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高校學子插上新聞理想的翅膀
為(wei) 展示優(you) 秀新聞工作者擔當職責使命、奮發有為(wei) 的職業(ye) 風采,推動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jia) 值觀,近日,中國記協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開展“守護理想之光——好記者高校行”活動,邀請在新聞工作各領域取得優(you) 異成績的新聞人走進校園,講述好記者新聞理想和新時代中國故事。在互動交流環節,學生們(men) 踴躍提問,現場氛圍熱烈。
媒體(ti) 融合背景下如何做好報道
在中國傳(chuan) 媒大學,人民日報新媒體(ti) 中心社交媒體(ti) 運營室主編徐丹、新華社新媒體(ti) 中心新青年事業(ye) 部負責人王龍、中國青年網融媒體(ti) 中心主任楊月受邀參與(yu) 講述,與(yu) 廣大師生共同探討媒體(ti) 融合背景下主流媒體(ti) 記者如何做好報道。
徐丹指出,全媒體(ti) 編輯既要有“心法”,又要有“技法”。“‘心法’即從(cong) ‘懂我’到‘有我’升級,做全媒體(ti) 不僅(jin) 要追求形式創新,還要有用戶意識,通過讓用戶親(qin) 身參與(yu) 傳(chuan) 播過程,獲得歸屬感、參與(yu) 感和認同感;‘技法’則要求全媒體(ti) 編輯在把握新媒體(ti) 輿論場節奏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樹立全局意識,具備鏈接能力,深諳不同產(chan) 品的特性和不同平台的傳(chuan) 播規律,提高新媒體(ti) 產(chan) 品跨平台的整體(ti) 影響力。”
王龍提出,“得青年者得天下”。立足這一理念,新華社專(zhuan) 門打造18歲至35歲青年領域業(ye) 務。從(cong) 孵化新IP到打造新欄目,對標年輕受眾(zhong) ,用新形式傳(chuan) 播文化和熱點。“產(chan) 品年輕化、內(nei) 容年輕化並非易事,需要媒體(ti) 工作者做選題和產(chan) 品時,盡量往前半步,提出一個(ge) 創新點,而不要重複過去在做的事情,或是重複過去的經驗。”
楊月介紹了團隊打造“中國人的故事”這一網絡文化精品工程的成功經驗:“我們(men) 持續探索新的形式和創作手法,嚐試讓主題報道變得生動活潑,使之成為(wei) 真正緊扣青年現實和情感需求的內(nei) 容,表達青年心聲,走入青年內(nei) 心,讓優(you) 質的融媒體(ti) 產(chan) 品成為(wei) 溫暖的孵化器和主流聲音的擴大器。”
國際傳(chuan) 播背景下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在清華大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駐土耳其安卡拉記者陳慧慧、新華社國際部國際評論室編輯高文成、新華社國內(nei) 部記者武笛、中央廣播電視總台CGTN主持人許欽鐸受邀參與(yu) 講述,與(yu) 廣大師生共同探討國際傳(chuan) 播背景下主流媒體(ti) 記者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追求真相是戰地記者的初心。對我而言,無論多麽(me) 危險,抵達現場、尋找真相,永遠都有價(jia) 值、有意義(yi) 。站穩立場,在相關(guan) 的報道當中始終保持客觀、冷靜、理智、不偏不倚,在國際傳(chuan) 播中絕非易事,尤其考驗記者的新聞素養(yang) 和政治素養(yang) 。”陳慧慧說。
高文成認為(wei) ,對駐外記者而言,激情意味著你能夠創造有利條件,打開困難局麵。“駐伊朗兩(liang) 年來,我堅持參加伊朗外交部的各種吹風會(hui) ,熟悉當地部門高層。因此在關(guan) 鍵場合,我才能拿到珍貴的采訪機會(hui) ,傳(chuan) 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武笛分享了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經驗體(ti) 會(hui)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既是心中的夢,也是腳下的路。在我的理想之路上,許多人的職業(ye) 之路、歸鄉(xiang) 之路、人生之路,都和我的路相知相會(hui) 。我知道這條路有泥濘、有險峰,但我腳下有泥,心中有光。”
許欽鐸從(cong) 宏觀層麵分析了當前中國國際傳(chuan) 播麵臨(lin) 的挑戰。他表示:“國家強大之後,就更需要會(hui) 講道理,講好道理。我們(men) 已經樹立起良好的形象,擁有足夠分量的話語權,未來我們(men) 需要硬實力和軟實力的進一步提升,在全球範圍內(nei) 提高話語權和影響力。”
融媒體(ti) 環境下如何客觀理性地報道民生熱點
在北京師範大學,經濟日報產(chan) 經新聞部主任、高級編輯徐涵,工人日報勞動保障版編輯、記者李丹青,北京衛視醫療紀實節目《生命緣》總導演楊懿丁受邀參與(yu) 講述,與(yu) 廣大師生共同探討融媒體(ti) 環境下主流媒體(ti) 記者如何客觀理性地報道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的民生熱點問題。
徐涵表示:“一篇好的深度報道一定要深入社會(hui) 實踐、直麵發展中的問題,要以問題為(wei) 導向揭示問題背後的成因,尋找解決(jue) 的方法。深度報道最重要的是思考問題要深、采訪時間要長、選題站位要高。”
李丹青分享了采訪外賣小哥、快遞小哥等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的心得體(ti) 會(hui) :“這組報道讓我深刻體(ti) 會(hui) 到腳底板下出新聞的真正含義(yi) ——在新媒體(ti) 時代,新聞依然在腳下、在現場,沒有捷徑。抵達現場永遠都是記者最本質的衝(chong) 動;抵達新聞現場、實地調查研究依然是今天的新聞采編基本功。”
“作為(wei) 一名記者,我的理想就是通過鏡頭來記錄世間冷暖。”楊懿丁說,“我們(men) 不為(wei) 別的,就為(wei) 自己肩上的兩(liang) 個(ge) 字——責任。我們(men) 有責任記錄下更多真實的醫療故事,來展現生命的版圖,去傳(chuan) 播醫學科普知識,讓更多的患者有直麵問題的勇氣。”
“這次活動給我最深的感受是真實地了解了記者們(men) 的日常生活。記者們(men) 的講述讓我更加感受到新聞理想的現實意義(yi) 。每當我們(men) 遇到問題,想想這些優(you) 秀的記者是怎麽(me) 做的,就能幫助我們(men) 在記者這條路上更加堅定地走下去!”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chuan) 播學院碩士研究生李紀凡告訴記者。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8日 10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