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車間”成增收新引擎——粵桂協作助力廣西農村勞動力穩崗就業
光明日報記者 周仕興(xing) 光明日報通訊員 韋繼川
“以前我在外麵打零工,一個(ge) 月掙2000塊,還不保準。現在,我在家門口上班,不僅(jin) 能照顧家裏,每月至少還有4500塊收入!”家住廣西南寧市上林縣明亮鎮明澄社區的黃桂珍對記者說。
明澄社區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3年前通過粵桂協作引進一家箱包公司,成為(wei) 社區裏的“微車間”。
“我們(men) 公司在縣裏5個(ge) 鄉(xiang) 鎮建了5個(ge) ‘微車間’,全部設在易地搬遷安置點附近,公司總部也從(cong) 廣東(dong) 肇慶遷到了廣西上林。”該公司副總經理巫建安說。
在明澄社區,像黃桂珍這樣在家門口就業(ye) 的群眾(zhong) 有600多人。而這樣的鄉(xiang) 村“微車間”分散在廣西各地,成為(wei) 農(nong) 民增收的新引擎。
“一縣一企+微車間”,是粵桂兩(liang) 省區加強協同發展合力的創新做法,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企業(ye) 有需求、當地有資源是這一模式運行的基礎。
“以前,我們(men) 最大的煩惱是蠶繭收不上來。”廣西靖西市一家絲(si) 綢企業(ye) 的負責人謝乃鈞坦言,由於(yu) 當地原料供應不足,發展一度受限。
在粵桂協作機製助推下,靖西市投入廣東(dong) 財政幫扶資金1479萬(wan) 元,出台相關(guan) 政策鼓勵群眾(zhong) 種桑養(yang) 蠶,建設了一批“標準大蠶房”“小蠶共育室”等“微車間”,蠶繭原料問題得到解決(jue) 。
“如今,全市桑園麵積已達18萬(wan) 畝(mu) ,帶動19個(ge) 鄉(xiang) 鎮256個(ge) 村1萬(wan) 多戶發展種桑養(yang) 蠶,鮮繭年收購量已突破200萬(wan) 公斤,企業(ye) 發展後勁十足。”謝乃鈞說。
有針對性的政策引導激勵也是這一模式成功運行的關(guan) 鍵。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秘書(shu) 長、粵桂協作工作隊領隊鄺兵介紹,兩(liang) 省區明確,凡吸納廣西籍特別是協作縣農(nong) 村勞動力不少於(yu) 10人或脫貧人口不少於(yu) 5人,且穩定就業(ye) 3個(ge) 月以上的企業(ye) ,即被認定符合“一縣一企”農(nong) 村勞動力“穩崗就業(ye) 基地”共建條件,給予相應獎補。目前,廣西已對首批經營發展優(you) 、吸納農(nong) 村勞動力就業(ye) 多、群眾(zhong) 口碑好的39個(ge) “穩崗就業(ye) 基地”給予了認定掛牌,各協作縣也紛紛出台與(yu) “一縣一企”有關(guan) 的獎補政策,為(wei) 企業(ye) 發展注入動力。
“一縣一企+微車間”模式,精準對接農(nong) 民群眾(zhong) 需求,穩定就業(ye) 崗位,在廣西各地大受歡迎。
吳靜宜是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鎮人,曾在廣東(dong) 務工,通過粵桂協作招商引資,返鄉(xiang) 投資創辦工藝加工品“微車間”。“車間主要加工半成品,再由廣東(dong) 總公司組裝為(wei) 成品,在歐美、日本等地銷路很好。目前共有員工48人,其中17人來自脫貧戶。”吳靜宜說。
“目前,廣東(dong) 、廣西兩(liang) 省區發揮‘一縣一企+微車間’農(nong) 村勞動力穩崗就業(ye) 基地、粵桂高質量職教就業(ye) 聯盟作用,已幫助76萬(wan) 農(nong) 村勞動力實現就業(ye) ,其中赴廣東(dong) 就業(ye) 38萬(wan) 餘(yu) 人。”鄺兵對粵桂勞務協作助力更多群眾(zhong) 就業(ye) 增收充滿信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