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一線 繡出藏羌幸福畫卷
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楊華珍:
一針一線,繡出藏羌幸福畫卷
走進位於(yu)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映秀鎮的“藏羌織繡苑”,隻見數十名繡娘正飛針走線;傳(chuan) 習(xi) 所裏,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楊華珍細心指導徒弟們(men) 製作《功夫熊貓》《三星堆青銅神樹》等刺繡作品。
陳列室裏,楊華珍藏羌織繡代表作琳琅滿目,編織腰帶、刺繡電腦包、吉祥四寶擺件等文創產(chan) 品設計感十足。一幅繡滿絢麗(li) 花朵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楊華珍說,這幅作品名叫《十二月花》,設計靈感源自當地羌寨的民歌。它在今年10月舉(ju) 行的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節上亮相,並被評為(wei) “天府旅遊名品”。
藏羌織繡,曆史悠久,圖案豐(feng) 富,特色鮮明,是川西地區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年逾花甲的楊華珍,多年來致力於(yu) 傳(chuan) 承發展藏羌織繡技藝,推動民族文化瑰寶登上國際舞台。
帶著藏羌織繡走出大山
楊華珍出生在阿壩州小金縣一個(ge) 藏羌族合居的小山村,爸爸是羌族人,媽媽是藏族人。媽媽和嫂子都有祖傳(chuan) 的藏羌織繡好手藝。楊華珍5歲時就嚷著要跟她們(men) 學刺繡,大人擔心繡花針刺破小手指,可楊華珍不怕,她用稚嫩的小手在圍裙、布鞋、荷包上繡格桑花、羊角花、小樹葉。8歲那年,楊華珍給自己繡了一個(ge) 有藏羌文化圖案的布娃娃,引得同學和長輩嘖嘖誇讚。
課餘(yu) 時光,楊華珍喜歡做女紅。牧牛放羊時,她隨身帶著針線和布料,坐在草坪或山崗上埋頭刺繡。到了16歲,楊華珍已經在村裏村外小有名氣,哪家有婚嫁喜事,都請她幫忙繡製服裝和飾品。
楊華珍上過大專(zhuan) ,開過照相館,當過報社攝影記者,幾十年間,她對藏羌織繡的熱愛從(cong) 未消減。她常去藏寨羌鄉(xiang) 拜訪老藝人,追溯藏羌織繡的曆史,學習(xi) 傳(chuan) 統技藝。經過多年學習(xi) 和實踐,楊華珍不僅(jin) 掌握了嘉絨藏族毛、麻、棉編織技藝和挑花刺繡技藝,還能熟練運用多種羌繡技法。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後,生產(chan) 自救成為(wei) 災區人民的自覺行動。楊華珍在當地政府的倡導下,萌生了帶動村民發展藏羌織繡的念頭。2009年初,楊華珍辦理了退休手續,用3萬(wan) 元積蓄注冊(ce) 了“嘉絨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協會(hui) ”,把汶川及周邊地區10多名喜愛藏羌織繡的老姐妹們(men) 動員起來,帶著針線和布料走出大山,到省城成都尋找機會(hui) 。
楊華珍選擇文化氛圍濃鬱的成都文殊坊作為(wei) 工藝研發、製作和銷售點。白天,她帶領姐妹們(men) 跑市場;夜裏,挑燈製作產(chan) 品。
“那些日子遇到的困難太多了,壓力很大!”楊華珍感歎,“苦頭吃得再多,我們(men) 也沒有放棄。我堅信,藏羌織繡一定能走出大山,贏得更多人喜愛。”
楊華珍得到的第一筆大額訂單是為(wei) 湖北一家酒店製作床上用品和室內(nei) 裝飾品。她以家鄉(xiang) 的花鳥草木等作為(wei) 紋樣,將傳(chuan) 統工藝與(yu) 現代設計結合。楊華珍說:“每一針都不是隨性而為(wei) ,山有山脈,水有水路,花有瓣,葉有紋,針法和走向都要遵從(cong) 自然規律。”經過半年努力,她們(men) 完成了上百件織繡品。終於(yu) 淘到了第一桶金,大家欣喜若狂。
以非遺傳(chuan) 承促產(chan) 業(ye) 發展
