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文娛評《繁花》:國產電視劇需要更多王家衛
中新網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 郎朗)評分一路上漲至8.2,話題霸榜熱搜,種種跡象都說明,電視劇《繁花》“爆了”。
戲內(nei) ,人們(men) 關(guan) 注場景氛圍還原上世紀90年代的上海,光影雕刻出角色最美的樣子,地道的滬語講出上海的腔調,每個(ge) 人物都足夠獨特卻又是那個(ge) 激蕩時代的縮影。
戲外,人們(men) 瘋狂追逐各種《繁花》“同款”:張學友《偷心》的播放量和搜索量占據各大音樂(le) 榜單第一名,寶總的同款西裝在台州火了,汪小姐同款排骨年糕銷量創曆史峰值,“至真園”原型酒店前排滿打卡的人,年夜飯一桌難求。
雖然電視劇已收官,但它帶來的“長尾效應”還在繼續。迷離綺幻的《繁花》,為(wei) 什麽(me) 能讓觀眾(zhong) 沉醉其中?
先說環境和氛圍。
霓虹養(yang) 眼,萬(wan) 花如海,輝煌且對稱的大門一打開,觀眾(zhong) 跟著鏡頭入夢。鏡子、玻璃、閃光燈、甚至街上的小水窪都是氛圍的畫布,被觥籌交錯的碰盞、車水馬龍的流動、一聲聲“儂(nong) 好呀”潑上色彩,虛虛實實看不真切,卻極具時代感。
上世紀90年代的上海灘,具象化到了黃河路,聚焦到這條街上浮浮沉沉的人、事、物。而那些飄散在弄堂、亭子間、小賣部的市井煙火也拉進了時間與(yu) 觀眾(zhong) 的距離,添了一抹溫情底色。
劇集剛播出的時候,中新文娛曾實地探訪黃河路,采訪了這條街上生活了幾十年的居民,他們(men) 說,《繁花》具有九成以上的還原度,自己也仿佛回到當年。
再來說語言。
語言,是一個(ge) 人乃至一座城抹不掉的文化烙印,影響著人與(yu) 城市的氣質。滬語,就是上海的腔調。
它塑造了人物性格。馬伊琍飾演的玲子,說起滬語來腔調十足,“靈啊靈啊”一開口便是一個(ge) 鮮活的夜東(dong) 京老板娘,又嗲又精明。
沒有什麽(me) 能比滬語更能體(ti) 現上海的腔調了。“不響”是劇中和原著中頻繁出現的詞語。文藝評論家許子東(dong) 認為(wei) 這句“不響”,是屬於(yu) 上海人的“一句頂一萬(wan) 句”。導演王家衛的解讀裏,“不響”,不代表沉默,是一種留白,凡事不想講、不能講的,講了為(wei) 難自己、為(wei) 難別人的,不響。
這種語言中的疏離和意猶未盡,也是上海的味道。
最後再來看人物。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說:“氣氛即人物”。有了環境氛圍,光影魔術,還有語言的腔調,角色便有了立住的落腳點。
從(cong) 在裁縫鋪裏體(ti) 會(hui) “人靠衣裝”的阿寶,到跟著爺叔迅速學會(hui) 在上海灘做生意要有怎樣的“派頭、噱頭、苗頭”的寶總,時代背景和個(ge) 人命運交織著;經曆人情冷暖,身處風雨的汪小姐(唐嫣 飾)說:“我是我自己的碼頭”,鮮活熱烈,又靈又颯;在王家衛的鏡頭中,辛芷蕾飾演的李李明豔大方,既重情義(yi) ,又能在生意場上據理力爭(zheng) ……無論哪個(ge) 角色,都有屬於(yu) 自己的記憶點。
表麵是飲食男女,內(nei) 裏是山河歲月,時代變遷,《繁花》講的是八九十年代的上海,是一代人的繁花似錦,是在那個(ge) 改革開放“東(dong) 方風來滿眼春”的浪潮下,奮勇搏擊的那段崢嶸歲月。
而上述所有優(you) 點,離不開一群願意沉下心打磨演技的演員,離不開尊重觀眾(zhong) 、能把準城市脈絡、將對電影製作的堅持帶到了電視劇創作中的王家衛。
馬伊琍說,王家衛看過幾位主演幾乎所有的劇,對每一位演員都了如指掌:建議胡歌多一點當年《仙劍奇俠(xia) 傳(chuan) 》中“李逍遙”的氣質,建議辛芷蕾用演《繡春刀》的眼神演《繁花》。
拍攝現場,為(wei) 讓所有創作人員入戲,他一直在放各種音樂(le) ,用音樂(le) 幫大家進入理想的情境中。
唐嫣3年間隻演了“汪小姐”,和董勇的一場對手戲,能拍86遍;為(wei) 了拍一個(ge) 胡歌麵部特寫(xie) 鏡頭,王家衛拍了四十多條直到淩晨;戴軍(jun) 飾演的“金老板”失足墜樓的那場戲隻有幾秒,還是遠景,但花了一周的時間拍攝,戴軍(jun) 51歲生日當天都在吊威亞(ya) ,因為(wei) 常常拍到天亮,一度覺得“拍出了時差”。
2020年9月開機至今,胡歌在劇組過了4個(ge) 生日,《繁花》一直在拍攝、殺青、補拍、再殺青……辛芷蕾光殺青就殺了4次,王家衛也一直紮根在剪輯台上。
他尊重觀眾(zhong) 的反饋,關(guan) 注劇集熱度,《繁花》平台熱度破30000時,他說:“觀眾(zhong) 滿意就好”。甚至觀眾(zhong) 看到的每一張海報,每一個(ge) 官方物料,都是導演親(qin) 自經手確認的。
有網友說,作為(wei) 觀眾(zhong) ,自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我們(men) 期待看到更多《繁花》這樣精湛的國產(chan) 劇作,也期待內(nei) 娛能出現更多“王家衛”。(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