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讓千年故城遺址“活”起來

發布時間:2024-01-12 15:1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在吐魯番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多個(ge) 民族在這裏交流交往:往來商隊滿載絲(si) 綢香料穿梭驛站與(yu) 廊道,求法僧侶(lv) 身背經篋穿越戈壁和荒漠……多元文化在這裏交融:高昌樂(le) 的吹奏聲從(cong) 每一個(ge) 樹梢掠過,葡萄酒的醇美香甜在每一個(ge) 坊裏間彌散,西來的畫師在洞窟中勾描畫像,東(dong) 來的詩人們(men) 則在火焰山下對酒當歌……

  千百年來,吐魯番書(shu) 寫(xie) 了一段又一段經典的曆史傳(chuan) 奇,留下了無數的文物珍寶、曆史遺跡。而交河故城,這座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生土結構古代建築城市遺址,無疑是耀眼的那一個(ge) 。

  2022年7月12日至1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新疆考察期間,考察了世界文化遺產(chan) 交河故城。他強調,交河故城是絲(si) 綢之路的交通要道,是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上的一個(ge) 重要見證,有重要史學價(jia) 值。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增強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2023年10月和12月,光明日報調研組兩(liang) 次來到這座被稱為(wei) “世界上最完美的廢墟”中,實地調研。

  保護交河遺存:讓殘垣斷壁“強筋壯骨”

  迎著秋日的餘(yu) 暉,光明日報調研組從(cong) 吐魯番市區出發,一路向西前行10公裏,抵達交河故城遺址。

  它坐落在一個(ge) 叫雅爾乃孜溝穀的台地上,四周崖壁陡峭,最高達30米。台地北部,河道一分為(wei) 二左右支出,到台地南端又交匯合一。從(cong) 空中看,整個(ge) 故城是由河水衝(chong) 刷形成的一塊綠洲,它兩(liang) 頭窄中間寬,形如柳葉,又似扁舟。

  《漢書(shu) ·西域傳(chuan) 》裏的記載,生動描述了這一情形:“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這也是交河城首次在漢文史料中出現。據記載,當時交河城距離長安8150裏,700戶共6050人,屯兵1865人,說明當時有近8000人生活在交河故城。

  沿著參觀線路,自交河故城南門進入,落日餘(yu) 暉灑在頹垣斷壁之上,一片金黃。

  在講解人員的描述中,一座繁華城池在腦海中逐漸拚接成形:故城呈南北走向,長1750米,東(dong) 西最寬處300米,南部是建築密集、繁華熱鬧的居民生活區,中部是輝煌壯觀的官署區,北部是規模宏大的大佛寺以及東(dong) 北佛寺、西北佛寺組成的寺院區……

  “雖然交河故城外形不規則,但各個(ge) 功能區的分布十分整齊。”吐魯番市文物局交河故城文管所所長王建東(dong) 如數家珍:整座交河故城有街巷34條,房屋1300多間,保存完整的有700多間,按功能區劃分,分為(wei) 居住區、倉(cang) 儲(chu) 區、官署區、寺院區、墓葬區和大型院落區。其“城在南、葬在北”,以及“擇中立衙”的布局風格,無不透露出其受到中原建築的影響。

  曆經2300多年風雨洗禮,遭廢棄超過600載,交河故城卻未歸於(yu) 塵土,在王建東(dong) 看來,這得益於(yu) 交河故城采用了獨特的建築模式——“減地起凸法”。

  按照這種方法,在建造房屋前,規劃好建築物布局、確定牆壁位置之後,直接在台地上往下挖,留下來的部分,即為(wei) 房屋的牆壁,掏出來的空間,則為(wei) 房間、庭院和道路。由於(yu) 交河台地上的黃土純度高、黏性大,加上吐魯番幹旱少雨的氣候,讓這座“雕刻出來的城市”保存下來。

  但長期受風蝕、風化、沙塵、地震、洪水侵襲,交河故城的保存現狀並不樂(le) 觀。吐魯番市文物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副局長張勇介紹,1961年,交河故城被列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它的保護提上日程。特別是近些年來,國家文物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及吐魯番市,不斷加大對交河故城的保護力度,先後投入資金超億(yi) 元,有針對性、分片區、分層次推進交河故城遺址維修、加固、安防係統升級。

  在維修加固過程中,文物專(zhuan) 家經過反複對比商討,最終確定了“本地化”保護原則,對風化嚴(yan) 重的牆麵,采用了打針注射高模數的矽酸鉀溶液的方法搶救;對出現裂縫的牆體(ti) ,采用鉚固技術,給土牆嵌入骨架來“黏合”裂縫。

