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超大特大城市名單“上新”

發布時間:2023-11-21 10:27: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武漢、東(dong) 莞、杭州躋身超大城市,合肥、蘇州成為(wei) 特大城市——

  超大特大城市名單“上新”

  超大特大城市名單有了新變化!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日前發布的《2022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顯示,超大城市增加了3個(ge) ,特大城市增加2個(ge) 。其中,東(dong) 莞城區總人口達到1082.44萬(wan) ,武漢城區總人口達到1080.64萬(wan) ,杭州城區總人口達到1002.1萬(wan) ,跨上1000萬(wan) 人的台階,躋身超大城市行列;合肥城區總人口達到650.4萬(wan) ,蘇州達到500.08萬(wan) ,邁過500萬(wan) 人的門檻,成為(wei) 特大城市。

  城市人口變化代表了什麽(me) ?為(wei) 啥這些城市人口規模在增長?請看本報記者的報道。

  5座城市實現“升級”

  ——全國城區人口超過500萬(wan) 的城市達到19座,長三角總數超過珠三角

  根據《2022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以下簡稱“年鑒”),2022年共有5座城市實現“升級”,分別為(wei) 武漢、東(dong) 莞、杭州、合肥和蘇州,全國城區總人口在500萬(wan) 人以上的城市達到19座。

  從(cong) 區域看,實現“升級”的5座城市中,有3座在長三角地區。至此,長三角地區的超大特大城市數量達到了5座,分別為(wei) 上海、杭州2座超大城市,以及南京、合肥、蘇州3座特大城市,占全國超大特大城市總數量的1/4。

  人口分布更密集的珠三角地區,在超大城市數量上仍具優(you) 勢,共有深圳、廣州、東(dong) 莞3個(ge) 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wan) 的超大城市。

  城市人口規模擴大,主要緣於(yu) 人口流動。此外,區劃調整也是城市人口數據變化的一個(ge) 重要因素。蘇州躋身特大城市,就有這方麵的原因。由於(yu) 代管4個(ge) 縣級市,蘇州過去城區常住人口一直沒能突破500萬(wan) 。近日,蘇州工業(ye) 園區調整了城鄉(xiang) 劃分代碼,將其人口納入蘇州城區人口之列,助推蘇州城區常住人口突破500萬(wan) ,躋身特大城市。

  未來還有哪些城市有望進入這份名單?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超大城市方麵,西安(928萬(wan) )最有望在未來躍升為(wei) 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方麵,南寧、廈門、太原、貴陽、烏(wu) 魯木齊、寧波、無錫、福州、長春、南昌和常州等城區人口介於(yu) 300萬(wan) 到500萬(wan) 之間大城市,均有望晉級特大城市。

  一座城市的人口數據變化,是城市經濟規模、產(chan) 業(ye) 發展等方麵的綜合反映。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對本報記者表示:“以長三角為(wei) 例,長三角是目前國內(nei) 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一體(ti) 化程度較好且在市場化機製以及國際化程度方麵都走在前列的地區。特別是杭州、蘇州等城市,近年來經濟發展活力持續迸發。”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的有關(guan) 報告指出,今年以來,超大特大城市經濟增長勢頭強勁。上半年,97%的城市GDP實現同比增長,GDP超5000億(yi) 元的城市有24個(ge) 。其中,超大城市GDP平均增速最高,為(wei) 7.2%。

  這些城市為(wei) 啥能把人留下?

  ——落戶門檻降低,產(chan) 業(ye) 集聚增加就業(ye) 機會(hui) ,公共基礎設施持續改善

  此次實現“升級”的城市,都是近年來人口大量湧入的“明星城市”。

  以杭州為(wei) 例,從(cong) 2020年起,杭州每年人口淨流入數量均超過350萬(wan) 人,並保持穩定增長態勢。2022年,杭州市人口淨流入量位居長三角第一、全國第二。

  這些城市為(wei) 啥能吸引人、留住人?

