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歲的西泠印社,如何讓文化常講常新?
中新網杭州11月6日電 (錢晨菲)“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發展,一方麵要在變幻莫測的發展空間下守住底線、不隨波逐流;另一方麵,推動傳(chuan) 統文化的現代化非常重要,篆刻正是載體(ti) 之一。”6日,西泠印社建社120年社慶大型係列活動新聞發布會(hui) 在浙江杭州舉(ju) 行,中國文聯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shu) 長陳振濂如是說。
1904年,4位杭州篆刻名家丁仁、王禔、葉銘、吳隱在西湖西泠橋畔,孤山之上,以橋名結社,確立了“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的最初版辦社宗旨。此後,西泠印社逐步發展成為(wei) 海內(nei) 外研究金石篆刻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民間藝術團體(ti) ,享有“天下第一名社”的盛譽。
120年,“西泠”如何不老?其在守正的同時不斷創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現代化正是重點著墨方向。
“西泠印社在發展過程中非常關(guan) 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現代化。我們(men) 不能因其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就在寶塔尖上自娛自樂(le) 、自我安慰、自我欣賞,我們(men) 必須要下沉到每一個(ge) 可以接受的受眾(zhong) ,讓他們(men) 可以感受得到。”陳振濂說。
他坦言,與(yu) 現在的年輕化不同,曾經西泠印社社員年齡多為(wei) 六七十歲,孤山上不能都是老先生穿著長衫飲酒賦詩,雖然看似高雅,但連杭州百姓都無關(guan) 痛癢,更不要說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展。
“考試納賢”是西泠印社邁出的關(guan) 鍵一步。百年社慶後,西泠印社以考試開門納賢,年輕人憑真本事即可加入。正是這一轉變,讓西泠印社在此後的10多年間,快速吸收了一批30、40歲左右的,對篆刻領域來說非常年輕的藝術家,壯大了年輕隊伍。
截至目前,西泠印社有成員500餘(yu) 名,來自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ya) 、法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
從(cong) 一技之長,到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載體(ti) ,方寸印章,氣象萬(wan) 千。陳振濂指出,讓傳(chuan) 統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同樣是傳(chuan) 統文化現代化的具體(ti) 體(ti) 現。“許多古文字,中國老百姓看不懂,外國人更加看不懂。所以我們(men) 就在思考,如何讓篆刻成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現代化的演繹,這中間就需要將其他國家的圖形、曆史符號、文字等轉化成篆刻。”
2018年開始,西泠印社推出以《世界圖紋與(yu) 印記》、“一帶一路印譜創作”為(wei) 主題的討論,並積極推動“世界印章史”印文化文明互鑒;嚐試圖形印與(yu) 非漢字係統印章的篆刻藝術新樣式,並建立大印學概念。
“祖輩的輝煌為(wei) 我們(men) 奠定下良好的基礎,而代代相傳(chuan) 的理想與(yu) 信仰,讓西泠印社走過了整整120年。眼下,我們(men) 正通過守正創新推動學科交叉、文明交融,以篆刻講好中國故事。相信在新的曆史階段,西泠印社會(hui) 在曆史基因的傳(chuan) 承和時代脈搏的躍動中入古出新,以更開放、更包容、更自信的氣韻開創未來。”陳振濂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