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畫 | 千年木蘭陂,見證莆田治水蝶變
中新網莆田11月15日電(記者 袁秀月)回憶起以前經曆的水患,71歲的福建省莆田市新度鎮蒲阪村原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鄭仁明仍記憶猶新。“那時候村民們(men) 常常提心吊膽,種糧食是靠天吃飯,就怕台風多、下雨多。受水患影響,那時一畝(mu) 地的稻子通常隻能收兩(liang) 三百斤,村民還不敢往地裏種其他經濟作物,就怕一發洪水給淹了。”
鄭仁明提到的洪水便是來自於(yu) 莆田市的“母親(qin) 河”木蘭(lan) 溪。木蘭(lan) 溪水源豐(feng) 富,但彎多且急,河道狹窄,入海處地勢低窪。木蘭(lan) 陂建成前,木蘭(lan) 溪兩(liang) 岸的興(xing) 化平原,頻遭上遊衝(chong) 下的洪水和下遊湧上的海潮侵害,造成南北洋平原生靈塗炭,人民群眾(zhong) 飽受洪災之苦。
北宋年間木蘭(lan) 陂的修建,徹底改變了南北洋平原以往“隻生蒲草,不長禾苗”的狀況。然而,雖然莆田人世代在這裏繁衍生息,但水患並沒有消除。
77歲的莆田市城廂區下黃村原村委會(hui) 主任林國棟還記得,小時候有次發大水,在撤離的時候,因為(wei) 水太急不慎翻船,好多人落入水中。當時每家每戶都有一個(ge) 大木桶,一是用來醃鹹菜,另外就是等發洪水的時候可以當做運輸工具,把老人孩子裝進木桶裏送到安全的地方。
早在1957年,木蘭(lan) 溪治理工程就曾被提上議事日程,但因其工程技術難度大遲遲難以動工。1999年,莆田市邀請國內(nei) 權威水利專(zhuan) 家,經過多重論證與(yu) 技術試驗,終於(yu) 為(wei) 木蘭(lan) 溪找到治理良方。2003年,木蘭(lan) 溪裁彎取直工程完成,原來16公裏的行洪河道,裁直為(wei) 8.64公裏,縮短7.36公裏。2011年,兩(liang) 岸防洪堤實現閉合,洪水歸槽,防洪標準大大提升。
經過幾十年、幾代人的不斷努力,木蘭(lan) 溪畔正迎來蛻變。曾經的“水患之河”,成為(wei) 當下的“生態之河”“發展之河”“幸福之河”。村民們(men) 再也不用擔心水患了,想種什麽(me) 種什麽(me) ,而圍繞木蘭(lan) 溪的綜合治理也有了新方向。以玉湖為(wei) 中心,莆田規劃用地7532畝(mu) ,開發建設玉湖新城。如今,玉湖片區內(nei) ,學校、醫院、商場、體(ti) 育活動場所等各類公共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曆經千年的木蘭(lan) 陂,如今已建成為(wei) 風光優(you) 美的親(qin) 水公園。當前,木蘭(lan) 陂圍繞“千古木蘭(lan) 溪、百裏江山圖、十裏風光帶”總體(ti) 思路,從(cong) “生態帶、文化帶、健康帶、產(chan) 業(ye) 帶、創新帶”五大方麵發力,努力打造集遺產(chan) 保護、生態修複、水利科普、多維體(ti) 驗為(wei) 一體(ti) 的國家5A級旅遊景區。木蘭(lan) 溪搖身一變,成為(wei) 一條聯係城市與(yu) 山水的綠色紐帶。
林國棟說,自從(cong) 木蘭(lan) 溪治理之後,他們(men) 的生活改變了許多。現在不管是早晨還是傍晚,都有許多人在木蘭(lan) 溪邊運動,有跑步的,還有打太極拳、跳廣場舞的等等。更有人專(zhuan) 門騎自行車來這裏騎行、散步,呼吸新鮮空氣。今年多個(ge) 台風登陸我國,莆田也沒有發大水。
對莆田人來說,隨著木蘭(lan) 溪的巨變,“海水漫灌,蒲草叢(cong) 生”已成為(wei) 曆史,而對於(yu) 水的恐懼也慢慢成為(wei) 過去。
11月11日,在中央網信辦網絡傳(chuan) 播局指導下,由中國新聞網和福建省委網信辦、山西省委網信辦、內(nei) 蒙古自治區黨(dang) 委網信辦、海南省委網信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dang) 委網信辦等多地網信辦共同主辦的“江山如畫”網上主題宣傳(chuan) 活動在福建武夷山啟動。當天,“江山如畫”全媒體(ti) 福建采風活動同步啟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