  通過連續多期項目的實施,包括城內(nei) 東(dong) 北佛寺、官署西洞口、大佛寺、官署、南門闕、中央大道西側(ce) 牆體(ti) 等20多處重要遺址完成了加固保護,讓一批麵臨(lin) 崩塌的殘垣斷壁和崖壁得以“強筋壯骨”。

  吐魯番市對交河故城的周邊環境也進行了治理。2014年6月,交河故城作為(wei) “絲(si) 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這推動交河故城的保護進入了一個(ge) 新的階段。

  “這些年,國家對交河故城本體(ti) 的保護從(cong) 未中斷過。2022年7月,總書(shu) 記親(qin) 自來到交河故城,叮囑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更是給了我們(men) 莫大的鞭策和鼓舞。”張勇說,牢記總書(shu) 記的囑托,吐魯番市把交河故城的文物保護工作放在首位,製定了交河故城保護規劃,始終堅持遵循保護為(wei) 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確保交河故城遺址及其曆史風貌和自然環境的真實性、完整性。

  2023年,吐魯番申報了交河故城保護修繕工程——中央大塔保護修繕工程、交河故城溝西墓地本體(ti) 保護修繕工程(一期)、交河故城保護與(yu) 遺產(chan) 價(jia) 值展示提升工程等8個(ge) 項目,來不斷夯實文物保護基礎,傳(chuan) 承好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chan) 。目前已有6個(ge) 項目初步獲得批複,即將啟動實施。

  “眼下,交河故城已經列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zhuan) 項規劃》中,保護的基礎得到夯實,我們(men) 的保護理念由搶救性保護向搶救性和預防性保護並重轉變,保護重點也由文物本體(ti) 向文物本體(ti) 和周邊環境的整體(ti) 保護並重轉變。”王建東(dong) 說。

  挖掘交河價(jia) 值:引領文化研究走向深入

  新疆吐魯番學研究院副院長陳愛峰,研究生畢業(ye) 後就來到交河故城,也是在這裏,他開啟了吐魯番學研究的征程。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交河故城是絲(si) 綢之路的交通要道,是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上的一個(ge) 重要見證,有重要史學價(jia) 值。這些話說到了我們(men) 吐魯番文物學者的心坎兒(er) 上。”陳愛峰說,這座城市遺址,對文物研究者來說就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物寶庫,蘊藏著巨大的政治、經濟、軍(jun) 事研究價(jia) 值。

  交河城扼守著吐魯番盆地的交通要道,通達焉者盆地的“銀山道”、東(dong) 往敦煌的“大海道”、西去烏(wu) 魯木齊的“白水澗道”、北抵吉木薩爾地區的車師道等,都要經過這裏。

  公元640年,唐設安西都護府於(yu) 此,交河成為(wei) 天山南麓乃至整個(ge) 西域的行政、軍(jun) 事、交通、宗教中心。正因如此,“交河”一度成為(wei) 邊塞、西域的代名詞,頻繁出現在唐代文人騷客的筆下。

  在新疆博物館的展廳裏,出土於(yu) 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的唐天寶十四載交河郡多份“馬料帳曆狀”顯示,“岑判官”曾多次往來於(yu) 西州、北庭之間,在交河故城生活過不短時間。

  這位“岑判官”即為(wei) 邊塞詩人岑參,他留下吟詠交河的詩歌數量最多:“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送君九月交河北,雪裏題詩淚滿衣”“渾炙犁牛烹野駝,交河美酒金叵羅”……這些詩詞也為(wei) 研究交河故城提供了一些參考。

  除此外,交河故城的價(jia) 值還在於(yu) ,它是研究東(dong) 西方文明交流交往交融的“標本”。它在曆史長河中見證了古代西域地區車師、高昌國、高昌回鶻等文明的存在,也見證著“都護府”對邊疆的管理及影響,具有很高的研究價(jia) 值。

  另一件吐魯番出土文物——唐天寶二載交河郡市估案,清楚記載了在交河郡帛練行內(nei) ,來自中原的“常州布”,根據質量不同分為(wei) 上、中、下三個(ge) 檔次,每“端”的價(jia) 錢也從(cong) 480文到500文不等。雖然有文物學家認為(wei) 此“交河郡”指的並非交河故城,但這也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印證了當時吐魯番地區商貿的繁榮。

