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裏的美麗家園:讓生態“好風景”變成百姓“好生活”
“民生事 暖人心”係列報道
笑容裏的美麗(li) 家園:讓生態“好風景”變成百姓“好生活”
人民網 歐陽易佳
“我在北海公園拍到了星軌!”“這需要大氣要通透,能見度高才行。”攝影愛好者曾誌強回憶起拍攝經曆興(xing) 奮地說,這與(yu) 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有關(guan) 。如今,越來越多像曾誌強一樣的攝影愛好者,喜歡在朋友圈曬出“天空藍”。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明確要求,要“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近山知鳥音、近水知魚性,老百姓的笑臉,是生態答卷最鮮活的注腳。今年以來,我國加快推進生態保護修複的步伐,進一步踐行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li) ,藍天也是幸福的理念,全力守護美麗(li) 中國的青山碧水、藍天淨土,讓天越來越藍,地越來越綠,水越來越清。
馬背上的生態管護員:保證“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
“摩托車到不了的地方騎馬,馬到不了的地方步行”,這是青海三江源國家公園守護員的一句口頭禪,守護著“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中華水塔”。
“快看,斑頭雁!”大美青海,三江源頭。隨著生態管護員白瑪西然一記揚鞭,鄂陵湖麵上的斑頭雁不時躍起。巡護員們(men) 勒馬向前方眺望,眼前是清澈如鑒的湖泊,倒映出湛藍的天幕和斑頭雁留下的一點孤影。
白瑪西然是青海省玉樹州曲麻萊縣的河湖巡護員之一,也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我們(men) 從(cong) 很早就開始自發地騎馬巡護附近的草原和河湖,在青海啟動了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建設後,成為(wei) 正式的‘生態管護員’。”他說,每日早晨8點,河湖巡護員們(men) 在馬背上開起了一天的巡河工作,查看是否存在河道亂(luan) 采挖、河裏捕魚等破壞行為(wei) 。
青海生態地位突出,孕育了黃河、長江、瀾滄江三大河流,是我國乃至亞(ya) 洲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重要水源涵養(yang) 地。
“這些年,隨著生態意識的增強和環保措施的出台,通天河等河流的水質越來越好。”白瑪西然說,“現在,我們(men) 負責的300多條河流和周圍的湖泊幹淨得像鏡子一樣。”
目前,青海有6723名河湖長,投身於(yu) 全省3518條河流、242個(ge) 湖泊的管理保護事業(ye) 中,共同守護“中華水塔”。
“我們(men) 生活在這的每一個(ge) 人,都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三江源,讓它越來越美麗(li) 。”白瑪西然說。
洞庭湖父子接力賽:守護江豚的微笑
曾經的捕魚好手何大明,在救出一對被困的江豚母子後,決(jue) 定“上岸”,用實際行動來保護洞庭湖的生態環境。
“我從(cong) 小就在洞庭湖長大,看到過洞庭湖很多很美好的景色,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江豚都是成群的出現。”何大明說,“洞庭湖養(yang) 育了我,能為(wei) 它多做些事情是我的夢想。”
清晨,天蒙蒙亮。一陣“突突突”的馬達聲打破了洞庭湖麵的寧靜,何大明和何東(dong) 順父子倆(lia) 開始了一天的巡湖工作。
上陣父子兵,大學畢業(ye) 後,何東(dong) 順辭去了長沙的工作,加入了父親(qin) 的隊伍,回到了洞庭湖,繼續從(cong) 事生態保護事業(ye) 。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位於(yu) 長江中遊,因其在淨化環境、調節水位、維持生態平衡等方麵的巨大作用,被稱為(wei) “長江之腎”。
建立13處與(yu) 江豚相關(guan) 的自然保護區,覆蓋了該物種40%的分布水域;南京、鎮江和馬鞍山共同構建多層次多維度跨行政區域的江豚保護體(ti) 係;引江濟淮工程放棄最好引江口,避開銅陵淡水豚保護區,減少對江豚棲息地的幹擾……近年來,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指引下,長江流域生態日漸好轉,加之多年來對江豚保護工作的重視,江豚銳減趨勢得到有效緩解。
隨著長江十年禁漁穩步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魚類資源的總量明顯恢複,種群結構得到改善,珍稀特有魚類出現頻率有所增加,水生生物資源量呈恢複態勢,水生生物多樣性水平有所提升。
“等將來我有孩子了,洞庭湖生態也全麵恢複了,就讓孩子做洞庭湖生物多樣性研究工作。”何東(dong) 順笑著說。
水土保持新“碳”索:譜好生態“致富經”
“成交!”
伴隨著陣陣掌聲,2023年12月7日,我國首單水土保持項目碳匯交易順利成交,水土保持碳匯價(jia) 值以“真金白銀”的方式得以量化體(ti) 現。
此次交易的碳匯項目位於(yu) 福建省長汀縣河田鎮羅地河小流域。實踐證明,水土保持項目具有巨大的碳匯潛力,僅(jin) 羅地河小流域綜合治理,20年間實現碳匯當量13.86萬(wan) 噸二氧化碳;碳密度由每公頃14.68噸增長到34.62噸,提升了135.83%。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認為(wei) ,此次水土保持碳匯項目交易成功,不僅(jin) 是對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的肯定,更是小流域治理與(yu) 提高區域綜合生產(chan) 能力、提供更多蘊含水土保持功能生態產(chan) 品的實踐成果展示,是水土保持碳匯價(jia) 值、建立水土保持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的一次大膽探索。
現在的長汀,映入眼簾皆為(wei) 綠,清澈的溪流、青翠的山脈、美麗(li) 的村莊……“經過20多年來的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縣植被覆蓋度提高到85%以上。”長汀縣水土保持監測站工程師蔡春旺說,得益於(yu) 水土保持工作不斷取得成效,長汀實現了從(cong) “濁水荒山”到“綠水青山”的美麗(li) 嬗變,成為(wei) 了全國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麵旗幟,一個(ge) 縮影。
“希望有一天,我們(men) 的紅土地上長滿植被,樹都能長得高高的,變成碳票,換成鈔票,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長汀縣河田鎮晨光村村民咧嘴笑說。(實習(xi) 生郭婧對此文亦有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