) 坡詞、共尋東(dong) 坡味、共話青春情,用共同的優(you) 秀文化托起兩(liang) 岸青少年共同的夢想。(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