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合作業態不斷豐富 融合發展邁新步,前海是一片“藍海”
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布《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ye) 合作區總體(ti) 發展規劃》(以下簡稱“前海規劃”),首次賦予前海“深港深度融合發展引領區”定位,要求前海堅持依托香港、服務香港,“加快推進規則機製一體(ti) 化銜接、基礎設施一體(ti) 化聯通、民生領域一體(ti) 化融通,促進粵港澳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麵交流、深度交融,為(wei) 香港經濟發展進一步拓展空間”。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據統計,在“前海規劃”中,“港澳”和“香港”累計出現頻率高達154次。前海已是當下深港合作的最緊密區域。
2010年8月,國務院批複文件對前海聯動香港發展現代服務業(ye) 作出全麵部署,拉開了前海開發開放的序幕。作為(wei) 國家批複的首個(ge) 深港合作區,經過13年多的發展,前海合作區總麵積擴至120.56平方公裏,目前累計推出製度創新成果765項,擁有港資企業(ye) 近萬(wan) 家,港資占實際使用外資比例達95.7%……
中國社科院台港澳法研究中心主任支振鋒認為(wei) ,前海始終堅持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開發建設取得了重大成效。有這樣雄厚的發展基礎,前海可以進一步承擔更重要的曆史使命,這就是力促深港從(cong) “合作”變為(wei) “融合”,也即前海作為(wei) 合作區要從(cong) 1.0版升級為(wei) 2.0版。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表示,作為(wei) 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前海的定位和發展始終與(yu) 香港緊密相連。“前海規劃”發布後,深港合作需要進一步探索合作新模式,全方位發掘合作契合點。香港是全球金融、貿易、航運與(yu) 物流中心,服務業(ye) 成熟發達。而深圳乃至整個(ge) 大灣區仍然以製造業(ye) 為(wei) 中心,產(chan) 業(ye) 鏈需要向專(zhuan) 業(ye) 化、高端化延伸。高水平的服務業(ye) 將助力實體(ti) 產(chan) 業(ye) 的生產(chan) 效率提升和品牌價(jia) 值打造。
在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粵港澳大灣區一體(ti) 化的曆史大潮流下,融合和升級也是雙方進一步發展的客觀需要。香港正期待融入內(nei) 地廣闊市場以實現再次飛躍。從(cong)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2023年施政報告到特區政府發布《北部都會(hui) 區行動綱領》,深港已邁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階段。
香港“一國兩(liang) 製”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表示,從(cong) “合作”到“融合”,措辭的改變意味著深港從(cong) 港資、港人跨境流動的物理層麵合作轉入“兩(liang) 製”優(you) 勢疊加、融合的“化學反應式”合作,“這對‘一國兩(liang) 製’理論和實踐意義(yi) 重大”。
規則銜接,機製對接
深港融合時代,前海如何做好“引領區”?“不斷深化與(yu) 香港規則銜接、機製對接”是大家的共識。
支振鋒認為(wei) ,“前海規劃”要求“規則機製一體(ti) 化銜接、基礎設施一體(ti) 化聯通、民生領域一體(ti) 化融通”,首要就是“規則機製一體(ti) 化銜接”。在“一個(ge) 國家、兩(liang) 種製度、三個(ge) 關(guan) 稅區”的體(ti) 製差異下,沒有規則的銜接和相通,就沒有物流、人流、資金流、數據流的順暢流通,產(chan) 業(ye) 合作、人員往來等也無從(cong) 談起。
