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古城喀什:文旅融合釋放青春“強引力”
作為(wei) 考古隊長,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肖小勇頻繁在北京與(yu) 喀什之間往返,不僅(jin) 自己在莫爾寺遺址幹到了第5個(ge) 年頭,還把自己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一批批地帶到考古工地實踐。2019年,中央民族大學與(yu)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對莫爾寺遺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迄今經曆了5期發掘工作。
莫爾寺遺址位於(yu) 喀什市伯什克然木鄉(xiang) 莫爾村,距今已有1800年曆史,是目前我國經過科學係統發掘的最西部、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遺址之一。遺址雖然古老,但遺址上的工作人員很年輕。
喀什有“玉石集中之地”的意思,東(dong) 鄰和田,這裏卻並不產(chan) 玉。而東(dong) 西方文化和玉石一樣,自古以來在此交匯。如今的絲(si) 路古城喀什,文物會(hui) “說話”,文旅正融合,並釋放出強大的青春引力,年輕人什麽(me) 樣,喀什的未來就是什麽(me) 樣。
絲(si) 綢之路的遺址來了大學生
95後哈薩克族姑娘嬌哈爾·巴克提別克,本科學的是曆史,研究生時轉攻考古,畢業(ye) 後回到家鄉(xiang) 新疆成為(wei) 一名大學老師。在碩士研究生二年級時,她曾跟隨導師肖小勇到莫爾寺遺址實習(xi) ,回憶起在考古現場的那一段經曆,她說:“當時我們(men) 8個(ge) 人,其中6個(ge) 女生。剛來的時候隻能看見兩(liang) 座塔,其他都被黃沙掩蓋。而隨著考古工作的展開,這片遺址曾經的景象就能告訴我們(men) 很多曆史。”
對考古專(zhuan) 業(ye) 的學生來說,課堂與(yu) 現場會(hui) 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一個(ge) 術語、概念、理論,如果不到現場實踐,是無法體(ti) 會(hui) 其中的深刻內(nei) 涵的。”肖小勇說,“比如,做田野考古最基本的理論之一是地層學,我在課堂上講完,學生們(men) 背得滾瓜爛熟。但課堂是一個(ge) 理想環境,真到了現場,遺跡千變萬(wan) 化,學生可能都拉不出來水平線。”
讓肖小勇高興(xing) 的是,學生來了之後,“有熱愛,會(hui) 思考”,無論將來是否從(cong) 事考古事業(ye) ,這群年輕人麵對文化遺產(chan) 時,眼中都閃著光。“實習(xi) 生中一大半都是女生,可能從(cong) 來沒有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生活過,但這些學生都盡心盡力。莫爾寺遺址是一個(ge) 陡坡,她們(men) 一開始要手腳並用才爬得上去,很快就都噌噌噌地如履平地。”
肖小勇說,考古最直接的意義(yi) 在於(yu) ,它讓一切“眼見為(wei) 實”。“比如,莫爾寺遺址出土的幾個(ge) 佛像,帶有印度傳(chuan) 來的犍陀羅藝術的元素,但是那種輪廓分明的特征已經不明顯,佛像麵部非常柔和,這明顯受到中原佛教藝術回傳(chuan) 的影響”。
喀什市現有文物保護單位53處,其中包括莫爾寺遺址、阿巴克霍加麻紮、艾提尕爾清真寺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喀什市啟動了莫爾寺遺址保護開發建設項目,在做好文物遺址保護的基礎上,挖掘文化資源和旅遊開發潛力,完善遺址基礎設施建設,新建遊客服務中心、遺址觀光區、文化體(ti) 驗區等。
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後期計劃圍繞莫爾寺遺址建設莫爾寺文化產(chan) 業(ye) 園,將莫爾寺遺址打造成集曆史文化考古、中華文化傳(chuan) 承、生態休閑觀光於(yu) 一體(ti) 的文旅綜合體(ti) 。
嬌哈爾·巴克提別克說,如果將來有機會(hui) 能帶著朋友再次來到莫爾寺遺址參觀,她一定會(hui) 告訴他們(men) :“這一片遺址承載了考古人的心血,埋藏了許多的寶藏,更為(wei) 曆史留下文化交融的證據。”
“文旅融合”讓畢業(ye) 生回到家鄉(xiang)
始建於(yu) 1640年的阿巴克霍加麻紮,1988年被確定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則作為(wei) 香妃園景區的一部分,成為(wei) 喀什的一張文化旅遊名片。2019年以來,遊客在這裏不僅(jin) 能看到文物古跡,還能體(ti) 驗香妃迎賓儀(yi) 式、觀看非遺展覽與(yu) 精品劇目,甚至能參與(yu) 一場“民俗婚禮”。香妃園景區還開通了直播,粉絲(si) 已超過300萬(wan) ,今年接待遊客超過50萬(wan) 人次。文物遺址借助文旅融合的力量,有了新的活力。
