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實踐隊走訪關鍵核心領域行業一線 在新時代科技強國戰略中尋找青年答案
“芯片領域的爭(zheng) 奪戰日益激烈,戰場在芯片,戰火在人才。作為(wei) 國家緊缺人才,我們(men) 每一個(ge) 光電學子身上都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第二十期高校共青團改革沙龍上,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yu) 電子信息學院2023級博士生石雨桐分享了自己所在的中國“芯”社會(hui) 實踐隊的故事。
今年暑假以來,華中科技大學團委組織“科技強國青年觀察團”,走訪在關(guan) 鍵核心領域中青年貢獻度高的重點單位和企業(ye) ,發現一批在攻破“卡脖子”技術和關(guan) 鍵核心領域中青年貢獻度高的項目、行業(ye) 認可度高的青年和影響力大的故事,探索歸納青年科技人才培養(yang) 的規律性問題,彰顯科技範兒(er) 、報國誌、青年味。
70餘(yu) 個(ge) 觀察團、140餘(yu) 支實踐分隊、1100餘(yu) 名師生奔赴大科學平台、產(chan) 學研一線,一場關(guan) 於(yu) “科技強國青年何為(wei) ”的青春尋找和心路分享就此拉開序幕。
見證大國重器背後的青年力量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隨著倒計時的結束,巨大的轟鳴聲響起,航天航空學院2022級本科生李佳豫所在的航空航天分團成員們(men) 親(qin) 眼見證著快舟一號甲固體(ti) 運載火箭點火升空。他們(men) 先後走訪調研了航空工業(ye) 成都飛機工業(ye) (集團)有限公司、航空工業(ye) 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中國航發成都發動機有限公司等單位和企業(ye) 。
當一直存在於(yu) 圖片、文字、視頻裏的大國重器終於(yu) 展現在成員們(men) 眼前時,現場很安靜。實踐結束後,有同學在日誌裏寫(xie) 下:“當你親(qin) 眼看到它們(men) 的流線輪廓、棱角花紋時,心裏的震撼與(yu) 感動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那一刻我們(men) 都恨不得讓眼睛成為(wei) 鏡頭,將這一幕永遠刻在腦海裏。”
“從(cong) 最初的數年一枚到現在的一年數十、上百枚,我們(men) 已經形成了成熟完備的火箭設計、生產(chan) 、發射體(ti) 係。”聽著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青年校友的介紹,出生於(yu) 秦嶺山腳、從(cong) 小聽著戰機呼嘯聲長大的李佳豫感覺自己“頭一次離空天報國的夢想這麽(me) 近”。
每天步行到約50米深的機坑裏工作、早上戴的KN95口罩不到中午就會(hui) 變得全黑……這是東(dong) 方電機有限公司某項目副主任工藝師趙爽的工作日常。
在四川德陽,聽著趙爽的講述,能源學院尋訪分團成員們(men) 深受感動。“當看到厚厚一摞有著自己簽名的工程驗收單時,我的心裏隻有滿滿的自豪。”趙爽微笑著說,“大國重器建設者名單裏也有了我的名字。”
船舶與(yu) 海洋分團成員分別前往遼寧葫蘆島的渤海造船廠、江蘇無錫的中國船舶集團第七〇二研究所開展實踐,近距離感受“蛟龍”號、“奮鬥者”號、“深海勇士”號。
“報告黃群學長,我是張靜怡,我在海航器D類的答辯現場展示‘天鯨’號的無盡風采。”兩(liang) 年前,船舶與(yu) 海洋工程學院船舶與(yu) 海洋工程卓越工程師2001班張靜怡曾在2021年“黃群班”爭(zheng) 創活動現場進行匯報展示,這天,她終於(yu) 站到了大國重器麵前。
2018年8月20日,畢業(ye) 於(yu) 華中科技大學船舶與(yu) 海洋工程學院,生前係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七六〇研究所黨(dang) 委委員、副所長的黃群,因在台風中搶救國家重點試驗平台壯烈犧牲。“黃群班”自2018年設立以來,每年會(hui) 在全校範圍內(nei) 進行評選授旗。該校用黃群的名字命名班級,以激勵青年學子向英模學習(xi) 。
“在華科,‘黃群班’是英雄班級的代名詞,是不畏困難、勇於(yu) 挑戰的代名詞,更是不忘初心、科技強國的代名詞。”張靜怡說,“‘黃群班’象征著一群人、一代代人都立誌向黃群師兄學習(xi) ,繼承和弘揚黃群精神,努力為(wei) 國家重大戰略作出自己的貢獻。”
“我們(men) 希望充分利用社會(hui) 實踐第二課堂,引導同學們(men) 主動深入了解航空航天事業(ye) 的偉(wei) 大成就,增強‘四個(ge) 自信’,堅定空天報國的理想信念。同時了解我們(men) 行業(ye) 發展的不足之處,有目的地提前規劃個(ge) 人未來從(cong) 業(ye) 方向,做到心中有數、誌向遠大、腳踏實地。”航空航天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宋建濤說。
大橋挺立、高鐵奔馳、蛟龍入海、神舟飛天,隊員們(men) 行走其間,尋訪著大國重器背後的青年身影。祖國大地上,座座科技創新豐(feng) 碑就是最好的強國課堂。
培養(yang) 新時代的紅色工程師
“我最大的心願是匍匐在地,擦幹祖國身上的恥辱。”這是“龍芯之母”、科學家黃令儀(yi) 生前發自內(nei) 心的呐喊。她以八旬高齡帶隊研製出“龍芯3號”,不僅(jin) 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讓殲-20戰鬥機、北鬥衛星都裝上了中國芯,讓複興(xing) 號高鐵實現百分百國產(chan) 化,至今每年還能為(wei) 國家省下兩(liang) 萬(wan) 億(yi) 元的芯片支出。
