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到圓明園研究與保護時,中外學者在關注什麽?
(原標題:圓明園研究與(yu) 保護2023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在北京舉(ju) 行 中外學者為(wei) 何依然關(guan) 注圓明園?)
圓明園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東(dong) 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典範,也是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曆史見證地。這座曆經輝煌與(yu) 苦難的“萬(wan) 園之園”,如何在中外文化交流和互鑒中繼續發揮作用?
10月28日,圓明園研究與(yu) 保護2023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在圓明園遺址公園舉(ju) 行,來自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shu) 館、圓明園研究高校聯盟成員單位的專(zhuan) 家學者,和來自美國、加拿大、法國、意大利、韓國、印度等國的高校教授,共同探討如何推動圓明園遺址保護與(yu) 利用高質量發展。
一段中西文化交流之旅
聳立於(yu) 圓明園的西洋樓,由多名法國傳(chuan) 教士參與(yu) 建造,它不僅(jin) 有著濃厚的中華文化烙印,還帶有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風。加拿大拉瓦爾大學曆史係教授李晟文表示,“在這裏,中國十二生肖的象征物與(yu) 西式噴泉融為(wei) 一體(ti) ,這就是中法文化交織與(yu) 結合的結果。”
西洋樓是我國皇家宮苑中第一次大規模仿建的西洋建築群,位於(yu) 圓明園中長春園的北界,由意大利傳(chuan) 教士郎世寧、法國傳(chuan) 教士蔣友仁和王致誠等設計監造。
1743年,王致誠在給法國友人的信中對圓明園極為(wei) 推崇,讚美中國人在園林建築方麵豐(feng) 富的想象力,而與(yu) 之相比,西方人顯得十分貧乏。6年後,王致誠的信首刊於(yu) 《耶穌會(hui) 士書(shu) 簡集》,不久被譯成多種文字在西方廣為(wei) 流傳(chuan) 。
意大利漢學家、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麥克雷指出,郎世寧的參與(yu) 對圓明園來說意義(yi) 重大,當他開始到中國工作時,歐洲已有了大量關(guan) 於(yu) 中國的文章。而與(yu) 郎世寧同時期的漢學家,大多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語言和寫(xie) 作、哲學和曆史、地理與(yu) 社會(hui) 著迷。
李晟文介紹,西洋樓內(nei) 還陳設有大量的西洋器具,如家具、望遠鏡、自鳴鍾、洋琴、地球儀(yi) 等,這些物件有的來自法國,有的為(wei) 法國傳(chuan) 教士製作。乾隆晚年,法國傳(chuan) 教士巴茂正和意大利傳(chuan) 教士德天賜共同製造的一座能寫(xie) 字的寫(xie) 字人陳設鍾,就陳放在圓明園奉三無私殿內(nei) 。
“中國風”吹入歐洲園林界
圓明園建成後,對西方的建築有著較大影響。李晟文表示,中國園林不求對稱,不尚人工雕琢,師法自然,如同一股清風,吹入歐洲園林界,令人向往和效仿。
他以英國建築師威廉·錢伯斯為(wei) 例指出:“威廉·錢伯斯推崇中國人‘庭院以自然為(wei) 模範……主張一切美來自自然’的觀念,認為(wei) ‘中國人設計的園林確是無與(yu) 倫(lun) 比的’,並模仿建造了一座中式園林——丘園。”位於(yu) 英國倫(lun) 敦的丘園中,現在依舊可以看到由威廉·錢伯斯設計的“寶塔”,八角形的結構,塔頂邊緣有龍的圖案,極具中國特色。
圓明園興(xing) ,先人將中式園林帶到西方;圓明園衰,今人將“萬(wan) 園之園”的苦難與(yu) 輝煌再度傳(chuan) 至世人。
此次參會(hui) 的美國弗吉尼亞(ya) 州立大學教授汪榮祖,曾寫(xie) 下《A Paradise Lost:The Imperial Garden Yuanming Yuan(追尋失落的圓明園)》一書(shu) ,該書(shu) 英文版於(yu) 2000年由美國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也是第一部由中國人用英語撰寫(xie) 的全麵研究圓明園的曆史著作。
從(cong) 圓明園的布局,到五位清帝在圓明園的日常、政治活動,再到圓明園被焚毀掠奪,汪榮祖在書(shu) 中寫(xie) 道:圓明園這座皇家禦苑的興(xing) 衰,是清朝帝國史的一個(ge) 縮影……
