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公布 多學科協同研究不斷深入
光明網北京12月9日電(記者 李政葳)在9日國家文物局舉(ju) 行新聞發布會(hui) 上,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介紹,自2020年探源工程第五階段實施以來,進一步擴大了研究的時間、空間範圍,圍繞浙江餘(yu) 杭良渚、陝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師二裏頭等29處核心遺址,在深化對中華文明起源與(yu) 早期發展階段整體(ti) 認識的同時,聚焦關(guan) 鍵時間節點和重大事件,精心設計多學科綜合研究,取得了一係列進展。
“中華文明起源與(yu) 早期發展綜合研究”(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以田野考古為(wei) 基礎,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hui) 科學多學科聯合研究中國古代曆史與(yu) 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發布會(hui) 上介紹,大約從(cong) 距今約5800年開始,中華大地上各個(ge) 區域相繼出現較為(wei) 明顯的社會(hui) 分化,進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階段,可將從(cong) 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劃分為(wei) 古國時代和王朝時代兩(liang) 個(ge) 時代,其中古國時代可進一步細分為(wei) 三個(ge) 階段,古國時代第一階段為(wei) 距今5800-5200年前後,古國時代第二階段在距今5200-4300年前後,古國時代第三階段大體(ti) 相當於(yu) 距今4300-3800年前後。
其中,牛河梁遺址新發現9座台基構成的大型台基建築群,焦家遺址新發現目前黃河下遊最早的史前城址,良渚遺址外圍新發現近20條水壩,陶寺遺址新確認一處目前考古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的單體(ti) 夯土建築,石峁遺址發現皇城台轉角浮雕與(yu) 貴族專(zhuan) 屬墓地,二裏頭遺址中心區新發現進入王朝國家的最重要標誌,初步摸清三星堆遺址祭祀區的分布範圍和內(nei) 部結構等。與(yu) 探源工程第四階段的認識相比,對古國時代文明內(nei) 涵的認識更加深化。
探源工程第五階段實施以來,多學科協同研究不斷推向深入。年代學研究重點解決(jue) 了石峁皇城台、內(nei) 城、外城空間布局的年代,並針對山西興(xing) 縣碧村遺址的白灰地麵開展測年方法研究,填補了國內(nei) 技術空白。動物考古、植物考古、環境考古以及穩定同位素分析、古DNA分析的協同研究顯示,距今7000年以來生業(ye) 經濟反映出明顯的區域差異,中原及北方地區顯示出明顯以粟為(wei) 主,黍、大豆、水稻為(wei) 補充的混合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體(ti) 係。長江流域中下遊地區發現的重要水田遺跡表明不同的稻作農(nong) 業(ye) 模式與(yu) 早期複雜社會(hui) 結構存在共生關(guan) 係。針對手工業(ye) 方麵的研究發現,大約在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手工業(ye) 生產(chan) 技術發生了質變。目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階段的許多工作還在進行之中,未來國家文物局將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繼續推進、深化探源工程。
會(hui) 上,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金瑞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執行專(zhuan) 家組雙組長之一、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張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執行專(zhuan) 家組秘書(shu) 長、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常懷穎圍繞第五階段中心聚落、二裏頭和三星堆遺址的新發現和研究,多學科合作進展及加強研究成果的宣傳(chuan) 闡釋傳(chuan) 播等回答記者提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