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羅馬式浴場、距今將近6000年的龍形蚌飾……實證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

發布時間:2024-01-08 15:39: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日前,中國考古學會(hu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聯合在京公布了近五年我國邊疆考古係列重大發現。這些發現進一步實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的發展脈絡。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李文瑛介紹,在過去五年中,基於(yu)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疆共實施了78項主動性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其中,奇台縣的唐朝墩古城遺址雖然規模不大,卻出土了唐至元時期的多種宗教遺跡,令人矚目。 

  唐朝墩古城位於(yu) 天山北麓絲(si) 綢之路的新北道東(dong) 端,始建於(yu) 唐貞觀十四年,也就是公元640年前後,曾是一處重要的軍(jun) 政建製和交通樞紐。考古發現不同外來宗教遺跡,建築采用蓮花紋方磚等典型唐代風格,2023年發現的外來宗教壁畫也有明顯唐代特點。

  唐朝墩古城遺址考古項目領隊 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考古文博係講師 任冠:也是我們(men) 目前在世界範圍內(nei) 能夠看到的,保存單體(ti) 麵積最大的。從(cong) 繪畫風格上來看,這裏人物的形象都比較圓潤飽滿,繼承了唐代以來的整個(ge) 人物的繪製方式。壁畫題材中,我們(men) 也可以看到一些腳踩蓮花等等的形象,反映出宗教在傳(chuan) 播的過程當中的一種本土化的過程。

  唐朝墩古城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 中央民族大學特聘教授 邊疆考古研究院院長 魏堅:(壁畫)是八九世紀這個(ge) 樣子,西方現在那些畫作大概都是文藝複興(xing) 以後的東(dong) 西了,所以這個(ge) 太重要了。 

  唐朝墩古城遺址的發掘是“考古中國——新疆漢唐西域軍(jun) 政建置體(ti) 係考古”子課題的一部分,自2018年起,中國人民大學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進行了發掘工作,發現了唐代院落遺址、寺院遺址和羅馬風格的公共浴場遺址等。

  唐朝墩古城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 中央民族大學特聘教授 邊疆考古研究院院長 魏堅:一個(ge) 城市裏邊,在這麽(me) 長的(時間)範圍之內(nei) ,這些東(dong) 西安然(共同)存在,羅馬式浴場大概(是)九世紀的樣子,它那叫挑空式地板結構,方形的,非常漂亮,所以這些真是反映了一個(ge) 非常長的時段當中,地處大唐疆域之內(nei) ,各種宗教的、各個(ge) 不同民族的這些文化在這都有了充分的表達,交往交流交融。所以我認為(wei) 咱們(men) 中華文化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兼容並蓄、共同發展。

  龍形蚌飾豐(feng) 富紅山文化龍形象

  中華文明起源如“滿天星鬥”般璀璨。以玉龍為(wei) 代表的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最早的源頭之一。而內(nei) 蒙古考古發現了一件比玉龍年代更早的紅山文化早期龍形蚌飾,擴展了我們(men) 對龍形象的認知。

  五年來,內(nei) 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對西遼河流域、河套地區等地進行考古調查和主動性考古發掘。2023年,考古工作者在彩陶坡遺址發現了一件龍形蚌飾。

  內(nei) 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 孫金鬆:現在我們(men) 發現的這條新龍,大概不到40公分,很小。龍的形象跟我們(men) 後期漢的時候,秦漢時期的這種玉雕龍的開嘴的方式、體(ti) 型趨於(yu) 一致了。重新又引導了一條我們(men) 倒推的中國人的龍的形象的一個(ge) 曆史脈絡。以前大家認為(wei) 的(紅山文化)龍的形象大概是(距今)5500(年)左右,就是C型龍,我們(men) 現在就可以把(紅山文化龍形象)往前推到(距今)將近6000、5800(年)。

  我國最早的龍文物形象大多出土於(yu) 大型祭祀遺址或高等級墓葬,而彩陶坡遺址龍形蚌飾與(yu) 過去不同,出土於(yu) 普通的中小規模聚落,這為(wei) 探求紅山文化先民的精神信仰提供了珍貴資料。

  內(nei) 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 孫金鬆:從(cong) 大的群體(ti) 性的祭祀中心,逐漸演化成我們(men) 日常中能攜帶的便攜式的東(dong) 西。一個(ge) 啟示就是說,我們(men) 中國人或者說我們(men) 的華夏民族,對於(yu) 龍的這種崇拜是全民性的,所以這個(ge) 可能是我們(men) 今年對於(yu) 紅山文化研究的一個(ge) 最主要的突破點。

  此外,依托“考古中國——河套地區聚落與(yu) 社會(hui) 研究”項目,內(nei) 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連續五年對位於(yu)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的後城咀石城址進行考古發掘,2023年取得重大突破,發現了具有龍山時代中心聚落性質的大型石城,麵積約為(wei) 138萬(wan) 平方米,測年發現距今約4200年到4400年左右,三重的城垣布局結構,兼有內(nei) 外城,壕溝加地道的立體(ti) 防禦體(ti) 係,是內(nei) 蒙古地區目前等級最高、規模最大、防禦最為(wei) 嚴(yan) 密的龍山時代早期石城。

  內(nei) 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 孫金鬆:(距今)4200到4400(年)左右的時候,其實以後城咀石城為(wei) 代表的龍山時代的這些人,其實已經進入了我們(men) 認為(wei) 的早期國家,我們(men) 原來一直認為(wei) ,龍山時代的時候形成了國家機製,應該是我們(men) 大家認為(wei) 的石峁石城,年代測定大概(距今)4200到3800(年),(所以)石城為(wei) 代表的這種早期國家的形成可能又要往前再推動幾百年。

  據介紹,從(cong) 石城的空間布局、建築技術以及出土的玉器玉料、造型等來看,內(nei) 蒙古後城咀石城和陝西石峁石城在文化上有明顯的傳(chuan) 承性。

  內(nei) 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 孫金鬆:後城咀(石城)出土的很多玉器都是在它城牆的牆縫裏頭插著的,恰恰石峁最大的一個(ge) 特色,藏玉於(yu) 牆,就是有些玉器都是在它牆縫裏插著的,這些東(dong) 西都在一個(ge) 龍山時代大背景下,形成了這種區域的統一性。可能在河套地區,沿著黃河有一批以石頭築城的人,他們(men) 形成了一個(ge) 社會(hui) ,早期的中心是在黃河的上遊地區,就是在內(nei) 蒙古這個(ge) 區域裏頭,然後進入到偏晚這個(ge) 階段,進入到(距今)4200(年)左右,那麽(me) 這個(ge) 區域不斷在南移,到後來就是以石峁為(wei) 代表的用石頭建城的這些人,和以陶寺為(wei) 代表的夯土建城的這些人,又形成了一個(ge) 大的文化上的這種互動、文化上的融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