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化評析】北大燕南園獲聯合國文化遺產保護獎的啟示

發布時間:2023-12-26 15:0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作者:呂 帆(北京大學融媒體(ti) 中心音視頻辦主任)

  日前,202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ya) 太文化遺產(chan) 保護獎揭曉,建成於(yu) 20世紀20年代的“北京大學燕南園”從(cong) 48個(ge) 遺產(chan) 項目中脫穎而出,獲評2023亞(ya) 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優(you) 秀獎。這也再次引發人們(men) 思考:陳列在廣闊中國大地上的文化遺產(chan) 如何“活”起來?

  重視戰略規劃和保護原則。為(wei) 加強對燕南園的保護、利用和展示,北京大學啟動了燕南園環境提升項目,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大國土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牽頭規劃,並在多方論證下確定了“最小幹預原則”,巧妙詮釋建築和景觀的空間關(guan) 係,保護建築風貌和生態的完整性。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從(cong) 《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zhuan) 題闡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作,到《關(guan) 於(yu) 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要求發揮革命文物在培育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方麵的重要作用,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四梁八柱不斷完善;“保護為(wei) 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chuan) 承發展”的規劃原則,在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豐(feng) 富實踐中漸顯力量與(yu) 價(jia) 值。

  重視集體(ti) 記憶與(yu) 文化感悟。此次評選活動中,評審專(zhuan) 家高度讚揚了“北京大學燕南園”項目鼓勵師生校友廣泛參與(yu) ,重視集體(ti) 記憶、傳(chuan) 承學術曆史和精神遺產(chan) 的做法。文化遺產(chan) 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它們(men) 不是靜止的古董,而應成為(wei) 活著的曆史,在每一個(ge) 個(ge) 體(ti) 的參與(yu) 下成為(wei) 時代的見證。要傳(chuan) 承保護好作為(wei) 文化遺產(chan) 的燕南園,就要同步講好洪業(ye) 、翦伯讚、周培源、馬寅初、陳岱孫、馮(feng) 友蘭(lan) 、湯用彤、王力、朱光潛、侯仁之、吳文藻和冰心等一批曾居住於(yu) 此的大師故事,讓學生和參觀者真切感受到草木故園中的學術光芒。這也啟示我們(men) ,不能將文化遺產(chan) 簡單理解為(wei) 觀光名片和文旅亮點,更要深挖、闡釋其中蘊含的文化基因、當代價(jia) 值,注重曆史故事、民俗風情等文化記憶的有機導入,使之成為(wei) 每一個(ge) 步入其中的人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成為(wei)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強大動力,這正是新時代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題中應有之義(yi) 。

  重視活化利用與(yu) 技術創新。文化遺產(chan) 重在“保護”而非“保存”,既不能過度開發,也不應與(yu) 世隔絕,活化利用是關(guan) 鍵。平遙古城西北角的柴油機廠在閑置幾十年後,成為(wei) 舉(ju) 辦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平遙中國年等活動的文化場所;故宮博物院的互動解謎遊戲書(shu) 《謎宮》、三星堆博物館推出的考古盲盒、河南博物院以“青玉人首蛇身飾”為(wei) 原型的玉佩棒棒糖風靡全網……種種創新都指向一點: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實物見證,也可成為(wei) “飛入百姓家”的新生活方式。另外,近年來,計算機視覺、AI技術等科技的發展已為(wei) 文物的認知、保護、複原、研究和傳(chuan) 播提供了更豐(feng) 富的技術選擇,人們(men) 期待VR、AR、遊戲等為(wei) 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承保護提供新的突破口。元宇宙博物館、虛擬人非遺體(ti) 驗官、文物數字藏品……這些不斷湧現的“新腦洞”為(wei) 我們(men) 帶來了更多可能。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ge) 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chuan) 、代代守護,更需要與(yu) 時俱進、勇於(yu) 創新。數據顯示,全國共有國有可移動文物1.08億(yi) 件(套),不可移動文物76.7萬(wan) 處,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wan) 餘(yu) 項,各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9萬(wan) 餘(yu) 名。這些“中華家底”是文明的積澱、曆史的見證,理應延綿後世、惠澤人民,在“新的目光”與(yu) “新的體(ti) 悟”中,化為(wei) 激勵我們(men)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強大精神力量。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6日 07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