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籍教師甘肅“鮮事多”:生命故事為媒 情牽兩岸搭橋梁
中新網蘭(lan) 州11月19日電 (記者 丁思 高瑩)土炕、大雪、手工拉製的牛肉麵、重走古絲(si) 路的奇妙……台灣教師張繼元在甘肅高校三尺講台執教近5年,這些在隴原大地邂逅的“新鮮事”,豐(feng) 盈著他個(ge) 人的生命故事,成為(wei) 連接兩(liang) 岸的情感紐帶,他也成為(wei) 促進兩(liang) 岸心理學交流發展的橋梁。
出生於(yu) 台灣高雄農(nong) 村的張繼元,憑借優(you) 異成績,19歲考入台灣輔仁大學。“那時候的青春可以稱之為(wei) ‘懸宕的日子’,還不太確定自己想要成為(wei) 什麽(me) 樣的人,直到遇見作家劉墉及其兒(er) 子的作品,遇上心理學。”西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師張繼元近日接受中新社、中新網記者專(zhuan) 訪,分享其在甘肅的生命故事曆程。
結緣:從(cong) 北京到蘭(lan) 州
位於(yu) 甘肅蘭(lan) 州的西北師範大學,發端於(yu) 1902年建立的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它的創辦開啟了中國現代高等師範教育的先河,同時也成為(wei) 中國心理學教育的開端。1986年,該校開始招收教育心理學碩士研究生,為(wei) 全國為(wei) 數不多的幾所招收心理學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高校之一。
2008年,兩(liang) 岸學術交流日漸頻繁,作為(wei) 台灣輔仁大學第一批赴大陸高校交流的學生,張繼元依舊記得第一次走入中國人民大學的興(xing) 奮。
“我們(men) 以前都隻能在書(shu) 本上,或者電視上看到大陸的模樣,第一次這樣麵對麵和大陸同學互動,讓我感覺很親(qin) 切。”張繼元說,“參訪期間,我還專(zhuan) 程去爬長城,走進故宮、頤和園、北京輔仁大學校址,重新探訪這些地方,都讓我有一種生命曆史流通的感覺,我們(men) 彼此間有著諸多相似性。”
21世紀初,台灣輔仁大學心理學專(zhuan) 業(ye) 發展迅速,心理傳(chuan) 記學、敘事心理學、心理學質性研究走在學術前沿。兩(liang) 岸學術交流不斷升溫,在其後的十年間,繼續在輔仁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張繼元,跟隨老師走入大陸多所高校進行訪學交流。
彼時的西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zhuan) 業(ye) 迎來快速發展的時代。2003年,該校開始招收基礎心理學碩士研究生,並獲得心理學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2006年,招收發展與(yu) 教育心理學博士研究生;2012年6月,該校心理學院成立,並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合作,與(yu) 國內(nei) 外高校開展係列合作研究。
交流期間,張繼元結識了西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舒躍育教授,兩(liang) 人在心理學研究方麵的諸多想法不謀而合,合作翻譯書(shu) 籍《青年路德》,成為(wei) 學術上的摯友。
老朋友向張繼元發出邀請,“要不要來大西北看看?”“就這樣,我來了。”2019年,張繼元成為(wei) 西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講師。
回憶起過往,作為(wei) 心理學教師,張繼元會(hui) 將周遭發生的事情“聯結”起來,冥冥之中各種事物之間都有著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絡。
