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第十八屆挑戰杯回眸 踏著泥土傳播原汁原味的鄉村文化

發布時間:2023-11-16 10:4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紅色文創、茶事紀錄、懷梆戲曲……在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jue) 賽現場,有一批以鄉(xiang) 村文化為(wei) 主題的項目,透視出大學生們(men) 振興(xing) 鄉(xiang) 村文明的濃濃情懷。

  文創宣傳(chuan) 讓紅色文化渲染鄉(xiang) 村

  在“挑戰杯”決(jue) 賽現場,一個(ge) 作品展示攤位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成為(wei) 青年學生們(men) 火熱的“打卡地”。

  攤位上擺放著文具、鑰匙扣、保溫杯、小玩具等文創作品,負責作品展示的同學則在大聲“吆喝”著向來來往往的參觀者作介紹。

  這些作品是由長沙理工大學“藝力量”團隊和貴州省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楊柳鎮4個(ge) 村的村民共同完成的文創產(chan) 品,產(chan) 品中的IP形象是一個(ge) 長著牛角、身穿紅軍(jun) 服、耳朵兩(liang) 旁佩戴裝飾物黃精(一種中藥——記者注)的可愛人物,藝術團隊將其命名為(wei) “黔印印”。

  “牛角、黃精都是楊柳鎮的特色,我們(men) 將這些民族元素融入IP形象中,讓其變得更加親(qin) 民,當時還有很多村民熱情邀請我們(men) 去他們(men) 家牆繪‘黔印印’。”“藝力量”團隊指導老師高海說。

  2023年6月,項目團隊剛成立時,團隊便通過印江縣木行鎮政府與(yu) 楊柳鎮政府取得了聯係,成為(wei) 首個(ge) 以楊柳鎮文化為(wei) 主進行紅色文化、民族文化藝術作品創作的藝術團隊。

  “入駐”楊柳鎮的過程並不順利。“藝力量”團隊指導老師萬(wan) 馨表示,楊柳鎮地處偏遠,從(cong) 印江縣政府到楊柳鎮驅車要兩(liang) 個(ge) 多小時,山路顛簸,也沒有民宿可供住宿。“我們(men) 帶領學生第一次去調研時隻能打地鋪。”萬(wan) 馨笑著說。

  但是艱苦的環境反而激發了學生們(men) 的創作熱情。

  前期調研工作完成後,7月初學生們(men) 便馬不停蹄開始了產(chan) 品的設計、創作。此時紅色文化資源的地域分散、宣傳(chuan) 模式無明顯亮點成為(wei) 師生麵臨(lin) 的主要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團隊對宣傳(chuan) 模式進行創新。經過實地調研、訪談收集到322份錄音和1578份調查問卷,最終篩選得到1436個(ge) 有效樣本。根據積累的豐(feng) 富素材,團隊推出了經過整合的紅色記憶檔案,囊括了印江縣的紅色故事、典型紅色人物事跡和紅色遺址等資源,並將紅色檔案中提煉的紅色元素與(yu) 當地特色產(chan) 業(ye) 、民族元素相結合,搭建出集200多個(ge) 紅色元素於(yu) 一體(ti) 的數據平台,做到了元素“隨使隨用”,有效解決(jue) 了資源分散的問題。

  數據平台搭建完成後,團隊利用紅色平台提取元素,設計出數字化擬人形象“黔印印”,並針對不同人群開發對應產(chan) 品。“我們(men) 通過這些實現了紅色文化群體(ti) 的受眾(zhong) 最大化。”團隊成員、長沙理工大學影視攝影與(yu) 製作專(zhuan) 業(ye) 學生王珮瑤說。

  長沙理工大學從(cong) 2009年起便與(yu) 湖南的不同鄉(xiang) 村展開合作,進行紅色文化宣傳(chuan) ,同時不斷追尋革命足跡,從(cong) 湖南“破圈”走入紅色貴州。

  “‘挑戰杯’決(jue) 賽是比賽的終點,也是我們(men) 宣傳(chuan) 紅色文化走入貴州的起點。”長沙理工大學團委書(shu) 記楊晨對參加“挑戰杯”的10名同學寄予厚望。

  用影視記錄山上的春茶

  “挑戰杯”決(jue) 賽現場,一陣茶香在一個(ge) 攤位上彌漫。桌子上擺放著茶壺、茶杯,兩(liang) 位選手正在給前來參觀的人沏茶,一旁的電視屏幕中播放著茶農(nong) 上山采茶製藥的紀錄片。

  這兩(liang) 位選手來自海南師範大學新聞傳(chuan) 播與(yu) 影視學院,一旁播放的紀錄片名為(wei) 《黎·一方草木》,記錄了五指山市水滿鄉(xiang) 毛納村茶農(nong) 的采茶、製茶經過。

  2022年4月11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五指山市水滿鄉(xiang) 毛納村調研,了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情況。2023年7月10日,海南師範大學新聞傳(chuan) 播與(yu) 影視學院“情係椰島·繪夢鄉(xiang) 村”教育關(guan) 愛服務團調研組前往毛納村及五指山市毛陽鎮牙胡村開展社會(hui) 調研。