梳理“前海規劃”可以發現,文件對金融、法律、科技、國際貿易等多領域的堵點、難點均有涉及,並將深港“軟聯通”視為(wei) 工作重點,目標也很明確——到2030年與(yu) 港澳規則深度銜接、機製高度對接;到2035年資金、技術、數據等要素實現便捷流動、高效配置。
鄭永年認為(wei) ,香港服務業(ye) 的核心優(you) 勢是規則、機製、管理、標準的開放。李家超在“前海規劃”出台的第一時間就表示歡迎。他說,香港會(hui) 鞏固和提升自身優(you) 勢,協助前海不斷加快推進規則銜接、機製對接,助力前海深化金融業(ye) 開放創新、加快科技服務業(ye) 發展、提高專(zhuan) 業(ye) 服務業(ye) 國際化水平,以及擴大貿易、法律事務等領域對外開放水平等。
支振鋒建議,要善於(yu) “將‘兩(liang) 製’之異轉化為(wei) ‘兩(liang) 製’之利”。前海要吸收香港作為(wei) 自由貿易港在金融服務、知識產(chan) 權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高等教育、社會(hui) 服務等方麵領先的國際化標準和規則,不斷推進製度創新、政策創新,使粵港在人員、商品、資金到通信、車輛、藥械等方麵都能達到“融合”與(yu) “一體(ti) 化”程度,進而邁向高質量發展。
“深港正在前端、上遊環節的合作上發力,也就是科技創新。”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前海分院院長曲建說。目前前海已聚集商湯科技等一批港資背景的科技企業(ye) ,他們(men) 手持香港高校一流的研發成果,有時卻陷入缺乏落地轉化出口的窘境。而技術轉化乃至產(chan) 業(ye) 化正是深圳所長。一旦科技、金融等領域疏通堵點並完成機製對接,深港合作的業(ye) 態將極大豐(feng) 富。
留在前海,貢獻前海
香港專(zhuan) 業(ye) 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hui) 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深圳是最受香港求職者歡迎的內(nei) 地城市,港人“北上”前海、擁抱發展“藍海”的動力十足。“前海規劃”明確提出,將優(you) 化人才就業(ye) 創業(ye) 環境,到2025年香港居民就業(ye) 人數達到1萬(wan) 名。
香港各領域專(zhuan) 業(ye) 人士開拓內(nei) 地市場有個(ge) 前提,即兩(liang) 地職業(ye) 資格互認。此前,港澳醫師、稅務師等22類專(zhuan) 業(ye) 人士已實現在前海備案即可執業(ye) 。“前海規劃”將進一步建立國際職業(ye) 資格認可清單,製定境外專(zhuan) 業(ye) 人才執業(ye) 管理規定,推動符合條件具有港澳或國際職業(ye) 資格的金融、稅務、規劃、文化、旅遊等領域專(zhuan) 業(ye) 人才備案或注冊(ce) 後在前海提供服務,並認可其境外從(cong) 業(ye) 經曆。李家超盛讚相關(guan) 措施將“大大拓展香港人才和企業(ye) 的發展空間”。
創業(ye) 的港青更是感同身受。“前海是深港融合的標誌。”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大樓裏,畢業(ye) 於(yu) 香港理工大學的港青餘(yu) 廣滔說,前海已成為(wei) 香港青年在內(nei) 地創新創業(ye) 的沃土。從(cong) 出台實施支持港青前海就業(ye) 創業(ye) 發展“12條”措施,到對符合條件的港企以及境外高端緊缺人才繼續實施“雙15%”稅收優(you) 惠,在推動深港人才尤其是年輕人“一體(ti) 化”交流方麵,前海可謂全方位發力。
以事業(ye) 留人的同時,前海也注重以生活留人,將麵向國際建設高品質生活圈,打造港澳居民新家園。在支振鋒看來,國際化專(zhuan) 業(ye) 化教育、高品質衛生健康服務、文體(ti) 旅遊繁榮以及豐(feng) 富港澳居民證件應用場景等,對於(yu) 吸引人才都非常重要。這裏的重點在“高品質”的生活方式,讓包括港人在內(nei) 的高端化人才願意留在前海、貢獻前海。
作為(wei) 港青,創博匯基金董事長劉佳表示,細讀“前海規劃”,具體(ti) 章節深入到人才招募培育、科創環境提高以及生活服務、醫療配套等領域,讓人備感振奮、動力滿滿。“相信會(hui) 有更多香港居民來到前海定居,深港融合發展也會(hui) 越來越深入人心。”劉佳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