2010年,隨著災後重建步伐加快,汶川縣把搶救和振興(xing)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擺到重要位置,在映秀鎮建立非遺產(chan) 業(ye) 園,邀請楊華珍的團隊入駐。楊華珍立即注冊(ce) 了公司,帶領姐妹們(men) 來到映秀。當地政府持續給予政策和資金扶持,令楊華珍更加堅定了創業(ye) 信心。
在楊華珍看來,藏羌織繡不僅(jin) 是手藝,更是傳(chuan) 承千百年的文化。她靜下心來,對藏羌編織、挑花、刺繡工藝進行係統梳理。她發現,一些傳(chuan) 統針法現在很少有人使用,瀕臨(lin) 失傳(chuan) 。“鉤繡是一種古老的刺繡技法,分為(wei) 單鉤、雙鉤,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服飾上就有單雙鉤繡的紋飾。”楊華珍說。她帶著幾名徒弟到汶川縣、茂縣、理縣、黑水縣的傳(chuan) 統村寨中拜訪老藝人,廣泛收集資料。回到工坊,楊華珍對照藍本,用鉤繡針法繡出精美圖案。
盤金繡是嘉絨藏族刺繡工藝中極具特色的一種技法,用這種技法製作的繡品金光熠熠,牢固耐磨。楊華珍對瀕臨(lin) 消失的盤金繡技法進行研究和傳(chuan) 承,製作了數幅盤金繡唐卡。2010年,她的作品《四臂觀音盤金繡》榮獲四川省第六屆少數民族藝術節文化博覽會(hui) 金獎。
傳(chuan) 統盤金繡隻用金色絲(si) 線,楊華珍將其與(yu) 彩色絲(si) 線結合,創作出《盤金繡·四羊護寶》。羊是羌族崇拜的神獸(shou) ,是吉祥與(yu) 幸福的守護神。羊角花是愛情、姻緣的象征。整幅作品由羊角、花、蝶等元素構成,組合精巧,層次豐(feng) 富,表達了羌人對美好愛情的向往。
2011年,楊華珍被評為(wei) “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她在映秀成立“楊華珍大師工作室”,以非遺傳(chuan) 承促進產(chan) 業(ye) 發展,同時加強非遺人才培養(yang) 。
為(wei) 進一步壯大非遺產(chan) 業(ye) 、帶動群眾(zhong) 致富,汶川縣開展“萬(wan) 名婦女致富工程”,2018年建起規模上千人的來料加工致富作坊。作坊的負責人楊梅,就是楊華珍精心培育的人才。
楊梅1972年出生在汶川縣綿虒鎮大禹村一個(ge) 羌族家庭。1993年,酷愛羌繡的父親(qin) 翻山越嶺把她送到楊華珍家拜師學藝。“3年時間裏,恩師對我手把手教、心貼心傳(chuan) ,把藏羌編織、挑花、刺繡技藝毫無保留地傳(chuan) 授給我。”2012年,楊梅辭去待遇優(you) 渥的工作,加入楊華珍的藏羌織繡文化公司。2020年,她被認定為(wei) 阿壩州“藏羌編織、挑花、刺繡工藝”非遺傳(chuan) 承人。
汪斯芳來自汶川縣綿虒鎮羌鋒村,該村被譽為(wei) “羌繡第一村”,羌繡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汪國珍就是羌鋒村人。汪斯芳曾跟隨汪國珍學習(xi) 羌繡,2011年,她又師從(cong) 楊華珍。2014年,汪斯芳被評為(wei) 四川省羌繡非遺傳(chuan) 承人。2020年,楊華珍建立“汶川巧娘羌繡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讓汪斯芳主管技藝傳(chuan) 承和產(chan) 品研發,對當地婦女進行技能培訓,至今已培訓4000多人次。
楊華珍的兒(er) 子馮(feng) 暘,受母親(qin) 熏陶,從(cong) 小就對藏羌織繡很感興(xing) 趣。大學寒暑假期間,馮(feng) 暘把藏羌織繡苑當作研學基地,跟著母親(qin) 學習(xi) 各種針法,還廣泛收集織繡紋樣、整理資料、建立數據庫。他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還和導師一起出版了研究藏羌織繡的書(shu) 籍。他繡的熊貓、犛牛、金絲(si) 猴、爾瑪姑娘被稱為(wei) “羌繡四寶”,多次參加非遺大展。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期間,馮(feng) 暘在“四川主題日”活動現場展示羌繡技藝,帶著媒體(ti) 記者共繡成都大運會(hui) 會(hui) 徽,讓大家親(qin) 身體(ti) 驗非遺魅力。2023年,馮(feng) 暘被評為(wei) 成都市羌族刺繡非遺傳(chuan) 承人。
