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華夏五千年,請到臨汾來
作者:梁衡(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
受母親(qin) 河滋養(yang) ,中國不可一日無黃河;河納百川,黃河不可一日無汾水,而汾水之濱則不可一日無臨(lin) 汾。
臨(lin) 汾作為(wei) 全國三百多個(ge) 地級市中普通的一員,卻標識了華夏文明的源頭,這是她的唯一,她的光榮。從(cong) 甲骨文算起,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可以上溯到商朝,再往上堯、舜、禹就沒有文字可查了,是為(wei) 史前。但沒有文字卻有實物,最新考古已經挖出了堯都的遺址,正在山西臨(lin) 汾市襄汾縣,這有專(zhuan) 家的詳細說明。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史的一個(ge) 重要時期,先是春秋五霸,後因三家分晉而成戰國七雄。但五霸也好,七雄也好,仍保有昔日的風采而不中斷的隻有臨(lin) 汾。前些年臨(lin) 汾的曲沃縣竟一口氣出土了九位晉侯的墓葬,冠佩軒然,車馬成群,更難得的是九侯順序相接,一絲(si) 不亂(luan) ,向我們(men) 徐徐走來。這真是一部埋在地下的《史記》,是其他省市六國故地所沒有的。所以說看華夏五千年,請到臨(lin) 汾來。中國不可一日無臨(lin) 汾。
臨(lin) 汾不但擁有堯都,還擁有黃河之魂——壺口瀑布。黃河萬(wan) 裏多行於(yu) 黃土之地,寬闊舒緩,唯到此處決(jue) 山裂石,雷鳴千裏。當年詩人光未然就是由臨(lin) 汾過黃河去延安,身心震撼,與(yu) 冼星海共同創作了《黃河大合唱》,吼出了民族的心聲,成為(wei) 音樂(le) 史上的豐(feng) 碑。紅軍(jun) 長征結束剛到陝北,毛澤東(dong) 即率軍(jun) 東(dong) 渡山西進入臨(lin) 汾境內(nei) 。時大河滔滔,秦晉大地白雪茫茫,北國江山入偉(wei) 人胸懷,遂有雄篇《沁園春·雪》。臨(lin) 汾是一個(ge) 有豪情、有壯誌,有歌有詩的地方。書(shu) 寫(xie) 中華史不可一日無臨(lin) 汾。
最古老的民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說的就是堯時的臨(lin) 汾。這裏的百姓純樸、善良,追求和諧、安寧。即使在“文革”時期,臨(lin) 汾也竟能安靜地保持一座花果城。大街核桃,小巷桃李,山楂火紅,柿子金黃。那年我有事經過臨(lin) 汾,大為(wei) 驚奇,永生難忘。臨(lin) 汾地處由晉中向晉南平原的過渡,得黃河、汾水之利盛產(chan) 小麥,每到夏季麥浪滾滾,新麥登場,孩子們(men) 就跟著碾麥的碌碡翻跟鬥,我出生在臨(lin) 汾之霍州,那也曾是我快樂(le) 的童年。“何處是鄉(xiang) 愁,雲(yun) 在霍山頭。童年常入夢,杏黃麥子熟。”而臨(lin) 汾人過年吃的花樣翻新的“年饃”竟是一種非遺藝術品。中華大地豐(feng) 收、祥和、喜悅,不可一日無臨(lin) 汾。
所以,臨(lin) 汾市就專(zhuan) 門出版了一本《看臨(lin) 汾》,無論是看曆史、看山河,還是看民俗,歡迎所有的人都來臨(lin) 汾看一看。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1日 1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