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
糧食是社稷之本,種業(ye) 是糧食之基。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種源安全關(guan) 係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jue) 心把我國種業(ye) 搞上去,實現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深入實施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強化農(nong) 業(ye) 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種糧農(nong) 民收益保障機製和主產(chan) 區利益補償(chang) 機製,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信集團堅決(jue) 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種業(ye) 發展的決(jue) 策部署,發揮種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優(you) 勢,麵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集聚科技資源,開展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推動商業(ye) 化育種體(ti) 係升級,為(wei) 實現國家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作出貢獻。
我國是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大國,種業(ye) 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chan) 業(ye) 。種業(ye) 科技創新是種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實現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重要意義(yi) 。
一是應對百年變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guan) 鍵舉(ju) 措。從(cong) 外部環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依靠進口解決(jue) 糧食安全問題的風險日益增大。在耕地、水等資源要素約束日漸趨緊的情況下,應加快推進種業(ye) 科技創新、提高單產(chan) 水平,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
二是掌握競爭(zheng) 和發展主動權、搶占種業(ye) 科技製高點的必然要求。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大數據、信息技術和現代生物技術深度融合,全球生物育種競爭(zheng) 加劇。誰擁有了突破性的創新品種,誰就擁有了種業(ye) 競爭(zheng) 和發展主動權。加快種源科技攻關(guan) 、強化生物育種創新能力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
三是提高產(chan) 業(ye) 韌性、推進農(nong) 業(ye) 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核心要素。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需要進一步完善現代種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加快生物育種產(chan) 業(ye) 化步伐,強化高質量科技成果有效供給,以“好種子”促進農(nong) 民致富增收、帶動農(nong) 業(ye) 提質增效,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道路。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實施以來,我國種業(ye) 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農(nong) 作物良種覆蓋率超96%,實現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guan) 取得突破,育種創新體(ti) 係持續升級,部分領域實現並跑甚至領跑,種質資源開發利用、龍頭種企培育、種業(ye) 知識產(chan) 權保護等均取得明顯進展。但也要看到,我國良種對農(nong) 業(ye) 增產(chan) 貢獻率與(yu) 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提升空間,種企創新活力還需進一步激發,頭部企業(ye) 綜合實力與(yu) 國際領先企業(ye) 相比還存在差距。實現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應主要從(cong) 以下幾個(ge) 方麵發力。
第一,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把握種業(ye) 發展規律,合理規劃種業(ye) 科技創新整體(ti) 布局及重點方向,統籌農(nong) 業(ye) 科研院所、企業(ye) 及地方資源,一體(ti) 化配置資金、項目、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聚焦種業(ye) 科技創新,整合組建國家實驗室,形成全國“一盤棋”創新體(ti) 係。
第二,突出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目前農(nong) 業(ye) 科研院所與(yu) 種企在基礎研究、產(chan) 品研發創新上的職能定位和分工有待優(you) 化,梯次分明、適度競爭(zheng) 的科企合作新格局有待形成。要進一步突出種企創新主體(ti) 地位,推動資金、資源向領軍(jun) 型種企集聚,聚焦種業(ye) 行業(ye) 特點,著力打造創新領先、治理先進、管控高效的龍頭種企,切實發揮創新主力軍(jun) 作用。
第三,大力推進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我國種業(ye) 科技創新起步較晚、基礎較弱,在關(guan) 鍵核心技術和重大產(chan) 品迭代等方麵存在原創不足、升級滯後等短板。需緊盯全球育種創新前沿,集合產(chan) 學研優(you) 勢力量,加強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協同上中下遊不同育種單位開展良種聯合攻關(guan) ,培育高端優(you) 質專(zhuan) 用新產(chan) 品,降低種業(ye) 對外依存度,提高我國種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力。
第四,提高金融支持保障質效。持續拓寬種業(ye) 創新資金來源渠道,統籌用好中央、地方、企業(ye) 及社會(hui) 多層次資本,發揮好政策性和商業(ye) 性金融優(you) 勢作用,保障國家重大種業(ye) 科研項目資金投入的長期性和穩定性,支持種子領域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發展。
第五,健全知識產(chan) 權保護體(ti) 係。不斷完善知識產(chan) 權保護法律法規,加大種業(ye) 違法案件查處力度,推進社會(hui) 監督共治,推動現代種業(ye) 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中信集團聚焦農(nong) 作物育種領域,不斷加大資本和科技投入,建成了以自主可控創新平台為(wei) 主體(ti) 的全球一體(ti) 化育種創新體(ti) 係。下一步,將繼續加大資源投入,完善創新能力體(ti) 係建設,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種業(ye) 科技企業(ye) 。其一,在搭建一流創新平台上下功夫。加強種業(ye) 創新資源和力量整合,匯聚行業(ye) 一流人才和創新成果,完善高水平創新支持和保障機製,著力建設全球領先的種業(ye) 科技創新平台。其二,在突破前沿共性技術上下功夫。認真落實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方案,不斷提升研發實力。其三,在強化金融科技賦能上下功夫。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hui) 議精神,發揮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金融全牌照優(you) 勢,圍繞種業(ye) 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等各環節,構建差異化金融產(chan) 品和服務體(ti) 係,加大精準支持力度。其四,在營造開放創新生態上下功夫。積極打造種業(ye) 創新策源地,深化企業(ye) 主導的產(chan) 學研協同創新,全力支持中國種業(ye) 研發集成係統建設,推動科技資源高效利用和科研成果價(jia) 值釋放,促進創新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深度融合,為(wei) 打造開放共享的種業(ye) 科技創新高地貢獻力量。(奚國華)
(作者係中信集團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總經理,中信金控董事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