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尋脈中華 中國考古博物館12月上新十件文物

發布時間:2023-12-26 14:20: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位於(yu) 中國曆史研究院院內(nei) 的中國考古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國家級專(zhuan) 業(ye) 博物館。上個(ge) 月開始,中國考古博物館為(wei) 公眾(zhong) 開啟月度“上新”計劃,12月新上十件文物,讓文物作為(wei) 無聲的曆史導師,帶領觀眾(zhong) 一起尋脈中華。

  看似現代卻已經距今4000多年的蛋殼黑陶高柄杯,相貌平平卻把我國陶瓦曆史向前推進一千年左右的陶板瓦,還有蘊含5000多年前文化標誌的玉龍,12月,中國考古博物館上新十件文物,引來不少觀眾(zhong) 讚歎。

  觀眾(zhong) 周悠然:我比較喜歡的是那個(ge) 蛋殼杯。為(wei) 什麽(me) 它這麽(me) 薄,經曆這麽(me) 長時間也不會(hui) 碎?我今年10歲,它的年紀大概是我的400倍。古人沒有高科技的工具,但是他們(men) 也可以做出很多很精致的工藝品,它應該就是很難,未來我也想研究考古。

  據介紹,中國考古博物館開館以來,觀眾(zhong) 已突破10萬(wan) 人,月度上新的創意其實就來自於(yu) 觀眾(zhong) 留言。中國考古博物館常設展廳7000多平方米,展品6000多件。未來每月更新10件文物將成為(wei) 常態,在原有展陳主題和線路不變的情況下,每個(ge) 月給觀眾(zhong) 帶來新的看點。

  中國曆史研究院副院長 陳秋霖:我們(men) 目前已經做了一年的計劃,每個(ge) 月上新一次,每個(ge) 月有10件文物,其中有8件是我們(men) 的考古出土文物,還有2件是我們(men) 珍藏的古文獻。有更多的文物來講中國文明這個(ge) 故事,承擔我們(men) 中國曆史研究院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曆史文化這樣的一個(ge) 使命。

  上新的不隻是文物,還有“大師講小科普”的係列講座,從(cong) 最新的考古黑科技,到考古後續的曆史研究,讓觀眾(zhong) 看懂門道。

  中國曆史研究院副院長 李國強:那麽(me) 接下來的我們(men) 已經邀請到的主講嘉賓應該說都是重磅的。把最新的考古學的知識、田野考古的最新發現、最新的成果傳(chuan) 遞給觀眾(zhong) ,讓我們(men) 的觀眾(zhong) 有更好的渠道,有更直接的渠道來認識中華文明,認識中國考古學,認識中國曆史學。

  土與(yu) 火相生成器 淬煉出陶藝傳(chuan) 奇

  民以食為(wei) 天,被不同年齡段喜歡的高腳杯,是如何煉成的?在這個(ge) 適合圍爐吃火鍋的冬季,距今4000年的先民,使用什麽(me) 樣的器具暖心又暖胃?我們(men) 一起去中國考古博物館去看一看。

  本月上新的這隻蛋殼黑陶高柄杯,與(yu) 其他三隻的造型完全不同,現代感十足。看似金屬材質的外表,讓人很難想象它其實是陶土燒製,不過采用了一種特殊的工藝。

  中國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栗媛秋:它采用了滲炭的工藝,在燒製過程中把炭滲透到陶器裏麵去,在周圍用還原氣氛,使這個(ge) 陶器變成黑陶。通體(ti) 是很均勻的一種黑,顯得特別優(you) 雅和高貴。對陶泥的要求是很高的,陶工需要經過很多次的淘洗,隻有用很細的細泥,才能做出這種很薄的高柄杯,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陶器工藝發展到頂峰的一個(ge) 代表。

