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化評析】數字化正在改變非遺的傳播方式

發布時間:2023-12-26 11:06:00來源: 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2023年“非遺廣州紅”網絡宣傳(chuan) 活動以“非遺粵傳(chuan) 承 漫步廣州紅”為(wei) 主題,聯動廣州本地一百多個(ge) 城市空間打造非遺主題漫步地圖、非遺奇妙劇場巡演、元宇宙漫步街區三大板塊活動,展現貼近生活又豐(feng) 富多元的“互聯網+非遺”生活方式。其中,“非遺主題漫步地圖”打卡活動自11月17日上線以來,微博話題“非遺廣州紅”點擊總量超1.6億(yi) 。作為(wei) 新的載體(ti) ,數字加速了非遺的傳(chuan) 播,數字與(yu) 非遺的奇妙“混塔”已經是基本的社會(hui) 事實。隨著數字時代的全麵來臨(lin) ,這種組合必定會(hui) 進一步開疆拓土。

  縱觀人類社會(hui) 發展曆史,科技進步與(yu) 文化發展密切相關(guan) 。科技進步為(wei) 文化發展提供重要動力,文化發展為(wei) 科技進步提供堅實基礎。其中,文字作為(wei) 人類交流事務、表達思想的重要載體(ti) ,在人類文明的演化中又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前需要口耳相傳(chuan) 的知識、眼見為(wei) 實的技能被記錄下來,後人也因此在前人的基礎上更新迭代。而且,不少由於(yu) 種種原因失傳(chuan) 的技藝,也因有了文字的記錄而在新的時代得以複原、更新。

  筆者曾在安徽祁門、嶽西一帶鄉(xiang) 野尋訪古舊戲台。地處山區,相鄰的村子,口音也著實有異,不少本地人都不明所以。然而,散落在鄉(xiang) 野的這些古舊戲台的文字、碑銘所記述的戲班、戲目、演員則將這些言語不通的村落連綴成一個(ge) 整體(ti) 。就人類社會(hui) 的發展曆程來看,文字社會(hui) 的生命力明顯勝於(yu) 無文字社會(hui) 。到了近現代,沒有留聲機、錄音機、錄音筆這些工具,很難想象會(hui) 有當下口述史的盛行。新工具的不斷湧現,變革性地改變著人類的文化生態與(yu) 藝術形式。

  在“話匣子”(廣播)來到中國之前,在北京老天橋和天津等地以露天撂地賣藝維持生計的相聲,雖以語言表演為(wei) 主,卻有著更多體(ti) 態動作。事實上,邊唱太平歌詞邊白沙撒字“圓臉子”(招呼人),是當年相聲藝人入門必練的基本功。因為(wei) 露天撂地,要四圍的觀眾(zhong) 都能看見,對口相聲的兩(liang) 個(ge) 藝人是麵對麵表演。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話匣子”的日漸盛行,口才好、聲音好的相聲藝人與(yu) “話匣子”有著天然的親(qin) 和力。進而,因為(wei) “話匣子”的介入和影響,相聲藝人的口齒清楚、聲音個(ge) 色益發重要。到改革開放前廣播“一統天下”的那數十年,相聲也從(cong) 原本是“看”,轉型為(wei) 主要是“聽”,以致白沙撒字這一演員基本功逐漸失傳(chuan) 。改革開放後,電視的普及以及網絡時代的來臨(lin) ,直至當下抖音、小紅書(shu) 等新媒體(ti) 的盛行,相聲又開始向表演回歸。哪怕是隔著大小不一、形製迥異的屏幕,“看”至少不遜色於(yu) “聽”。這使得縱然不再白沙撒字,相聲演員的容貌、服飾、體(ti) 態、表情甚至眼神再次具有了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顯而易見,在相聲的百年演進中,廣播、電視、網絡已經不僅(jin) 僅(jin) 是傳(chuan) 播方式,它們(men) 實實在在地參與(yu) 了相聲的製造與(yu) 生產(chan) 。以不同方式傳(chuan) 播的相聲,明顯具有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形態,培養(yang) 了不同的受眾(zhong) ,也造就著不同時代的生活方式、娛樂(le) 方式與(yu) 審美實踐。

  國學大家錢穆曾指出,經過文字的記述加工,《詩經》中的“國風”已經不是純粹意義(yi) 用方言傳(chuan) 誦的“民歌”,寫(xie) 下來的“國風”因為(wei) 文字這一載體(ti) 而具有了更廣的傳(chuan) 播範圍、受眾(zhong) 和普遍性,與(yu) “雅”“頌”並無本質差別。以此觀之,亦如相聲,作為(wei) 新的技術、載體(ti) ,數字化不僅(jin) 是當下非遺必然有的保存方式、傳(chuan) 播手段,會(hui) 助力非遺的保護、傳(chuan) 播與(yu) 傳(chuan) 承,它同時還在生產(chan) 著非遺,至少是使“實體(ti) ”的非遺出現了“數字非遺”這種新形態。它們(men) 有著各自的受眾(zhong) 、流布的場域。這些新形態,共同構成了今天非遺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的新樣態。

  數字化正在打造、革新著非遺的形態與(yu) 生態,是非遺傳(chuan) 播也是非遺傳(chuan) 承的革命性力量。借助它,非遺更能有效嵌入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這樣的傳(chuan) 播,也就成為(wei) 一種切實有效的生活傳(chuan) 承。

  (作者:嶽永逸,係中國人民大學社會(hui) 與(yu) 人口學院教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