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關注秋收|力保收成 科技助力——我國東北糧食主產區秋收見聞

發布時間:2023-10-26 11:04:00來源: 新華社

  東(dong) 北三省是我國糧食主產(chan) 區,糧食產(chan) 量占全國逾五分之一。近年來,東(dong) 北三省通過良種、良法、良機等相融合,提高作物單產(chan) ,提升糧食品質。金秋時節,各地正加快秋收進度,確保糧食順利歸倉(cang) ,希望的田野上處處洋溢著豐(feng) 收的喜悅。

  黑龍江省五常市有著“中國優(you) 質稻米之鄉(xiang) ”美譽,今年這裏超過百萬(wan) 畝(mu) 農(nong) 田遭受洪澇災害,當地搶排田間積水、進行“一噴多促”作業(ye) ,在受災之年奮力保收成。

  機收、脫粒、裝車……在五常市安家鎮鐵西村,村民董明亮正駕駛著收割機搶收成熟的水稻。“我們(men) 合作社共種了2600多畝(mu) 水稻,現在看來今年豐(feng) 收保住了。”董明亮說,他們(men) 自9月末便開始收獲一部分“頭鐮米”,以便在“十一”期間賣個(ge) 好價(jia) 錢,現在他們(men) 正加快搶收,收獲已進入收尾階段。五常市是黑龍江省加快秋收進度的縮影,目前黑龍江省水稻已基本收獲完畢。

  今年黑龍江大豆種植麵積達7500萬(wan) 畝(mu) ,目前也已基本收獲完成。隨著新季大豆收獲,糧食收購正同步展開。在訥河市鑫聞達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院內(nei) ,一旁的鐵路線上,一袋袋粒大飽滿的大豆正在裝車,即將發運。

  “我們(men) 10月1日開始收購新季大豆,日收儲(chu) 量在二三百噸。”企業(ye) 負責人韓旭說,公司為(wei) 客戶量身定製產(chan) 品,針對豆製品廠推出專(zhuan) 用黃豆,滿足雲(yun) 貴川等南方市場需求。

  更高產(chan) 的種子、更科學的種植方式、更先進的農(nong) 機裝備……現代科技正在重塑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流程,為(wei) 端穩端牢“中國飯碗”提供科技支撐。

  在吉林省農(nong) 安縣小城子鄉(xiang) 光明村,浩淞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種植的500餘(yu) 畝(mu) 耐鹽堿大豆迎來豐(feng) 收。“經過初步測產(chan) ,每畝(mu) 產(chan) 量超過240公斤,實現了高產(chan) 。”該公司負責人王浩說,他們(men) 與(yu) 中國科學院東(dong) 北地理與(yu) 農(nong) 業(ye) 生態研究所合作,在鹽堿地試種耐鹽堿品種“東(dong) 生118”,效果超出預期。

  在黑龍江省訥河市學田鎮清河村,數台大型農(nong) 機正在將籽粒飽滿的大豆順利歸倉(cang) 。“今年我們(men) 引進110厘米大壟密植栽培技術,通過縮小行距、增加株距提高植株的光合作用率,從(cong) 而提升產(chan) 量,增加效益。”訥河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孟慶典說,科技正助力提升大豆單產(chan) ,拎穩“油瓶子”。

  在遼寧省鐵嶺縣萬(wan) 鑫水稻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一處地塊,新升級的7行滾輪式收割機實現了收割、脫粒、秸稈粉碎、稻穀裝車等係列程序一氣嗬成,稻稈粉碎後從(cong) 收割機尾部排出,空氣中彌漫陣陣稻香。

  “目前合作社所有收割機每天全部出動,爭(zheng) 取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稻田收割工作。”合作社理事長聶明說,他們(men) 先後投資1200餘(yu) 萬(wan) 元購置農(nong) 機裝備,機械化助力種植全流程節本增效。今年合作社種植了4900畝(mu) 水稻,預計總產(chan) 量能達600多萬(wan) 斤,再獲豐(feng) 收。

  一組組農(nong) 情調度數據,折射出東(dong) 北糧食主產(chan) 區的豐(feng) 收速度。截至10月24日,黑龍江省糧食作物收獲超九成,大豆、水稻基本收獲完畢;吉林省糧食作物已收獲接近九成,水稻、大豆收割接近尾聲;遼寧省糧食作物已收獲超九成,預計旱田作物在10月末前收獲完畢。(記者孫曉宇、薛欽峰、武江民)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