“北京輔仁大學、台灣輔仁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西北師範大學,這幾所學校之間有著割舍不斷的情感,也將兩(liang) 岸師生緊緊相連,我的生命也從(cong) 此和兩(liang) 地有了牽連。”張繼元說。
角色:老師 谘詢師 朋友
老師、督導、朋友、心理谘詢師……是張繼元在學校的多重角色,每日9時到辦公室,一般會(hui) 工作至23時。“雖然有些辛苦,但我很享受目前的工作狀態,我在慢慢找尋‘人活著要做什麽(me) ’這個(ge) 問題的答案。”他說。
張繼元的研究方向為(wei) 心理傳(chuan) 記學、敘事心理學、質性心理學、敘事心理諮商、輔仁心理學、心理健康學。教學方法上,他將台灣地區高校中的“生命故事教學法”引入大陸課堂,以課本知識、藝術作品、電影小說等為(wei) 媒介,進行個(ge) 體(ti) 生命體(ti) 驗和交流。
“我認同將學習(xi) 的主體(ti) 放回到學生身上,學生不再隻是頭腦上的知識學習(xi) ,同時也在做生命上的探討,教學過程中,也是師生之間生命的交流。”張繼元說,每個(ge) 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生命的價(jia) 值,希望每個(ge) 人都可以信任班級的課程氛圍,交換彼此的意見和價(jia) 值;隻有了解自己,敏銳洞察到個(ge) 體(ti) 生命背後的故事,才能去讀懂個(ge) 案背後的時代和文化意義(yi) 。
課後的張繼元,是師生口中“溫柔的、感性的、有耐心的張老師”,是學生心中信任的“情緒調節師”,是會(hui) 用陪伴“托住正在經曆困難的你”,也是朋友周末相約爬山郊遊的“好搭子”。
驚喜:土炕 下雪 牛肉麵
在台灣農(nong) 村長大的張繼元,對生活節奏稍緩的甘肅多了一份親(qin) 近感。地形地貌迥異的甘肅,讓在這裏生活近5年的他,依舊會(hui) 邂逅許多驚喜。
受邀參加學生在甘肅慶陽老家的婚禮,第一次看到了窯洞裏的“炕”,張繼元激動得半宿沒睡覺。
“我就在炕上看上看下,摸摸看看,觀察它是怎麽(me) 生火的,是怎麽(me) 留有餘(yu) 溫的,還有睡炕之後,身上留有的那個(ge) 獨特味道,都讓我覺得很有趣。”張繼元說,“這讓我想到了電影《我的父親(qin) 母親(qin) 》,那是我在台灣第一次通過電影知曉了‘炕’,如今很真切地體(ti) 驗,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這也讓我更加明白大陸北方民眾(zhong) 的生活習(xi) 性、性格特點等等。”
立冬過後,張繼元開始盼望下雪。
回憶起第一次在蘭(lan) 州初遇大雪的情景,他笑著說,“我第一次看見這麽(me) 大的雪,大片大片的,堆在地上厚厚的,踩上去軟軟的,我一個(ge) 人在黃河邊來來回回走了3個(ge) 多小時,很奇妙的感覺。”
讓他驚喜的,還有蘭(lan) 州的美食,手工拉製的牛肉麵,他任性地從(cong) 毛細吃到了大寬,體(ti) 驗了蘭(lan) 州牛肉麵所有麵型;爽口麻辣的火鍋,也是他的心頭愛。
未來:情牽兩(liang) 地搭橋梁
提及在甘肅的點滴,張繼元總是會(hui) 聯想到台灣,台灣的天氣、美食、師友、家人等等。“你看,我們(men) 總是彼此連接著的。”他說。
為(wei) 促進兩(liang) 岸心理學交流與(yu) 發展,作為(wei) 專(zhuan) 職教師的他,也發揮著橋梁的作用。曾任台灣生命敘事與(yu) 心理傳(chuan) 記學會(hui) 第一屆秘書(shu) 長的張繼元,在大陸積極參與(yu) 中國心理學會(hui) 心理學質性研究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相關(guan) 學術活動,通過協助舉(ju) 辦論壇、邀請兩(liang) 岸心理學專(zhuan) 家訪學、線上公開課研討等多種形式,促進兩(liang) 地學術交流。
寒暑假,他會(hui) 回到台灣,向家人朋友介紹在甘肅的美好與(yu) 驚喜,邀請他們(men) 來大陸走走看看。
此心安處是吾鄉(xiang) ,待君花底共風光。
“蘭(lan) 州已成為(wei) 我的第二故鄉(xiang) ,甘肅還有很多我未曾前往和探索的地方,我想等待我的家人、師友,在某個(ge) 時候,同享美好的時刻。”張繼元如是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