  專(zhuan) 家告訴我們(men) ,這個(ge) 看似現代的蛋殼黑陶高柄杯,是一種酒器,出土於(yu) 湖北鄖縣的大寺遺址,距今已經4000到4600多年,屬於(yu) 龍山文化。蛋殼陶的厚度薄如蛋殼,輕敲還能發出清脆的聲音。由於(yu) 製作工藝複雜,成本較高,推測可能不是普通百姓所能使用的。

  中國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栗媛秋:蛋殼陶特別薄,它的厚度通常是在不到1毫米,最薄的甚至可以隻有0.2毫米左右。它的燒製溫度是要高於(yu) 一般的陶器燒製溫度,至少要在900℃以上,有些高的可能能達到1000℃以上。蛋殼陶出現,陶器不管是從(cong) 燒製、成型,還是淘洗的工藝,都已經有了一個(ge) 很大提升。

  中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更迭的是技術,不變的是對美的追求。專(zhuan) 家介紹,在蛋殼陶之前,更常見的是紅陶和彩陶,燒成溫度較低,一般在800℃以下。這兩(liang) 件“單耳彩陶杯”就是長江流域出土的彩陶,比蛋殼陶更老,來自距今6000多年以前,但是簡約的風格,給人以時尚的現代感,也被觀眾(zhong) 稱為(wei) “咖啡杯”。

  觀眾(zhong) 周遊:第一感覺很想把它買(mai) 到。看到那個(ge) 咖啡杯的時候,就沒有想到它會(hui) 跟現在的杯子就很像,你很難想象到那個(ge) 是6000多年前的一個(ge) 產(chan) 物,非常奇妙這種感覺。因為(wei) 我自己也是做設計的,所以我覺得當一個(ge) 東(dong) 西足夠簡約和簡單的時候,它就會(hui) 可以塑造特別極致的美感出來,非常智慧,就會(hui) 覺得中華文明非常偉(wei) 大。

  在杯子的不遠處,不同地區出土的灶,靜靜講述著中華文明的演變。這個(ge) 看起來像個(ge) 牛鼻子的陶釜灶,集鍋和灶為(wei) 一體(ti) ,出土於(yu) 山西陶寺遺址,是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的先民使用的灶具。

  中國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栗媛秋:它的上麵是有一些煙炱痕跡的,說明當時應該是被人使用過的。這一件應該是普通人就可以用的,但是陶寺遺址它本身是一個(ge) 都城性質的遺址,它是在這種都城裏居住的普通人用的一件器物。目前看到最早的大概是距今8000年,我們(men) 就已經發現了灶。到了距今6000到4000年左右,在晉陝豫的交界地帶,陶釜灶有一個(ge) 極大的發展,一直延續到現在。直到目前大家家裏還是會(hui) 用灶配鍋這種形式來進行生火、做飯。灶的使用,體(ti) 現了我們(men) 中華民族文明未曾中斷的連續性。

  一片瓦 將我國陶瓦史向前推進千年

  除了飲食器具,考古發現一些住房、建築,為(wei) 我們(men) 揭示了古人生活的更多細節。中國考古博物館還上新了一件看似很普通的瓦,讓我們(men) 對幾千年前中國人的建築,有了更多理解。

  在陶釜灶旁邊展示的雕龍碑遺址,距今6200多年到4700多年,位於(yu) 湖北棗陽市鹿頭鎮。考古發現,仰韶時代以來,各地區原始居民間不斷交流,多種文化因素融合。隨著家族勢力興(xing) 起,雕龍碑遺址新出現了多間房,與(yu) 仰韶文化早期的單間房不同,房內(nei) 為(wei) 節省空間而設置的推拉門,就是我國最早的推拉門實例。

  這塊陶板瓦,呈扁平狀、四邊形,出土於(yu) 距今4000多年的山西陶寺遺址,將我國陶瓦的曆史向前推進了一千年左右。

  中國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科研處處長 劉國祥:新石器時代,我們(men) 多數發現的房屋都是茅草屋,用茅草蓋頂。那麽(me) 到了陶寺,也不是所有的建築都用這種板瓦,這隻是在宮殿區發現的板瓦,體(ti) 現了建築材料、建築技術的進步,也反映出這種等級的差異、社會(hui) 分化的明顯。王權的形成,證明陶寺為(wei) 代表的已進入文明社會(hui) 。

