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非遺的花朵盛開在青春田野
【觀察者】
作者:朱傑(貴州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省社科聯基地研究員)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獨特智慧和文化精髓,是曆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文化瑰寶,也是中華文明綿延傳(chuan) 承的生動見證。幾千年的生產(chan) 生活和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實踐中,中國大地出現了各類音樂(le) 和曲藝。今天,它們(men) 有的以非遺的形式得以傳(chuan) 承。其中,青年功不可沒,正是一代又一代非遺青年傳(chuan) 承人的堅守與(yu) 創新,讓“聽得見的非遺”始終綻放藝術魅力,洋溢青春光彩。
生活工作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侗族大歌發祥地之一的貴州,我曾多次去往黔東(dong) 南地區的村寨調研。那延續至今的“小孩學歌、青年唱歌、老人教歌”場景令人動容,青年人對傳(chuan) 統藝術的追求熱情令人振奮。在全國各地,非遺的當代故事被無數青年人續寫(xie) 。在這些故事裏,他們(men) 將傳(chuan) 統非遺音樂(le) 與(yu) 當代生活相融,與(yu) 現代音樂(le) 形式相結合,與(yu) 現代傳(chuan) 播方式相適應,構建了良好有效的非遺文化傳(chuan) 播生態,讓非遺被更多人所知所愛,有的甚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煥發出強勁的生命力。
傳(chuan) 承的生力軍(jun) 由青年組建。《“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規劃》等文件對加強青年傳(chuan) 承人培養(yang) 提出了明確要求,全國很多地方也出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為(wei) 青年人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弘揚好非遺提供了良好條件。青年也不負眾(zhong) 望,成為(wei) 一支支非遺傳(chuan) 承的生力軍(jun) 。他們(men) 主動擔負起傳(chuan) 承重任,將口傳(chuan) 心授的非遺音樂(le) 從(cong) 瀕臨(lin) 失傳(chuan) 的邊緣拉回來,將很多精力投入日複一日的學習(xi) 訓練中。在內(nei) 蒙古調研時我們(men) 看到,很多支烏(wu) 蘭(lan) 牧騎的主力成員是90後青年,他們(men) 把馬頭琴裝上馬背、裝進汽車後備廂,把馬頭琴音樂(le) 送往廣闊草原的旗縣、嘎查,又在各處的老一輩藝人及民間樂(le) 手那裏搜集資料、收錄音樂(le) 片段,不斷地豐(feng) 富著馬頭琴音樂(le) 的內(nei) 容。青年人通過非遺這一載體(ti) ,為(wei) 我們(men) 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提供了不少助力。
創新的重大使命由青年擔當。今天不少青年人受過係統教育,能理解和把握時代發展趨勢和國家發展需要,能接觸來自行業(ye) 領域發展前沿的各類信息,擁有利用新技術新方法提升改造傳(chuan) 統技藝的能力。不少非遺青年傳(chuan) 承人把傳(chuan) 統技藝和新時代的生活審美結合起來,讓非遺在堅守本味的同時適應了當下的生活場景。他們(men) 結合新的音樂(le) 形態、新的技術手段、新的演奏形式,改編和創作出一大批富有民族韻味、具備時代特色、深受群眾(zhong) 喜愛的作品。在福建調研時我們(men) 了解到,南音傳(chuan) 承人為(wei) 了提高整場演出的完整性,用劇情形式加以串聯,把觀眾(zhong) 熟悉的曆代詩人編成劇中角色,帶領觀眾(zhong) 走進南音的魅力世界。於(yu) 是“老粉絲(si) ”拍手叫好,新觀眾(zhong) 品嚐到藝術之美。
傳(chuan) 播的生動注腳由青年書(shu) 寫(xie) 。當代青年人是第一代“互聯網原住民”,具備互聯網思維,熟悉新興(xing) 媒體(ti) 平台的傳(chuan) 播方式,能賦予傳(chuan) 統技藝新的傳(chuan) 播形象,讓其更加貼近生活,從(cong) 小圈子逐步走向大市場;他們(men) 也勇於(yu) 以銳意進取的精神積極吸收借鑒其他優(you) 秀文明成果,將新的時代元素和青年人身上特有的品格和氣質、豐(feng) 富的知識和能力,融入非遺音樂(le) 的創新發展,拓展非遺音樂(le) 的發展渠道。打開各類短視頻平台,很多音樂(le) 類非遺的短視頻擁有眾(zhong) 多年輕“粉絲(si) ”,在這些平台推出的跨年晚會(hui) 等節目中,非遺深受廣大網友熱捧;走進各大城市的劇院,音樂(le) 類非遺項目常常與(yu) 交響樂(le) 、音樂(le) 劇等形式結合,令觀眾(zhong) 耳目一新……青年人的努力,讓我們(men) 感受到“活”著的非遺“活”得好,聽得見的非遺傳(chuan) 得廣,民族的聲音世界喜歡聽。
非遺需要青年的助力,青年也需要非遺的滋養(yang) 。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能為(wei) 青年成長提供豐(feng) 厚養(yang) 料。我們(men) 期望更多的青年能了解非遺、愛上非遺,期望更多有能力者加入非遺傳(chuan) 承的行列,以不斷增強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讓音樂(le) 這座溝通心靈的橋梁更堅固更寬廣,潤澤更多人心;以才華為(wei) 音符、用青春譜樂(le) 章,讓屬於(yu) 民族又同時屬於(yu) 世界的藝術財富,長久地綻放文化之光。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21日 1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