今年10月,圓明園博物館正式揭牌,並展出馬首銅像、銅鎏金象首、青玉老人山子等珍貴文物。在汪榮祖看來,“圓明園可以成為(wei) 一個(ge) 很偉(wei) 大的遺址博物館,讓散失在外的文物慢慢回到這裏。”
“對圓明園的研究是我們(men) 應有的自覺”
圓明園是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feng) 五朝皇帝的禦政之所,從(cong) 宮廷政權符號的角度來分析,它的地位與(yu) 故宮同等,而西洋樓體(ti) 現了中西方藝術文化的交融。法國濱海大學教授馬驪表示,“圓明園最後焚毀於(yu) 英法聯軍(jun) ,是文明史又一段千古遺恨的傷(shang) 心史,對圓明園加以研究研討,是我們(men) 從(cong) 事東(dong) 西方文化學術交流的學者應有的自覺”。
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做訪問教授時,韓國明知大學教授薑允玉曾多次參觀圓明園,對圓明園有著獨特的感情。她提到,中韓兩(liang) 國是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明知大學也曾發表過數篇基於(yu) 增強現實技術的圓明園數字景觀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中,“我們(men) 每個(ge) 專(zhuan) 家學者的共同願望,就是借助學術論壇交流的平台,來凝聚共識、砥礪共進。”
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院長、教授阿維傑特·班納吉表示:“中華文明傳(chuan) 播到世界各地,不斷推動著人類文明進程。而印中兩(liang) 國祖先來往,相互學習(xi) 、交流佛經,留下了豐(feng) 富的物質和精神遺產(chan) ,成為(wei) 世界文明交流史的佳話,中國敦煌和印度的那爛陀正是兩(liang) 國文明文化融合的曆史見證。”
曆經時代變幻,圓明園早已不隻是一處世界奇跡,或戰火遺址。作為(wei) 中西文化交流的曆史見證和重要載體(ti) ,斷壁殘垣的圓明園更將在世界的持續關(guan) 注、研究下,迎來屬於(yu) 它的“新生”。
【對話】
北外以譯為(wei) 橋 向世界推介圓明園
“北外不僅(jin) 有語言優(you) 勢,學校的老師們(men) 在曆史、文學等領域還有各自研究的長處。”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以下簡稱“北外”)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梁燕看來,推動圓明園“走出去”,北外有得天獨厚的優(you) 勢。
作為(wei) 圓明園研究與(yu) 保護2023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的主辦方之一,北外對圓明園有著特殊的感情。2018年,圓明園管理處向北外拋來橄欖枝,表示想與(yu) 北外合作打造一張圓明園的“國際名片”,並邀請他們(men) 來製作圓明園宣傳(chuan) 片的不同語言版本。
梁燕說道,翻譯是北外的強項,但麵對圓明園,她也犯起了難。“圓明園每一處景觀的起名都很講究,名字背後有更深的含義(yi) ,而有些語種裏沒有和中文名對應的詞匯。”
在翻譯圓明園影視宣傳(chuan) 片字幕、圓明園書(shu) 麵宣傳(chuan) 資料的過程中,梁燕認為(wei) 需要尤其注重園內(nei) 典故、建築名背後的意蘊,用含義(yi) 共通的詞匯來翻譯。如果沒有相應詞匯來解釋,意譯則成了最優(you) 選。
翻譯講求基本功,在北外的教學理念中,不僅(jin) 是語種的轉譯能力,學生文化自信的增強同樣重要。“圓明園的輝煌和創傷(shang) 客觀存在,所以講圓明園的故事,我們(men) 更注重學生對遺址的親(qin) 身接觸。”梁燕認為(wei) ,對學生辨識能力的培養(yang) ,一定要建立在對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上。
2020年,為(wei) 了加強對圓明園的研究與(yu) 保護工作,圓明園研究高校聯盟正式成立。作為(wei) 成員單位之一,北外主要承擔圓明園中外文獻資料庫的建設工作。
北外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副院長管永前表示:“圓明園是一個(ge) 厚重的文化符號,在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互鑒中,它仍然熠熠生輝,發揮著重要的橋梁作用。對圓明園的研究與(yu) 保護是一個(ge) 很好的引子,把世界介紹給中國,把中國介紹給世界,這就是每個(ge) 北外人的使命。”(完)(《中國新聞》報記者 李騰飛 作者 劉益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