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下的糾結
作者:阮忠(海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唐代成玄英作《莊子疏序》說莊子的“當戰國之初,降衰周之末,歎蒼生之業(ye) 薄,傷(shang) 道德之陵夷,乃慷慨發憤,爰著斯論”(《莊子疏序》)。這與(yu) 西漢司馬遷《報任安書(shu) 》的“發憤著書(shu) ”說相吻合,司馬遷還提到《周易》《春秋》《離騷》《國語》等著作的撰述,沒有提到莊子,成玄英的意思是《莊子》也可歸於(yu) 這一類,明代的陸西星等人也持此說,清代錢澄之還著有《莊屈合詁》,不過莊多激憤而屈多哀怨。
人們(men) 常說莊子逍遙且自然,逍遙的“無己”是無憤的;自然的“順應”也是無憤的,即使是社會(hui) 生活中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式的順應,也把本有的憤慨情緒給消解了。但莊子在那個(ge) 時代,是另類的憤世者,他認為(wei) 天下沉濁,不可說嚴(yan) 肅認真的話,故用“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作意見表達,剽剝儒墨、鄙薄諸侯、輕視貪圖名利的人,讓人看到他處世的灑脫自由。但這隻是一種表象,就像他在《養(yang) 生主》裏以不喜歡待在樊籠裏的澤雉暗喻自己,可他始終處在生活的樊籠中,因不可能解脫而有多重的人生糾結。
自然與(yu) 人為(wei) 的糾結。莊子承襲老子“道”的理念,以自然為(wei) 法則,自然則逍遙、自然則齊物,自然則無為(wei) 而無不為(wei) ,故《應帝王》說治天下,應是“遊心於(yu) 淡,合氣於(yu) 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自然是什麽(me) 呢?莊子說是人或物的本真,他有一個(ge) 譬喻說馬的本真是蹄踐霜雪、毛禦風寒、饑食草、渴飲水,這就是自然。因此,莊子反對人為(wei) ,鶴脛長不可斷,鳧脛短不可續,他還用《應帝王》的“渾沌之死”作比擬,渾沌無七竅則無欲望,當他動了善待儵、忽的心思,導致儵、忽為(wei) 他鑿七竅,七竅成,渾沌死。無為(wei) 無害,有為(wei) 有害,人為(wei) 是不可取的。故他想象的“至德之世”就是人與(yu) 禽獸(shou) 、萬(wan) 物平等而和諧相處的社會(hui) 。然而現實的戰國社會(hui) 滿是殺戮與(yu) 血腥,他用“觸蠻之爭(zheng) ”諷刺諸侯戰爭(zheng) 的渺小,但無濟於(yu) 止戰。於(yu) 是始終反對人為(wei) 的莊子,堅持有為(wei) ,他寓言主導下的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的非“莊語”,即使是自詡“獨與(yu) 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yu) 萬(wan) 物”,依舊是人為(wei) 的外化形態。又如他在《逍遙遊》中對惠施責其言“大而無用”的反批評,他以“宋人善為(wei) 不龜手之藥”講述物當善用,如是,怎能說不是有為(wei) 呢?
無己與(yu) 有我的糾結。《逍遙遊》說至人無己,抵達這一境界自然功名均無。對“無己”莊子有三種不同的表達,一是《人間世》的“心齋”,“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二是《大宗師》的“坐忘”,“墮肢體(ti) ,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yu) 大通,是謂坐忘”;三是《在宥》的“心養(yang) ”“徒處無為(wei) ,而物自化。墮爾形體(ti) ,吐爾聰明,倫(lun) 與(yu) 物忘,大同乎涬溟”。這三種表達告訴人們(men) “無己”當舍棄欲望、舍棄才智或說忘世忘己,淪為(wei) 虛無。這是一個(ge) 漸修的過程。《達生》有一則“呆若木雞”的寓言是很好的說明:“紀渻子為(wei) 王養(yang) 鬥雞。十日而問:‘雞可鬥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見者反走矣。’”然而,莊子有這樣一再表達的執念,何曾做到“無己”?他的朋友惠施在魏國為(wei) 相時,聽說莊子到魏國欲取而代之,在城裏搜索莊子。莊子見惠施,譏其相位為(wei) 腐鼠,毫無取代的想法。這樣的莊子,當然不是“無己”。惠施死後,莊子在《徐無鬼》裏講了一則“運斤成風”的故事,感傷(shang) 自己失去了善辯的最佳對手。而且他在沒米下鍋的時候會(hui) 向監河侯借糧,還曾穿著打了補丁的粗布衣服去見魏惠王,說自己並非不得誌,隻是生活貧困罷了。這樣的莊子始終“有我”,什麽(me) 時候可以抵達“無己”的境界?
