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波發現陳王遺址 出土遺存年代從史前延續至唐宋
中新網寧波12月10日電 (童笑雨)12月10日,記者從(cong) 寧波市文化遺產(chan) 管理研究院獲悉,浙江寧波又發現一處史前文化遺址——陳王遺址。該遺址出土遺存年代跨度大,由早至晚分別為(wei) 河姆渡文化四期、良渚文化、戰國時期、漢六朝、唐宋時期,其中以史前時期遺存為(wei) 主。
陳王遺址位於(yu) 寧波市奉化區,遺址分為(wei) 南、北兩(liang) 個(ge) 片區。2023年2月至8月,為(wei) 配合基本建設,經國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文物局批準,寧波市文化遺產(chan) 管理研究院聯合奉化區文物保護管理所、中國人民大學和南京大學對該遺址實施了2500平方米的搶救性考古發掘,清理遺跡現象77處,出土小件標本600餘(yu) 件。
根據考古發現,該遺址自上至下可分為(wei) 6個(ge) 層位。其中,河姆渡文化四期遺跡現象發現有土台、墓葬、木構窖穴、木構護欄、灰坑、灰溝等。出土陶器主要有釜、鼎、豆、罐、器蓋、支腳等,石器有石锛、石犁、礪石等。
良渚文化時期房址為(wei) 單間或多間地麵式建築,由數段基槽和柱洞組成,平麵形狀為(wei) 圓形或近長方形。墓葬形製為(wei)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東(dong) 西向,棺具為(wei) 獨木棺,部分墓葬存在棺蓋板。隨葬品一般置於(yu) 腿部或腳端,常見陶釜、豆、石鉞和石锛,個(ge) 別墓葬隨葬漆觚或小型玉飾品。出土石器種類非常豐(feng) 富,有犁、刀、鉞、鏃、锛、斧、耘田器、鐮、鑿、破土器、紡輪、礪石等,玉器有玉錐和玉珠、玉墜等小型飾品。
戰國時期文化層被漢六朝時期人類活動破壞,僅(jin) 發現少量原始瓷盅、杯和拍印米字紋或方格紋等紋飾的印紋硬陶罐、壇殘片。
漢六朝時期遺跡發現有房址、墓葬、灰坑等,遺物主要為(wei) 陶、瓷器和磚瓦類建築構件。該階段還存在一些硬陶,與(yu) 商周印紋硬陶的區別主要是在紋飾方麵,葉脈紋器耳、梳篦紋、水波紋、垂簾紋是這一時期硬陶常見的裝飾。
唐宋時期的器物以青瓷為(wei) 主,有少量白瓷。越窯青瓷器型見有花口盞、荷葉形盞托、碗、韓瓶等。
此前,寧波市文化遺產(chan) 管理研究院在距離陳王遺址3公裏範圍內(nei) 曾先後發掘過下王渡、何家、上王、下廟山、雙馬、竺家和顧家莊等七處史前遺址,此次發掘的陳王遺址是第八處。
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本次發掘表明,陳王遺址是奉化江流域發現的又一處典型平原低地聚落址,該遺址出土考古材料對於(yu) 構建區域文化發展脈絡和研究聚落變遷有重要價(jia) 值和意義(yi) 。
如結合遺址文化層堆積和遺存種類及時代特征來看,陳王遺址是奉化江流域史前時期古人活動的重要聚落點,從(cong) 河姆渡文化四期到良渚文化階段,墓葬形製、棺具、隨葬品、頭向等方麵存在一定延續性,體(ti) 現出河姆渡文化在精神文化方麵對寧波地區後續史前文化影響深遠。
從(cong) 陳王遺址聚落變遷過程來看,陳王遺址各時期豐(feng) 富的聚落要素、“居葬合一”的聚落布局形態及大量生產(chan) 、生活類遺物的發現,對探索寧波地區史前聚落演變與(yu) 研究生業(ye) 經濟有重要意義(yi) 。
此外,漢六朝時期大量生活類遺物和較多磚、瓦類建築構件的發現,說明陳王遺址在該時期仍是一處古人生活居住的穩定場所,聚落延續使用時間久遠。此類遺存的發現為(wei) 複原寧波地區漢六朝時期社會(hui) 生活場景提供了新材料。(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