  為(wei) 了充分挖掘交河故城的曆史價(jia) 值和文化價(jia) 值,吐魯番加強遺址本體(ti) 保護的同時,深化考古發掘整理,加強交河故城價(jia) 值研究闡釋和傳(chuan) 播利用,加強文物蘊意闡釋,推動對交河故城的研究走向深入。去年8月,吐魯番市舉(ju) 行第六屆吐魯番學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吸引了國內(nei) 外100多名專(zhuan) 家學者參與(yu) 。

  國家文物局原黨(dang) 組副書(shu) 記、副局長顧玉才在本屆研討會(hui) 上提到,作為(wei) 古絲(si) 綢之路上的交通重鎮,幾千年來的商貿交往、文明交流、文化交流在吐魯番這塊土地上沉澱下豐(feng) 富多彩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同時也產(chan) 生了一門國家級的“冷門絕學”吐魯番學。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於(yu) 建軍(jun) 介紹,從(cong)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東(dong) 西方許多探險家在吐魯番地區劫掠了大量文獻與(yu) 文物,並展開研究,一度出現了“吐魯番在中國,吐魯番學研究在國外”的情形。所幸的是,近現代以來,在黃文弼、季羨林、唐長孺等一批國內(nei) 知名學者的共同努力下,一批高質量大部頭學術著述相繼問世,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讓中國學者在吐魯番學研究上重新贏得了主動權。

  “作為(wei) ‘冷門絕學’,吐魯番學近些年在國際上熱度不減,但中國學者把握著主動權、站上了製高點。”於(yu) 建軍(jun) 說,新疆專(zhuan) 門成立了吐魯番學研究院,定期出版吐魯番學研究雜誌,設立了博士後工作站,與(yu) 國內(nei) 外展開廣泛的學術交流。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hui) 會(hui) 長榮新江認為(wei) ,雖然吐魯番學已經成為(wei) 與(yu) 敦煌學並駕齊驅的國際顯學,但目前來看,研究成果比敦煌學少得多。期待著吐魯番學研究院在出土文獻的整理,地域社會(hui) 史、寫(xie) 本時代書(shu) 籍史的研究等方麵,充分吸收敦煌學研究的經驗和教訓,推出更多具有時代價(jia) 值的研究成果。

  講好交河故事:文旅融合讓遺址“活”起來

  太陽將落未落之時,月亮已經迫不及待露出倩影。調研組一行在交河故城中,偶遇了一場特殊的音樂(le) 會(hui) 。

  音樂(le) 會(hui) 由中日韓三國藝術家聯袂奉獻。他們(men) 使用的樂(le) 器有些特殊,用的是琵琶、篳篥、箜篌、古琴等宮廷複原樂(le) 器,演奏的則是《青海波》《夢胡伎》《雲(yun) 中歌》等14首古樂(le) 曲。

  空靈激蕩的古曲,讓那些斷壁殘垣的院落、官署、高台、佛塔更顯蒼涼沉寂。在飽經千年滄桑的交河故城中,聆聽著跨越千年的美妙樂(le) 曲,感受古絲(si) 綢之路的繁華,也讓觀眾(zhong) 如癡如醉。

  實際上,這場音樂(le) 會(hui) ,僅(jin) 僅(jin) 是“夜遊交河”的一個(ge) 插曲。為(wei) 了跟上全時、全域旅遊的步伐,吐魯番市借鑒其他文化遺產(chan) “活”用經驗,從(cong) 2016年嚐試推出了“夜遊交河”活動,此後不斷完善夜遊線路、豐(feng) 富夜遊內(nei) 容,樂(le) 器演奏、詩歌朗誦和民歌演唱等活動都被加入進來,增加了交河故城對遊客的吸引力,受到遊客的追捧。

  “月色中的交河,抖落了一地的詩情畫意。”青年小夥(huo) 艾孜哈爾·艾合拜爾身背經篋,化身為(wei) 僧侶(lv) 朗誦散文詩《假如我是穿行交河的僧侶(lv) 》,成為(wei) “交河之夜”演出的主角。“能夠在這座世界文化遺產(chan) 裏演出,讓遊客體(ti) 驗吐魯番獨特的文化,我覺得非常自豪,也覺得很有意義(yi) 。”艾孜哈爾·艾合拜爾說。

  在過去一年多,交河故城的“推薦官”越來越多。

  2023年初,中國文物學會(hui) 會(hui) 長單霽翔來到吐魯番,實地探訪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他在電視節目中表達了自己的感受:高昌故城、交河故城都是絲(si) 綢之路上璀璨的明珠。茫茫戈壁沒有將文明的光輝掩埋,相反,隨著時代的推進,它們(men) 在一代代人的守護下,成了新發展的見證,愈加閃耀著獨特的光輝。