有用與(yu) 無用的糾結。莊子很喜歡說有用與(yu) 無用的問題,這與(yu) 他自然無為(wei) 、返璞歸真的一係列主張被世俗視為(wei) 無用相關(guan) 聯。不僅(jin) 是惠施對他有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的批評,而且《田子方》裏莊子見魯哀公,魯哀公笑言:“魯多儒士,少為(wei) 先生方者。”這讓莊子很在意有用與(yu) 無用。他在《人間世》講了匠石之齊在曲轅見了大蔽數千牛的櫟社樹的故事,他稱之為(wei) 無用散木。當晚櫟社樹托夢給他,說有用的柤梨橘柚中道夭折而不終天年,怎比得上櫟社樹無用於(yu) 世、有用於(yu) 生呢?類似的故事還有同篇的大而不材的商丘之木,畸形人支離疏。支離疏的臉在肚臍下,雙肩高過頭頂,發髻朝天,兩(liang) 條大腿與(yu) 脅下相連。莊子說這樣的人社會(hui) 征兵不會(hui) 找他,徭役不會(hui) 找他,發救濟一定會(hui) 發給他。無用於(yu) 社會(hui) ,有用於(yu) 自我的人生,得以終其天年。但《山木》裏講了這樣一個(ge) 故事,說莊子一次帶著弟子行於(yu) 山中,見伐木者不取的大樹枝葉盛茂,莊子說這樹因不材得終其天年。隨後一行人舍於(yu) 故人之家。故人命豎子殺不能鳴之雁款待他。於(yu) 是第二天弟子問莊子:“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自言將處在材與(yu) 不材之間。雖說他還為(wei) 自己辯,說處世最好是順應自然,但這材與(yu) 不材之間的說法,還是透露了他內(nei) 心的糾結。還有他在《天道》裏了講的“輪扁斫輪”,在《達生》裏講的“梓慶削木為(wei) 鐻”,都是一些有用的故事,提示了人有用方能使物盡其用。
求生與(yu) 樂(le) 死的糾結。《齊物論》說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以及“莊周夢蝶”的“物化”是生死齊同的哲學認知。現實中的他清晰地看到人的生命過程,在《至樂(le) 》裏講了“妻死鼓盆”的故事,說人的演化從(cong) 恍惚之氣到形體(ti) (《知北遊》也說“人之生,氣之聚也”)、生命、最後又變而之死。還用春夏秋冬四時的運行來比擬人的生命變化,凸顯了生命的自然。天地委形,人有生死,生的有涯讓他深刻感受了知的無涯,專(zhuan) 門寫(xie) 了《養(yang) 生主》,勸人為(wei) 善無近名,為(wei) 惡無所刑,像庖丁解牛一樣,在中間空隙裏遊刃有餘(yu) 。這是養(yang) 生的基本道理,養(yang) 生是求生避死之方,他的“心齋”“坐忘”“心養(yang) ”術,也是養(yang) 生求生,但難以踐行。為(wei) 養(yang) 生,他可以隱於(yu) 垂釣;為(wei) 求生,可以不仕而自保。《秋水》裏莊子釣於(yu) 濮水,拒絕楚王願以境內(nei) 相累的請求,表示寧生而曳尾於(yu) 泥水;《列禦寇》裏莊子辭聘時說,不可入仕最後為(wei) 人供奉。所以他在《達生》裏說,人為(wei) 豬盤算,寧可在豬圈裏食糟糠;為(wei) 自己盤算,卻想有軒冕之尊,死後放在雕花的柩車裏,這有什麽(me) 意義(yi) 呢?他有時又說:生死存亡是人的命運,如日夜交替,不知終始。人何必求生?更甚者,《大宗師》說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遊方之外,以生為(wei) 附贅懸疣,以死為(wei) 決(jue) 屙潰癰,據此人當是生苦而死樂(le) 。莊子還在《至樂(le) 》虛構了“莊子之楚見空髑髏”的故事,故事裏莊子用馬鞭敲打空髑髏,尋問死因。空髑髏夜間托夢給他說:“死,無君於(yu) 上,無臣於(yu) 下,亦無四時之事,縱然以天地為(wei) 春秋,雖南麵王樂(le) ,不能過也。”因此不願重返人間。盡管這樣,莊子並不願死,依然努力避死求生。隻是在無奈之際,說一句“死生,命也”(《大宗師》)。
以上四者是莊子“逍遙”下的主要糾結。他的糾結不限於(yu) 此,如《齊物論》說論辯無是非,可《秋水》裏講了惠施與(yu) 莊子的“濠梁之辯”,莊子說濠水裏的儵魚出遊從(cong) 容,惠施說你不是魚,安知魚之樂(le) 。二人互相辯駁,沒有誰是誰非的結論,成為(wei) 邏輯史上有名的公案,但莊子和惠施都在求己是人非。又如《至樂(le) 》說,人認為(wei) 毛嬙、西施美,但遊魚、飛鳥也認為(wei) 她們(men) 美嗎?《山木》裏宋國旅館裏主人的美、醜(chou) 二妾,美者遭遇冷落,醜(chou) 者得到寵愛,結論是主人說的美者自美,我不認為(wei) 美;醜(chou) 者自醜(chou) ,我不認為(wei) 醜(chou) 。這揭示了美的虛無、相對和主觀性,也表明美相對於(yu) 醜(chou) 絕對存在,即使是《天道》說的以樸素為(wei) 美。《莊子》內(nei) 、外、雜33篇,自古以來就存在自著或他著的爭(zheng) 議,卻又是它們(men) 共同造就了逍遙與(yu) 糾結同在的莊子,他的憤世深蘊其中。後人很少探究莊子的糾結,放大了他逍遙的內(nei) 核順應自然,於(yu) 是有了處世的曠達灑脫以及遭遇艱難時的淡泊堅忍。而莊子向往逍遙遊,卻在諸多的糾結中並不逍遙,當是他人生最大的糾結,也是孤憤之書(shu) 《莊子》產(chan) 生的最大動因。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3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