  這段圓筒,是陶排水管,出土於(yu) 河南偃師的二裏頭遺址,距今3750年左右,屬於(yu) 夏代的中晚期。

  中國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科研處處長 劉國祥:這件排水管它呈筒狀,非常完整。兩(liang) 端口圓可以套接,有時成組發現,數十件為(wei) 一組。因為(wei) 為(wei) 了防止滲水,泥料就經過甄選,燒成溫度可以達到1000℃,很致密。在夏代中晚期,這樣的排水係統足以見證當時是一座很發達的城市,有完備的設施,證實了我們(men) 中華文明的創新性。

  玉龍上新 解密龍紋裏的文化“密碼”

  明年是龍年。龍,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圖騰。龍形象文物,最早出現在距今8000年前。中國考古博物館的新上文物中,有一件珍貴的玉龍。專(zhuan) 家介紹,它身上的紋飾,就述說著來自不同地區和時代的文化交流交融。

  這件玉龍,個(ge) 頭不大,出土於(yu) 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婦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也是中國曆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女性軍(jun) 事統帥、女祭祀。這個(ge) 玉龍,體(ti) 現了南北中的文化元素交流交融。其中,材質和造型特征都來自北方文化。

  中國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科研處處長 劉國祥:這件玉龍比較獨特,它的造型就是有一個(ge) 大的頭部,另外有雙角,身體(ti) 蜷曲,尾端呈尖鉤狀,它是受到了紅山文化蜷體(ti) 玉龍的影響,距今5000多年。但是紅山龍的身體(ti) 部位一般都是素麵,而商代的玉龍身上都有紋飾。8000年前的興(xing) 隆窪文化,5000多年前的紅山文化的玉器,主要都是用岫岩玉做成的,岫岩位於(yu) 遼東(dong) 半島。到了商代,依舊是從(cong) 岫岩獲取玉料,體(ti) 現了在商代中央王朝的強大的遠距離獲取器物材料的這種能力。

  中國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劉國祥介紹, 這個(ge) 小小的玉龍,身上的紋路可大有講究。龍的額頭上兩(liang) 角中間的這個(ge) 菱形,就來自南方的良渚文化,距今也有5000多年。

  中國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科研處處長 劉國祥:良渚文化有一種龍手鐲,龍手鐲的額頂前,就有這種菱形格紋,跟這個(ge) 相差了1000多年。紋飾它是有功能的,絕不是普通的裝飾品。一種天神的額頭上都有菱形格紋,那麽(me) 龍的額頭都有菱形格紋,它表示一種和天的一種溝通,比如說旱作農(nong) 業(ye) ,祈求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豐(feng) 收,那麽(me) 龍可以起到通天的功能。

  玉龍身上的半弧馬蹄形紋飾,則和山西陶寺出土的彩繪龍紋陶盤,如出一轍。雖說相隔一千多年,一個(ge) 是玉雕,一個(ge) 是彩繪,龍身上的半弧馬蹄形紋飾卻沒有改變。

  中國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科研處處長 劉國祥:這說明什麽(me) ,就是文化的一種匯聚。從(cong) 史前時期北方的紅山文化,到南方的良渚文化,到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文化,一直到商代,有這種一脈傳(chuan) 承的發展關(guan) 係,這是我們(men) 共同的文化信仰,所以說它成為(wei) 我們(men) 中華民族的圖騰。這種傳(chuan) 承發展關(guan) 係,有考古資料可以作為(wei) 證據的,體(ti) 現了我們(men) 中華文明的這種連續性,同時又有創新性。

  (總台央視記者 周培培 張喆)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