2023年,喀什市全麵推進文物遺址保護利用。例如,針對盤橐城遺址公園,對盤橐城、班超侯府、博物陳列館及廣場進行整體(ti) 提升改造。
如今,遊客在旅途中,不僅(jin) 期待享受美食美景,還對曆史文化——尤其是來到一座古城之後,有了越來越高的體(ti) 驗需求,甚至成為(wei) “剛需”。這也是95後維吾爾族小夥(huo) 兒(er) 米熱阿裏木的感受。他自稱“高台小米”,從(cong) 小就住在高台民居附近,從(cong) 克拉瑪依職業(ye) 技術學院旅遊管理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回到家鄉(xiang) 成為(wei) 一名專(zhuan) 業(ye) 講解員。
闊孜其亞(ya) 貝希老城區,即高台民居,意為(wei) “高崖上的土陶”。它位於(yu) 吐曼河西岸一處高約30米、長寬約400米的黃土高台上,建築群以土木、磚木結構為(wei) 主,己有數百年曆史。2021年,喀什高台民居綜合性提升改造開發項目開始實施,進行了遺址修繕,以及公共服務設施、水電路等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與(yu) 完善。今年6月,高台民居以全新的麵貌正式對外開放,成為(wei) 新的旅遊打卡點。
米熱阿裏木說著一口標準普通話,在高台民居入口處向遊客們(men) 介紹:“門頭的裝飾圖案和文字,源自1995年出土於(yu) 民豐(feng) 縣尼雅遺址的國家一級文物——‘五星出東(dong) 方利中國’錦護膊……”
“我在這裏長大,我每天講的這些曆史文化,就像在講自己的成長故事。我非常喜歡這個(ge) 工作。講著講著,我會(hui) 發現一些自己的知識盲點,就去找資料學習(xi) 。在和遊客的互動的中,我也會(hui) 更加了解其他地方的文化。”米熱阿裏木說。
“活著”的非遺後繼有人
高台民居就像一座“活的民俗博物館”,經過保護開發後,一部分原來的居民又回來了。他們(men) 繼續在這裏從(cong) 事世世代代傳(chuan) 承的手藝,其中包括約20種非遺項目,如土陶、木器、銅器、英吉沙小刀、磚雕、石膏雕、樂(le) 器等。
穿行在高台民居,非遺小店的招牌色彩鮮豔,還有著不拘一格的起名方式——“磚雕師傅庫爾班之家”“奶奶土酸奶”“拿起就彈吧”“吱咯吱的鞋”……隨意走進一家,就像打開一個(ge) 神奇寶藏。
在“高崖上的土陶人家”,國家級非遺“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製技藝”第七代傳(chuan) 人吐爾遜·肉斯塔木,仍然每天親(qin) 力親(qin) 為(wei) 做陶器。他今年72歲,這門手藝已經傳(chuan) 到了他的90後女兒(er) 阿依姆薩古麗(li) 手上。小店不僅(jin) 售賣土陶工藝品,還開辦土陶工坊,遊客可以親(qin) 自動手體(ti) 驗土陶製作。隨著旅遊日益興(xing) 旺,他家的收入每天在500-600元。
阿依姆薩古麗(li) 介紹,土陶在當地依然是受歡迎的日用品,比如,裝酸奶的碗就是土陶做的,“碗上的裝飾圖案有鴿子的尾巴——當地家家戶戶都喜歡養(yang) 鴿子”。除了傳(chuan) 統日用品,他們(men) 如今也開發了符合現代審美和需求的新品,比如花瓶、裝飾畫等。
在喀什古城,一家“爺爺的爺爺的爸爸的饢”,每天從(cong) 開張一直排隊到歇業(ye) ,即使買(mai) 一個(ge) 饢要等一個(ge) 小時,遊客也樂(le) 意。正在熟練揉麵的85後吾買(mai) 爾江·吐地,已經做了20多年饢,就如店名所寫(xie) ,他家已經有7代人做饢了。
“一鍋饢32個(ge) ,10分鍾出一鍋,每天從(cong) 早上9點忙到半夜1點,能賣出2000-3000個(ge) 饢。”吾買(mai) 爾江說。隨著遊客增多,他在原味的基礎上,又開發出了玫瑰花、葡萄幹、核桃等新口味。
在每周一天的休息時間,吾買(mai) 爾江的愛好是“學成語”:“經常跟遊客交流,我的普通話越來越好了,但是之前在學校語文學得不太好,現在正好補上這一課。”
除了傳(chuan) 統行業(ye) ,各種現代文化業(ye) 態在千年古城中也毫不違和。咖啡廳、民宿、油畫店、書(shu) 吧……還有已成氣候的旅拍,主打沉浸式體(ti) 驗。古城裏五步一名“古城少女”,十步一位“西域公主”,引得穿著校服的小學生在放學路上紛紛“圍觀”。
今天的喀什,有夯土結構的古城,也有高樓林立的街道。晚上10點,正是開始夜生活的好時候,遊客提著大包小包玩得盡興(xing) ,本地人騎著電動車、自行車穿行而過,人間煙火掩映著絲(si) 路繁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