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耕地質量築牢糧食安全根基 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紮實推進
民以食為(wei) 天,糧以地為(wei) 本。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保耕地,不僅(jin) 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2023年以來,全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係統,把耕地質量提升放在突出位置,作為(wei) 拓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空間、提高農(nong) 業(ye) 綜合生產(chan) 能力的治本之策,持續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把耕地建成旱澇保收、高產(chan) 穩產(chan) 的現代化良田,為(wei)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
高產(chan) 豐(feng) 產(chan) 穩產(chan) 的黑土地,被譽為(wei) “耕地中的大熊貓”。肥沃的黑土地,是地球上稀有的土壤資源。據最新統計,我國東(dong) 北地區約有2.94億(yi) 畝(mu) 典型黑土區耕地,占全國耕地麵積的15.4%。
然而,由於(yu)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導致黑土地局部麵臨(lin) 水土流失、土壤板結、有機質含量下降等問題。保護黑土地,亟待提升耕地質量,築牢糧食安全根基。
2022年8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以下簡稱《保護法》),針對保護黑土地的特點構建法律製度和措施,對於(yu) 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意義(yi) 深遠。一年多來,東(dong) 北地區推動《保護法》全麵有效貫徹實施,保護黑土地優(you) 良生產(chan) 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護生態係統平衡,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
記者從(cong) 遼寧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了解到,2023年,國家下達遼寧省保護性耕作任務麵積1050萬(wan) 畝(mu) 、高標準應用基地210個(ge) ,實際完成保護性耕作項目麵積1288萬(wan) 畝(mu) 、建成高標準應用基地535個(ge) ,分別占計劃任務量的122.67%和254%,完成率均居全國第一。
遼寧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2020年,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財政部共同啟動實施東(dong) 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在東(dong) 北實施區域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4年來,共下達遼寧省保護性耕作任務麵積3700萬(wan) 畝(mu) ,投入中央財政資金13.8億(yi) 元。”遼寧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通過在14個(ge) 市的67個(ge) 縣(市、區)實施差異化作業(ye) 補助政策,實現適宜縣全覆蓋,保護性耕作以點帶麵、梯次鋪開的態勢已經形成。
“目前,國家已下達遼寧省2024年保護性耕作任務麵積1350萬(wan) 畝(mu) 。”該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加大推進力度,實施差異化作業(ye) 補助政策,推進高質多補,著重抓好整體(ti) 推進縣和高標準保護性耕作應用基地建設,積極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力爭(zheng) 帶動全省保護性耕作技術應用麵積達到1700萬(wan) 畝(mu) 。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的紮實推進,是科學謀劃、完善配套製度、建立健全建設管護機製合力的結果。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2023年,在前一年已累計建成10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的基礎上,加快編製永久基本農(nong) 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實施方案。全麵了解各地耕地、水資源、永久基本農(nong) 田和高標準農(nong) 田的底數,梳理永久基本農(nong) 田開展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的水土等資源條件和建設成本,研究不同區域永久基本農(nong) 田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的目標、期限、重點和路徑,與(yu) 水利部共同推進全國農(nong) 田灌溉發展規劃編製工作,為(wei) 逐步把永久基本農(nong) 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方案編製創造了有利條件。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紮實推進,要完善配套製度,建立健全建設管護機製。“在充分調研地方實踐和相關(guan) 工程管理部門管護製度的基礎上,研究完善了高標準農(nong) 田工程設施管護製度,明確管護責任、標準、內(nei) 容以及資金籌措方式,指導各地逐步建立健全日常管護和專(zhuan) 項維護相結合的工程管護機製。”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下一步,還將繼續支持院校、科研機構圍繞黑土地保護建設科技創新平台,不斷完善耕地質量監測網絡,為(wei) 黑土地保護提供基礎支撐。”該負責人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