在龍芯中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集成電路分團采訪了曾親(qin) 眼見證黃令儀(yi) 晚年依舊堅持工作的企業(ye) 代表王玨。
王玨介紹:“全體(ti) 龍芯人牢牢把握自主這條生命線,為(wei) 國家戰略需求提供安全可靠的處理器,打造強健的‘中國芯’。”
“憑什麽(me) 外國人能搞的我們(men) 中國人就搞不了?”集成電路學院2020級張趙恒峰在本科學習(xi) 中就立誌未來從(cong) 事半導體(ti) 製造相關(guan) 方向,實踐結束後,他的內(nei) 心更增添了一份榮辱感:我國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起步較晚,屬於(yu) 先天發育不足,這是客觀事實,但是此時的落後也並不意味永遠的落後。“山再高,爬下去,定能登峰;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
一個(ge) 個(ge) “卡脖子”、打破“卡脖子”的故事成了人工智能與(yu) 自動化學院副院長鍾勝課堂上的生動案例。
“一般講到具體(ti) ‘卡脖子’的地方同學們(men) 都會(hui) 產(chan) 生共鳴。”鍾勝說,“在了解到那麽(me) 多‘卡脖子’的地方正在一個(ge) 個(ge) 被攻破的時候,同學們(men) 的表情才會(hui) ‘由陰轉晴’、豁然開朗。”
在鍾勝看來,作為(wei) 一名高校教師,應該就目前應用中存在的具體(ti) 問題和廣泛需求,引導同學們(men) 更加明確學習(xi) 目標,並根據所學專(zhuan) 業(ye) 找準定位、投身產(chan) 業(ye) 。“在課堂中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國內(nei) 產(chan) 業(ye) 發展現狀是我們(men) 的義(yi) 務。”
自1952年建校伊始,華中科技大學就被定位為(wei) “培養(yang) 紅色工程師的搖籃”。“華科大校歌中有一句歌詞‘柱長天以大木,開莽原以上庠’。”華中科技大學“頂天立地、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由來已久,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介紹,“頂天”就是堅持黨(dang) 的領導和社會(hui) 主義(yi) 辦學方向,心懷“國之大者”;“立地”就是紮根中國大地,為(wei) 服務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行走的特殊思政課
“晚上餓了,拿幾塊餅幹、一杯開水,就當作晚餐,對待工作卻是一絲(si) 不苟……”材料科學與(yu) 工程分團來到四川綿陽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分團實踐隊隊長、材料學院付培池帶領同學們(men) 采訪了鄧稼先最後一任警衛員遊澤華。
“從(cong) 遊老的講述中,我們(men) 仿佛真切地看到了鄧稼先日夜緊張工作、對科研事業(ye) 充滿熱情的模樣。”付培池說。
最好的紀念是傳(chuan) 承,最高的致意是奮進。結束實踐後,觀察團成員成立“兩(liang) 彈一星”精神宣講團,帶著一手的素材、鮮活的故事、滾燙的科學家精神,奔赴四省六市開展了20餘(yu) 場宣講,將精神宣講與(yu) 科普講座相結合,讓“兩(liang) 彈一星”科學家故事進社區、進學校。
當看到小朋友們(men) 聽完宣講茅塞頓開的樣子,付培池感覺自己的辛勞頃刻間消失了。他說,如果這次宣講能在他們(men) 心中埋下啟蒙的種子,在今後長出強國複興(xing) 的參天大樹,“那就是我參加暑期實踐、參加誌願宣講最大的收獲”。
生命科學與(yu) 技術分團走進廣東(dong) “生命科技走廊”,聚焦生物醫藥科技行業(ye) 發展需求以及前沿核心技術攻關(guan) ,引導學生到國家重點領域,重點行業(ye) 發展。在實踐中走訪優(you) 秀校友,搭建合作平台,簽約實習(xi) 基地,拓寬就業(ye) 渠道。
“觀察團在走訪過程中,簽約了17家實習(xi) 實踐基地。我們(men) 為(wei) 企業(ye) 推薦方向對口的生命科技人才,企業(ye) 為(wei) 學生提供實踐鍛煉的實習(xi) 崗位,形成了良好的校企互動。”帶隊老師彭一鳴介紹,“我們(men) 在有意識地引導青年學生走向科技強國一線。”
“對學生的思政引領,不僅(jin) 應該在課堂上,還應該在實踐中。”在團中央青年講師團、湖北省委講師團成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閆帥看來,這樣的實踐可以看作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課”。
學生在社會(hui) 實踐中,經曆了思想的啟迪與(yu) 升華,對國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加堅定了科技報國的夢想。“既要有課本上的千言萬(wan) 語,還要有實踐中的揮汗如雨。”這名85後教師常常這樣分享。
唐藝卓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雷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