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國家一起前行丨藏糧於技 豐產豐收的中國“糧”方
我與(yu) 國家一起前行。今天我們(men) 來把目光投向辛勤耕耘的中國農(nong) 人。新年伊始,各地的高標準農(nong) 田加緊建設,冬閑變冬忙。前不久召開的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強調,今年要加大核心技術攻關(guan) 力度,抓好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穩定糧食播種麵積,推動大麵積提高糧食單產(chan) 。悠悠萬(wan) 事,吃飯為(wei) 大。下麵我們(men) 就來認識兩(liang) 位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看看他們(men) 用什麽(me) 樣的技術手段,幫助中國的大糧倉(cang) 多產(chan) 糧、產(chan) 好糧。
2023年,我國糧食產(chan) 量再創曆史新高,達到13908.2億(yi) 斤、增產(chan) 177.6億(yi) 斤,實現了“二十連豐(feng) ”,並且連續九年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 其中,玉米產(chan) 量5776.8億(yi) 斤,占糧食總產(chan) 量的比重超四成,增產(chan) 幅度達到4.2%。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作物科學所研究員、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玉米單產(chan) 提升工程專(zhuan) 家組組長 李少昆:增產(chan) 幅度4.2%,這是曆史上很少見的。
在產(chan) 糧大省河南,玉米的大幅增產(chan) ,還對衝(chong) 了爛場雨造成的夏糧減產(chan) 不利影響。2023年,河南省的玉米產(chan) 量比上年增產(chan) 18.1億(yi) 斤,實現了以秋補夏。
河南周口商水縣種糧大戶 邱守先:種了幾十年地,沒見今年(2023年)長勢這麽(me) 好的玉米。最主要的我們(men) 2023年收獲了一份這一項技術、這一項管理方案。
李少昆:玉米高產(chan) 的科技“密”碼
農(nong) 戶口中的這項技術就是玉米增產(chan) 背後的科技“密”碼。2023年,中央實施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在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中,玉米增產(chan) 潛力最大。該從(cong) 哪下手?李少昆和團隊耗時20年研究推廣的玉米密植高產(chan) 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2023年,這項技術在河南的16個(ge) 縣整建製推廣。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作物科學所研究員、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玉米單產(chan) 提升工程專(zhuan) 家組組長 李少昆:密度增加是解決(jue) 增產(chan) 的重要途徑。現在製約產(chan) 能提高,因素很多,第一個(ge) 是種植密度偏低,第二個(ge) 我們(men) 管理總體(ti) 是偏粗放的。
多年以來,我國大部分玉米產(chan) 區平均畝(mu) 產(chan) 隻有435公斤,僅(jin) 是發達國家水平的60%左右。
遼寧省彰武縣某合作社負責人 孫繼剛:之前我們(men) 這裏是廣種薄收,當地老百姓有一個(ge) 順口溜:種一坡、收一車、打一簸箕、煮一鍋。2023年的苞米,長勢非常好。之前沒有這個(ge) 好技術,我都不敢想象。
得益於(yu) 玉米密植技術的推廣應用,2023年孫繼剛帶領合作社種植的15000畝(mu) 玉米,全部實現了增產(chan) 。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作物科學所研究員、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玉米單產(chan) 提升工程專(zhuan) 家組組長 李少昆:2023年我們(men) 的團隊總共從(cong) 事培訓以及現場觀摩達到了將近280天,比以往有一個(ge) 大幅的增加,往年大概在100天左右。
一塊玉米田原來每畝(mu) 種植4000多株,增密後就要增加到6000-7000株,種植密度翻了一半多。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作物科學所研究員、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玉米單產(chan) 提升工程專(zhuan) 家組組長 李少昆:密度上去了之後,倒伏風險非常大,2004年我們(men) 係統開展這項研究,基本上每年全國30多塊田開展高產(chan) 的探索,90%以上都倒伏了。
為(wei) 了解決(jue) 倒伏,李少昆整整花了6年的時間,最終探索出一套密植“組合拳”。首先要因地製宜選出優(you) 良的耐密種子,然後就是科學播種,給玉米排陣型。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作物科學所研究員、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玉米單產(chan) 提升工程專(zhuan) 家組組長 李少昆:采用寬窄行,有利於(yu) 光合作用,有利於(yu) 高產(chan) ,通風透光的話,也有利於(yu) 降低病蟲害的發生。
接下來,就是降低玉米的身高,避免長成大高個(ge) 兒(er) 。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作物科學所研究員、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玉米單產(chan) 提升工程專(zhuan) 家組組長 李少昆:在玉米將要拔節的時候,噴灑玉米生長調節劑,它就縮短了不伸長了,原來可能一節20厘米,現在可能就10厘米,並且增粗了,所以玉米抗倒伏能力增強了。