楊華珍還從(cong) 殘疾人婦女中招收徒弟,讓她們(men) 掌握一技之長,能夠自力更生。52歲的唐素華身有殘疾,在藏羌織繡苑學習(xi) 工作5年後,到成都華珍藏羌文化博物館擔任副館長。至今,楊華珍已幫助200多名殘疾人居家就業(ye) 。2022年10月,她被評為(wei) 全國10個(ge) 助殘先進人物之一。
民族之花綻放世界舞台
楊華珍說:“創新是非遺傳(chuan) 承的必經之路,傳(chuan) 承人要緊跟時代需求,用創新的方式讓傳(chuan) 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她把創新的支點立於(yu) 市場,瞅準省外援建的機會(hui) ,帶著徒弟奔赴浙江義(yi) 烏(wu) 對接小商品市場,還去廣州、香港等沿海城市獲取市場信息。在成都進行產(chan) 品設計,再到汶川加工生產(chan) ,以具有藏羌文化特色和現代設計巧思的產(chan) 品打開國內(nei) 外市場。
2014年5月,一家國際知名化妝品公司請楊華珍為(wei) 兩(liang) 款卸妝油新品設計瓶身圖案。這兩(liang) 款產(chan) 品主要成分都是從(cong) 植物中提取的,一款取自綠茶,另一款含有8種植物成分。楊華珍將綠葉、花萼、花托巧妙組合,創作出《綠茶花》和《金剛杵》兩(liang) 幅圖案。綠茶花象征生生不息,金剛杵代表堅固、永恒,都體(ti) 現了蓬勃的生命力。該公司很欣賞楊華珍的作品,決(jue) 定高價(jia) 購買(mai) 版權。自此,楊華珍開啟了非遺版權授權的跨界合作之路。
2022年6月,美國環球影業(ye) 請楊華珍設計《侏羅紀世界》標識圖案。她將侏羅紀係列電影中的恐龍化石頭像與(yu) 羌族特色碉樓、蝴蝶、牡丹等元素融合,運用紮繡、齊針繡、打籽繡、紐繡、參針繡等多種技法繡製出圖案,贏得環球影業(ye) 的讚賞。“今年我們(men) 繼續與(yu) 環球影業(ye) 合作,為(wei) ‘功夫熊貓’等動畫形象設計10多款織繡造型。”楊華珍說。
說話間,楊華珍抬起手腕讓筆者看她戴的手表。表盤上繡著羊角花等精美圖案,令人眼前一亮。楊華珍介紹,這是今年為(wei) 香港賽馬會(hui) 開發的“馬場有禮”文創產(chan) 品,很受市場歡迎。
近年來,楊華珍已與(yu) 10多個(ge) 國內(nei) 外知名品牌開展版權授權合作,讓藏羌織繡藝術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她在成都、九寨溝、邛崍等地及多所高校設立了工作室,集合多方力量推動非遺傳(chuan) 承發展。她的作品多次在國家級、省級大賽中獲獎,她還獲得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薪傳(chuan) 獎”“全國農(nong) 村科技致富女能手”“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等榮譽稱號。
2021年3月,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推特上發文點讚楊華珍:“楊華珍致力於(yu) 傳(chuan) 承羌繡並發揚光大,還得到了很多大牌的青睞,讓這朵民族藝術之花綻放在世界舞台。”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men) 要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中吸收營養(yang) ,把散落在民間的傳(chuan) 統技藝像珍珠一樣串聯起來。”楊華珍說。
目前,汶川縣與(yu) 四川師範大學、阿壩師範學院合作開展“汶川非遺共富計劃”,培育、提升非遺產(chan) 業(ye) 品牌,壯大非遺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群體(ti) 。楊華珍相信,藏羌繡娘們(men) 一定能用手中的針線,繡出繁花似錦的未來。(劉裕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