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遊部: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餘項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夏瑾)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舉(ju) 行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盧映川介紹,截至目前,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wan) 餘(yu) 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各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9萬(wan) 餘(yu) 名(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3062名),同時共有43個(ge) 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ce) ,為(wei) 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貢獻了中國色彩。
盧映川表示,我國非遺保護和傳(chuan) 承取得了一係列重要成果:傳(chuan) 承保護體(ti) 係全麵建立,非遺保護傳(chuan) 承渠道和途徑不斷拓展,非遺創新發展十分活躍,非遺傳(chuan) 播普及廣泛開展。
盧映川介紹,目前不管是非遺項目還是非遺傳(chuan) 承人,一係列的名錄製度、認定製度、評估製度等全麵建立,有力有效促進了非遺的保護和傳(chuan) 承;不僅(jin) 有項目、有傳(chuan) 承人,還有非遺中心、非遺工坊、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保護示範基地等多種方式。目前全國設立了6700餘(yu) 家非遺工坊,覆蓋了脫貧縣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縣,對於(yu) 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已經設立了23個(ge) ,非遺保護示範基地已經設立了100家,通過途徑的不斷拓展,有力促進了非遺的保護和傳(chuan) 承。
“市場傳(chuan) 承是最有效的傳(chuan) 承。”盧映川說。他認為(wei) ,通過一些新產(chan) 品的開發,不僅(jin) 促進了技藝傳(chuan) 承,同時也讓非遺更好地走近消費者、需求者。此外,各類非遺展、非遺節活動的舉(ju) 辦,也促進了各方對非遺的認知,調動了全社會(hui) 關(guan) 注非遺保護傳(chuan) 承的積極性和熱情。盧映川表示,下一步,文化和旅遊部將繼續落實好重要措施,按照係統性保護要求,繼續在政策法規體(ti) 係、名錄體(ti) 係、理論研究體(ti) 係、人才隊伍體(ti) 係、傳(chuan) 播推廣體(ti) 係以及傳(chuan) 承體(ti) 驗設施建設、數字化保護等方麵繼續用力,紮紮實實把非遺保護好、傳(chuan) 承好,為(wei) 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作出新的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