如今,“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chan) 技術”,在全國玉米主產(chan) 區的應用和推廣麵積超過3000多萬(wan) 畝(mu) ,從(cong) 新疆,到遼寧、山東(dong) 、河南等地,大部分技術實施地塊的產(chan) 量,都超過國際先進水平平均產(chan) 量。
特別是在技術應用成熟的新疆,優(you) 越的光照和溫度條件,加上大規模種植,2023年,更是刷新了單產(chan) 紀錄。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作物科學所研究員、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玉米單產(chan) 提升工程專(zhuan) 家組組長 李少昆:2023年新疆察布查爾縣達到了1427公斤全國千畝(mu) 最高(畝(mu) 產(chan) )產(chan) 量,察布查爾縣達到了1300公斤的全國萬(wan) 畝(mu) 最高(畝(mu) 產(chan) )產(chan) 量紀錄。
提高糧食產(chan) 量,不僅(jin) 要在肥沃的土地上產(chan) 出更多更好的糧食,還要向貧瘠的鹽堿地要收成,把寸草不生的鹽堿地變成新糧倉(cang) 。
郭凱:以“鹹”治鹽 化“堿”為(wei) 繁
2023年12月13日,北方地區大範圍強降雪過後,室外溫度降至零下。在河北滄州海興(xing) 縣的鹽堿地裏,一群農(nong) 技人員正在忙碌著,從(cong) 試驗田旁的溝渠裏引鹹水灌溉。
中國科學院南皮生態農(nong) 業(ye) 試驗站副站長 郭凱:這個(ge) 地方淡水資源缺,鹹水非常豐(feng) 富,但是鹹水礦化度又太高,不能直接灌,所以我們(men) 采用冬季鹹水結冰灌溉的方式。
滄州地處渤海之濱,有大片的鹽堿地。
河北省海興(xing) 縣植保戶竇國望:咱這片純鹽堿地,多年什麽(me) 也不長,草都不長。
我國鹽堿地麵積約15億(yi) 畝(mu) ,喚醒這一“沉睡” 的土地資源,可進一步提高糧食產(chan) 能。2008年,郭凱來到河北滄州,主攻鹽堿地改造課題。突破口就是用鹹水給鹽堿地“洗澡”,也就是鹹水結冰灌溉技術。在冬天最冷的時候,用鹹水澆地,鹹水在地表迅速結冰,到了春天,鹹水冰逐漸融化,先融化的水礦化度高,並攜帶大量鹽分滲入深層土壤,此後融化的是微鹹水和淡水,把表層多餘(yu) 的鹽分繼續往深層土壤淋洗,實現鹽堿地耕層脫鹽。
為(wei) 了驗證這個(ge) 技術,郭凱在數九寒天中,反複進行著大田和室內(nei) 實驗。
中國科學院南皮生態農(nong) 業(ye) 試驗站副站長 郭凱:最冷的時候我們(men) 有一個(ge) 水表計量灌水的水量,基本上水表都凍壞了,灌的時候上邊就開始有一層冰了。有的時候我們(men) 還得拿起那個(ge) 土樣,嚐一嚐,看看到底鹹不鹹,開始鹹了,說明這個(ge) 鹽分基本上快到這個(ge) 層次,開始累積了。
經過十年的反複驗證,冬季鹹水結冰灌溉技術,獲得了國家發明專(zhuan) 利,讓土壤鹽堿度,從(cong) 千分之八降到了千分之三。
如今,在郭凱的試驗田裏,昔日的鹽堿地上,不僅(jin) 生長著小麥、玉米、高粱,還有五彩斑斕的油葵、燕麥、蘆筍、棉花等50多種耐鹽堿植物。這個(ge) 季節,在溫室大棚裏,各種綠油油的蔬菜,也充滿了生機。
鹽堿地種出中國糧,還飄出了麥花香。當地對鹽堿地裏收獲的旱堿麥進一步加工,做成印刻著寓意吉祥圖案的“麵花”,如今也成了深受歡迎的“香餑餑”。特殊的種植條件,也造就了旱堿麥獨特的品質,吃起來筋道,且麥香味兒(er) 濃。
滄州麥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經理 薑成學:與(yu) 2022年銷量相比,2023年是多了兩(liang) 到三倍,到了進臘月之後,咱的員工還得增加,像海南、廣州、雲(yun) 南、北京、石家莊,全國各地都有咱的產(chan) 品。
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
2023年,中國糧食播種麵積持續增加,達到17.85億(yi) 畝(mu) ,比上年增長0.5%。
2023年,中國耕地質量也繼續提升,全國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超10億(yi) 畝(mu) 。
2023年,中國種業(ye) 振興(xing) 取得階段性成效,國家級製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供種保障能力提高到75%。
2023年,中國農(nong) 業(ye) 科技裝備支撐強勁,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
2023年年末,我國糧食安全還有了專(zhuan) 門的保障法,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2024年,我國糧食生產(chan) 的總體(ti) 目標是,穩口糧、穩玉米、穩大豆,繼續擴大油菜麵積,著力提高單產(chan) 。
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一大批辛勤耕耘的身影,紮根在田間地頭,不斷為(wei) 大國糧倉(cang) ,孕育新的希望。
土地不欺勤耕人
農(nong) 村有句諺語,“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獲。2023年的豐(feng) 收,來之不易。夏收時節,河南遭遇罕見“爛場雨”;秋播期間,華北、東(dong) 北部分地區遭遇洪澇災害,一個(ge) 個(ge) 產(chan) 糧大省、種糧大縣經受了大自然的嚴(yan) 峻考驗。這個(ge) 豐(feng) 收是搶下來的,全國上下一心搶種、搶收、搶農(nong) 時,很多農(nong) 民說“這一年就像是從(cong) 龍王爺嘴裏搶糧食”。這個(ge) 豐(feng) 收也是糧食安全未雨綢繆的成果。幾十年來,國家堅持不懈保耕地、興(xing) 水利、強基建,建設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nong) 田。還有廣大農(nong) 技人員默默地在土地上搞攻堅,育出好種子、發明好技術,跟廣大農(nong) 民群眾(zhong) 一起紮根田野,把荒地變良田,讓歉收變豐(feng) 收。這個(ge) 來之不易的豐(feng) 收也讓我們(men) 更堅信,土地不欺勤耕人,中國飯碗要盛滿中國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