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十部門發布《關於推進兒童醫療衛生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發布時間:2024-01-11 10:30: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十部門今天發布《關(guan) 於(yu) 推進兒(er) 童醫療衛生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完善功能明確、布局合理、規模適當、富有效率的國家、區域、省、市、縣級兒(er) 童醫療衛生服務體(ti) 係。兒(er) 科醫療資源配置和服務均衡性逐步提高,每千名兒(er) 童擁有兒(er) 科執業(ye) (助理)醫師數達到0.87人、床位數達到2.50張,兒(er) 童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城鄉(xiang) 均衡、協同高效的兒(er) 童醫療衛生服務體(ti) 係,更好滿足兒(er) 童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構建高質量兒(er) 童醫療衛生服務體(ti) 係

  (一)建設高水平兒(er) 童醫療服務網絡。完善以國家兒(er) 童醫學中心和國家兒(er) 童區域醫療中心為(wei) 引領,省市縣級兒(er) 童醫院、綜合醫院兒(er) 科、中醫醫院兒(er) 科、婦幼保健機構為(wei) 主體(ti) 的高水平兒(er) 童醫療服務網絡。發揮國家兒(er) 童醫學中心在全國兒(er) 科醫學技術發展、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yang) 、臨(lin) 床研究轉化等方麵的引領作用。發揮國家兒(er) 童區域醫療中心在區域內(nei) 兒(er) 科疑難危重症診斷與(yu) 治療、骨幹力量培養(yang) 、主要疾病臨(lin) 床研究等方麵輻射帶動作用,滿足區域內(nei) 兒(er) 童患者看病就醫需要,減少跨區域、跨省就醫。省級兒(er) 童區域醫療中心加大對本省兒(er) 童醫療服務薄弱地區支持力度,縮小地市間、醫療機構間兒(er) 科醫療服務能力差距。

  每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建好1所高水平省級兒(er) 童醫院或綜合醫院兒(er) 科病區,支持城區常住人口超過100萬(wan) 的大城市根據需要建設1所兒(er) 童醫院或綜合醫院兒(er) 科病區。實力較強的綜合醫院原則上設置兒(er) 科院區,地市級三級綜合醫院設立兒(er) 科病房。統籌考慮縣域兒(er) 童人口數量,加強縣級醫院兒(er) 科門診和病房建設。支持省級和市級婦幼保健機構設置兒(er) 科病房,縣級以上婦幼保健機構能夠提供兒(er) 科門診服務。支持有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置兒(er) 科。二級公立中醫醫院應普遍開設兒(er) 科門診,三級公立中醫醫院應開設兒(er) 科病房。發揮中醫藥在兒(er) 科疾病診療方麵的作用,持續推動中醫兒(er) 科建設。

  (二)依托醫聯體(ti) 優(you) 化兒(er) 童醫療資源配置。網格化布局的緊密型醫聯體(ti) (包括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ti) )牽頭醫院設置兒(er) 科病房,或通過緊密型醫聯體(ti) 內(nei) 兒(er) 童醫院、婦幼保健機構設置兒(er) 科病房,滿足網格內(nei) 兒(er) 童的就醫需要。區域內(nei) 兒(er) 童醫院和婦幼保健機構可根據醫聯體(ti) 醫療資源配置情況,跨網格提供服務。加強兒(er) 科專(zhuan) 科聯盟建設,發揮牽頭醫院的技術輻射帶動作用。積極發展遠程醫療協作網,開展兒(er) 科遠程醫療、遠程教學及互聯網診療,提高兒(er) 科優(you) 質醫療資源可及性。

  (三)強化兒(er) 童保健服務網絡建設。加強省、市、縣三級婦幼保健機構兒(er) 童保健科室建設。完善以區縣婦幼保健機構為(wei) 龍頭,鄉(xiang) 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wei) 樞紐,村衛生室為(wei) 基礎的基層兒(er) 童保健服務網絡,提高服務可及性。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婦幼保健機構與(yu) 兒(er) 童醫院、綜合醫院兒(er) 科、中醫醫院兒(er) 科加強上下聯動,促進兒(er) 童疾病預防、篩查與(yu) 診斷治療有效銜接。

  提供優(you) 質化兒(er) 童醫療衛生服務

  (一)提升兒(er) 童重大疾病診療和急危重症救治能力。聚焦兒(er) 童重大疾病,以專(zhuan) 科發展帶動兒(er) 科重大疾病診療能力提升。推廣多學科診療模式,探索在國家兒(er) 童醫學中心或具備條件的兒(er) 童專(zhuan) 科醫院開展針對兒(er) 童期重大疾病的成年階段延續治療。依托省級、市級和縣級醫院以及婦幼保健機構推進危重兒(er) 童和新生兒(er) 救治中心建設,完善兒(er) 童醫院、綜合醫院、中醫醫院和婦幼保健機構兒(er) 童24小時救治綠色通道和一體(ti) 化服務,確保院前醫療急救、院間轉診和轉運、院內(nei) 救治有效銜接。健全兒(er) 童就診高峰期應對預案,在學生假期和季節性疾病高發期,根據兒(er) 童醫療服務需求,有效統籌兒(er) 科及相關(guan) 科室醫療資源,合理調配醫護人員力量,滿足高峰期兒(er) 童患者醫療需求。

  (二)支持兒(er) 科領域前沿技術發展與(yu) 轉化。以臨(lin) 床需求為(wei) 導向,重點解決(jue) 出生缺陷、兒(er) 童罕見病和重大疾病防治等領域問題。探索醫工、醫技、醫信、醫護、醫藥結合。推動兒(er) 童用藥、醫療器械等方麵“產(chan) 學研用一體(ti) 化”。

  (三)發揮中醫藥在保障兒(er) 童健康中的特色優(you) 勢。中醫醫院兒(er) 科應積極優(you) 化中醫診療方案,在門診設置小兒(er) 外治室,有條件的設置兒(er) 童中醫綜合治療區,針對兒(er) 童青少年近視、肥胖、脊柱側(ce) 彎等,積極運用中醫藥適宜技術進行幹預。

  《關(guan) 於(yu) 推進兒(er) 童醫療衛生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政策解讀>>

  (總台央視記者 楊陽 史迎春)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