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深刻理解“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鮮明特征

發布時間:2024-01-03 15:57:00來源: 人民網-理論頻道

  為(wei) 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全國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會(hui) 議精神,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報刊社短視頻品牌《黨(dang) 校微講堂》與(yu) 人民網理論頻道《理論觀察》欄目,圍繞學習(xi) 宣傳(chuan) 闡釋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推出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文化思想係列文章。 

  黨(dang) 的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要跟進一步。我們(men) 要認真學習(xi) 領會(hui) 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義(yi) 、豐(feng) 富內(nei) 涵和實踐要求,堅持學以致用,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

  全國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會(hui) 議提出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的鮮明特征是“明體(ti) 達用、體(ti) 用貫通”。明體(ti) 達用、體(ti) 用貫通,這八個(ge) 字既概括出了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品格,也明確了貫徹落實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要求。明體(ti) 達用、體(ti) 用貫通,既傳(chuan) 承了中華民族的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統,也體(ti) 現了馬克思主義(yi) 的實踐品格;既蘊含著馬克思主義(yi) 真理的精髓,也蘊含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華;既有曆史的縱深,還充分彰顯了當今的時代精神。

  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一個(ge) 根本特點就是經世致用。《周易》有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朱熹在《朱子語類》中曾經注釋過這句話:“形而上者,無形無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狀是此器。” 道器不離,這是我們(men) 中華民族文化理念中的一個(ge) 基本特征。道和理無形無影,器和物有情有狀,但是無形無影的道和理絕對不是虛無縹緲的東(dong) 西,而是通過一定的器物來表達和承載。我們(men) 經常說的文以載道、藝以載道、器以載道,實際上講的都是道器不離的關(guan) 係。體(ti) 用關(guan) 係是與(yu) 此相關(guan) 的另一對基本範疇,同樣服從(cong) 體(ti) 用一源的合一邏輯。程頤在《易傳(chuan) 序》中提到:“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ti) 用一源,顯微無間。”道和體(ti) 都是根本的東(dong) 西,是須臾不能背離、經世而不能改的始終如一的根本道統,但是都必須通過現實的具體(ti) 的器和用的方式來承載和彰顯以致用。經世之所以能夠經世,就在於(yu) 是始終管用的真理,致用之所以能夠致用,在於(yu) 經世的是可大可久的真理。

  文化是一個(ge) 動詞,文化的意義(yi) 在於(yu) 以文化人,通過言傳(chuan) 身教、文化熏陶而傳(chuan) 承一個(ge) 民族的道統,生生不息、接續相傳(chuan) 的民族生成史。文化中蘊含著可大可久的傳(chuan) 統,構成了超越時空局限的道統一以貫之,而又不斷衍生著時代特點和地域特色的具體(ti) 內(nei) 容。《周易·係辭傳(chuan) 》雲(yun) :“物相雜,故曰文。”各種線條、色彩交織在一起,便稱作“文”,引申指對人的天性進行修飾,所以文的對義(yi) 詞是質。文和質,可謂一表一裏,文質相稱,相得益彰。質以文而顯,文以質為(wei) 本。正如孔子所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所謂文化,就是以文化人,教化以文明。《易·賁·彖》曰:“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一個(ge) 民族的生活樣式,是相對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jia) 值觀,是在曆史中生成又在曆史中不斷傳(chuan) 承的精神標識。

  我們(men) 中華民族作為(wei) 一個(ge) 偉(wei) 大的文明,之所以能夠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沒有中斷過,一個(ge) 根本原因就是我們(men) 從(cong) 來沒有背離或者拋棄過我們(men) 的道統,這也是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yi) 的根脈。而這個(ge) 道統的基本特點就在於(yu) 經世致用。經世的東(dong) 西也就是經義(yi) ,這是一個(ge) 大道。大道不能背離,所以君子之道是唯道是從(cong) 。要明“體(ti) ”實際上就是明道,這個(ge) “體(ti) ”就是大本大源,《大學》開篇講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這個(ge) 明明德實際上就是把本有的明德、本有的天理給彰顯出來而內(nei) 聖的過程,這樣的明明德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內(nei) 在的修養(yang) ,真正的明明德,它必然轉化成親(qin) 民,最後止於(yu) 至善。也就是說,知行必然是合一的,內(nei) 聖的東(dong) 西必然轉化外王。所以“經世”的東(dong) 西之所以能夠經世,就在於(yu) 它能夠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與(yu) 時偕行,能夠麵對實際問題、解決(jue) 實際問題,能夠為(wei) 我們(men) 的存在提供文化智慧,而中華文化的傳(chuan) 承過程就是我們(men) 中華民族道統的一個(ge) 返本開新的過程。我們(men)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作為(wei) 優(you) 秀文化的傳(chuan) 承者,我們(men) 的文化事業(ye) 必然不能夠脫離這個(ge) 道統,而又不斷賦予其新的內(nei) 容和新的形態。

  我們(men) 要續寫(xie) 中華文明的“舊邦新命”就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是我們(men) 新時代的文化使命,而要擔負這個(ge) 使命,就必須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yi) 真理和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機融合起來,讓馬克思主義(yi) 成為(wei) 中國的,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現代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men) 就必須遵循馬克思主義(yi) 的基本理論品格,也就是實踐性。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yi) 首要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yi) 曆來反對空談的學問,一再強調理論要來自於(yu) 實踐,理論要來自於(yu) 人民,理論必須指導實踐。所以說,脫離實際、脫離實踐的空談都是馬克思主義(yi) 一再反對的。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家們(men) 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yu) 改變世界。”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明確宣示了這樣的一種實踐品格。他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隻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所以,馬克思主義(yi) 隻有在實踐中產(chan) 生,在實踐中發展,在實踐中不斷充滿青春活力,永葆它真理的力量,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經世致用之道同樣如此。這個(ge) 體(ti) 用貫通,就告訴大家理論和實踐不能脫節、道理和現實不能分離,這樣一種文化傳(chuan) 統和馬克思的真理在當代中國就成了我們(men) 文化建設的一個(ge) 根本遵循。

  這就是明體(ti) 達用、體(ti) 用貫通八個(ge) 字的內(nei) 涵,用馬克思主義(yi) 的觀點來說,就是把人類解放的價(jia) 值追求和唯物辯證法的邏輯,在偉(wei) 大的革命性實踐中不斷改變著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把馬克思主義(yi) 的真理和價(jia) 值在現實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踐中不斷創造著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兩(liang) 個(ge) 結合”的過程中不斷創造新的文化生命體(ti) ,從(cong) 而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係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