  政策鼓勵,降低落戶門檻——

  今年3月,杭州發布新一輪戶籍製度改革政策,將落戶門檻進一步放寬,擁有大專(zhuan) 及以上文憑且年齡在35周歲以下、繳納社保即可落戶。除杭州市區外,浙江其他城市也將全麵取消落戶限製政策。江蘇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製度,確保外地與(yu) 本地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標準統一。此外,武漢、東(dong) 莞、合肥、蘇州4城也在近年放寬了落戶限製,吸引人才流入。

  經濟總量擴大,產(chan) 業(ye) 加速集聚,創造了更多就業(ye) 機會(hui) ——

  武漢經濟總量多年來穩居全國城市前十、中部城市第一,市場主體(ti) 總量超過170萬(wan) 戶,世界500強企業(ye) 中有309家在漢投資、設立機構,形成了5大國家級產(chan) 業(ye) 基地和4大國家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吸引了大量“新市民”。民營企業(ye) 是東(dong) 莞經濟發展的主力軍(jun) , 截至目前,東(dong) 莞民營經濟市場主體(ti) 超160萬(wan) 戶、居全省地級市第一,9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ye) 中超9成為(wei) 民營企業(ye) 。杭州則抓住機遇,數字經濟、平台經濟快速發展,以數字化賦能城市能級躍升。合肥的“量子大道”坐落著量子領域上下遊關(guan) 聯企業(ye) 20餘(yu) 家,合肥市量子信息產(chan) 業(ye) 相關(guan) 專(zhuan) 利占全國的12.1%,位居全國第二。蘇州的納米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高端紡織3個(ge) 產(chan) 業(ye) 集群入選國家先進製造業(ye) 集群名單,數量約占全國的1/15。得益於(yu) 活躍的市場氛圍和就業(ye) 環境,這些城市對人才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城市基礎設施改善——

  近年來,許多高級別賽事在長三角城市舉(ju) 辦。例如,今年成功舉(ju) 辦的亞(ya) 運會(hui) 對杭州的城市知名度打造和城市品牌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帶動了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改善。經過幾年建設,杭州快速路總裏程突破480公裏,建成開通地鐵重建道路114條,投產(chan) 6個(ge) 保亞(ya) 運變電站。城市基礎設施改善升級也吸引了更多人口。

  城市能級提升有何益處?

  ——享受更多政策紅利,公共資源配置提升,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在多個(ge) 城市規劃中可以看出,從(cong) 大城市到特大城市再到超大城市,吸納人口已成為(wei) 多個(ge) 城市的發展目標之一。城市能級提升,有什麽(me) 益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馮(feng) 文猛表示,成為(wei) 特大城市,城市人口聚集會(hui) 帶來規模效應,公共服務配置起來更有效率,居民生活更舒適、環境更宜居、生活更安心。另外,城市可以聚合更多的創新要素,引發新一輪創新,並形成螺旋效應,推動新模式不斷湧現、產(chan) 業(ye) 不斷升級。

  對城市發展來說,特大城市是一個(ge) 重要門檻。進入這一行列,還意味著可以享受更多政策紅利。

  以正在推進的城中村改造為(wei) 例,今年7月發布的《關(guan) 於(yu) 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指導意見》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實施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擴大內(nei) 需、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舉(ju) 措。成為(wei) 超大特大城市,意味著在城中村改造方麵獲得了政策助力。

  專(zhuan) 家認為(wei) ,通常來講,公共資源配置與(yu) 常住人口規模基本匹配。城市能級提升後,醫療、教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資源配置往往會(hui) 得到相應提升。比如,近年來實現城市能級提升的常州,已經擁有多條地鐵。

  是否為(wei) 超大特大城市,還關(guan) 係到都市圈的建設資格。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2019年公布的《關(guan) 於(yu) 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都市圈是城市群內(nei) 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wei) 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wei) 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張建平表示,超大特大城市的人口集聚和產(chan) 業(ye) 集聚功能較強,對整個(ge) 區域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珠三角的3個(ge) 超大城市中包含兩(liang) 個(ge) 一線城市,再疊加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帶來的政策紅利,孕育出了多個(ge) 行業(ye) 龍頭企業(ye) ,對人才和資本的吸引力不斷上升,資源配置能力持續增強,進而進一步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這些有助於(yu) 城市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因素,讓越來越多的城市意識到提升人口規模的重要性。但是,成為(wei) 超大特大城市,也麵臨(lin) 挑戰。馮(feng) 文猛表示,隨著城市城區人口的增加,應注意避免出現大城市病,防止資源要素價(jia) 格飆升,特別是對於(yu) 新市民在住房、就醫、子女教育等方麵的需求,城市要做好規劃和對接。 (記者 徐佩玉)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