  毛納村位於(yu)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南麓。由於(yu) 山地多、耕地少、氣候濕潤、土壤微酸,毛納村村民大多以種植大葉種茶作為(wei) 收入來源。

  “王阿婆是黎族歌舞隊的隊長,我們(men) 在她的介紹下了解、接觸黎族的茶、藥文化,最終拍攝出紀錄片。”項目負責人、海南師範大學新聞傳(chuan) 播與(yu) 影視學院李學鑫說。

  在這個(ge) 尚未完全開發的小山村裏,茶農(nong) 主要憑借“刀耕火種”的方式進行采茶,采集之後在小作坊中製茶。

  與(yu) 普通采茶不同的是,毛納村的茶農(nong) 采茶時間在清明前,並且隻采茶葉最嫩的部分。“他們(men) 采茶時都是用手一片一片捏下來的。”李學鑫說,這樣采製的茶葉散發著清香。

  “農(nong) 村的‘空心化’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黎藥麵臨(lin) 著如何接續傳(chuan) 承的困境。”海南師範大學新聞傳(chuan) 播與(yu) 影視學院教師蔡挺作為(wei) 帶隊老師,提出了“用鏡頭定格時間”的記錄方式。

  黎族人多是小時候跟隨長輩上山采藥,通過言傳(chuan) 身教的方式傳(chuan) 承黎藥知識。而當代年輕人普遍偏向於(yu) 去城市發展,不再願意頂著炎炎烈日上山采藥,使得黎藥傳(chuan) 承出現困難。

  “我們(men) 通過紀錄片的形式記錄采藥、製藥的過程,不僅(jin) 鍛煉了學生的專(zhuan) 業(ye) 能力,同時讓更多人了解五指山毛納村,了解黎族茶藥,從(cong) 而加入黎族茶藥的保護傳(chuan) 承中。”蔡挺說。

  在拍攝過程中,語言、環境是團隊麵臨(lin) 的主要問題。由於(yu) 海南為(wei) 熱帶雨林氣候,同時毛納村山路崎嶇、濕滑,導致團隊在拍攝時經常要“手把手、背搭背”,同時還要麵對隨時可能出現的螞蟥、蛇類。

  “我們(men) 的指導老師是海南陵水人,懂得海南話,可以充當我們(men) 的翻譯。”李學鑫笑著說,團隊成員的相互鼓勵、相互支持也讓他們(men) 逐漸融入當地的生活。

  如今,海南師範大學新聞傳(chuan) 播與(yu) 影視學院已經連續3年在五指山地區開展社會(hui) 實踐活動,活動被新華社、海南日報等多家媒體(ti) 報道,影響日益廣泛,成為(wei) 大學生通過專(zhuan) 業(ye) 學習(xi)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路徑”。

  讓懷梆戲曲在鄉(xiang) 村“生根”

  懷梆作為(wei) 一種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來自河南師範大學音樂(le) 舞蹈學院音樂(le) 學專(zhuan) 業(ye)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實驗班的大四學生陳亞(ya) 男不僅(jin) 想將其記錄下來,還準備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鄉(xiang) 村多種類的戲曲教學。

  陳亞(ya) 男出生於(yu) 梨園世家,自小學四年級便被送入戲曲學校學習(xi) 。在家人的影響下,陳亞(ya) 男從(cong) 小便喜歡戲曲,在大三了解到懷梆戲曲即將失傳(chuan) 後,大四便加入到豫西北國家級非遺懷梆教育的實證研究項目中,下鄉(xiang) 當起了戲曲老師。

  懷梆因流傳(chuan) 於(yu) 古懷慶府地區而得名,流傳(chuan) 範圍為(wei) 今河南沁陽市、焦作市、新鄉(xiang) 市等地。由於(yu) 傳(chuan) 承主要以“口傳(chuan) 心授”的方式,並且這一劇種相對小眾(zhong) ,導致許多外地人並不知道這一曲目,也為(wei) 它的傳(chuan) 承、推廣帶來了困難。“我是商丘人,以前我也沒聽過懷梆戲曲。”陳亞(ya) 男說。

  在教學過程中,陳亞(ya) 男的主要學生是農(nong) 村的三、四年級小學生。這些學生大多沒有聽過懷梆,“有的孩子一開始會(hui) 覺得懷梆難聽”。

  然而曾經有過教學經驗的陳亞(ya) 男並沒有被難倒,她會(hui) 先換上戲服、畫上妝容在課上為(wei) 同學表演一段懷梆戲曲。“小朋友比較活潑、好奇,也願意接受這種通過身段、手勢、眼睛進行表演的方式。”陳亞(ya) 男做了一個(ge) 戲曲中的表演手勢解釋道。

  如今,即將大學畢業(ye) 的陳亞(ya) 男選擇回到家鄉(xiang) 商丘支教,當一名音樂(le) 教師,同時挖掘戲曲中的紅色元素,為(wei) 宣傳(chuan) 懷梆戲曲、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努力奮鬥。

  相比於(yu) 去大城市工作,她更明白在看不見的農(nong) 村深處有學校更需要她,同時在教授過程中她的個(ge) 人價(jia) 值也得以體(ti) 現。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李瑞璿 記者 樊未晨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