  同年4月,來自全國各地的15位知名油畫家將畫板搬進交河故城,在那裏開啟了“和美新疆——2023年中國油畫名家采風創作活動”。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對交河故城同樣讚不絕口:“交河之交既是自然界河流的交匯,也是中外文化和文明的交匯,更是當代藝術表達和遠古藝術遺存的交匯。”

  創新手段講述千年文化遺產(chan) 的新時代故事,成為(wei) 吐魯番在交河故城保護傳(chuan) 承中的有益嚐試。近幾年,吐魯番市大力推動文物事業(ye) 融入“一帶一路”、文化潤疆和旅遊興(xing) 疆重大戰略,不斷探索將交河故城文化遺產(chan) 科學保護與(yu) 文化傳(chuan) 承、旅遊開發利用相結合,持續提高文化遺產(chan) 地的知名度、美譽度和關(guan) 注度。

  “交河故城作為(wei) 4A級旅遊景區,2023年參觀遊客量大幅增加,全年接待遊客突破20萬(wan) 人次,達到24.16萬(wan) 人次。我們(men) 在做好保護展示的前提下,推出了紅色遊、研學遊、生活遊等特色線路,進一步推動‘遺產(chan) +旅遊’融合發展。”王建東(dong) 說。

  為(wei) 了增加對遊客的吸引力,吐魯番市還積極推進交河故城展示提升工程。整個(ge) 交河故城遺產(chan) 區,是由交河故城遺址、溝西墓地、溝北車師王陵、雅爾湖石窟等部分組成,目前僅(jin) 有交河故城遺址對外開放,其餘(yu) 遺產(chan) 區都藏在“深閨”不為(wei) 人知。王建東(dong) 介紹,展示提升項目實施後,交河故城的開放遊覽麵積將再增加7萬(wan) 平方米,達到29萬(wan) 平方米。屆時,遊客可以看到民居、陶窯等更多現在未開放的區域。同時,將借助數字化技術展現交河故城豐(feng) 富的曆史信息和文化內(nei) 涵,不斷滿足遊客對曆史文化的需求。

  交河故城保護的經驗與(yu) 啟示

  吐魯番市牢記總書(shu) 記囑托,切實扛牢交河故城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主體(ti) 責任,推動交河故城文旅融合,在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方麵積累了一些經驗和做法,值得總結。

  一、將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放在首位。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是第一位的。屹立千年的交河故城是脆弱的,一旦損毀將不複存在。近年來,吐魯番市委、市政府以及文物局始終秉持“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理念,把交河故城的文物保護工作放在第一位,製定了交河故城保護規劃,構建黨(dang) 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hui) 參與(yu) 的文化遺產(chan) 保護大格局,始終堅持遵循保護為(wei) 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確保交河故城遺址及其曆史風貌和自然環境的真實性、完整性。

  二、加強對交河故城曆史價(jia) 值和文化價(jia) 值的挖掘。吐魯番市文物局、吐魯番市文博院、吐魯番學研究院努力整合資源,深化考古發掘整理,加強交河故城價(jia) 值研究闡釋和傳(chuan) 播利用,探索文化基因解碼,加強文物蘊意闡釋,為(wei) 研究東(dong) 西方文化交流與(yu) 傳(chuan) 播、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曆史源源不斷提供珍貴史料和有力證據,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三、注重保護利用和傳(chuan) 承相結合。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是個(ge) 係統工程,既不能重保護輕利用,也不能就利用談利用。對於(yu) 特殊的文化遺產(chan) ,要活化利用,需要頂層設計、做好規劃,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統籌保護與(yu) 利用、研究與(yu) 闡釋同步推進。這幾年,交河故城不斷探索文化遺產(chan) 科學保護與(yu) 旅遊開發利用的新模式,知名度、美譽度日益提升,在國內(nei) 外的關(guan) 注度也大幅提高。下一步,如何利用數字技術立體(ti) 化、精確化展示交河故城,如何開發出獨具特色的文創產(chan) 品,讓文物“活”起來,讓遺址火起來,更好講好交河故城背後的曆史故事,值得繼續探索研究。

  四、深化文旅融合,打造“一帶一路”文化瑰寶。文物的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傳(chuan) 承既不能閉門造車、各說各話,也不能自築籬笆、封閉運行,要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廣泛交流、互動交融推動發展,特別是要進一步加強吐魯番學的國際交流,推動研究走向新的製高點。目前吐魯番市充分發揮世界文化遺產(chan) 對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的獨特作用,深入推進大交河景區資源整合、文旅融合和品質提升,真正把大交河景區打造成集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度假休閑、研學體(ti) 驗於(yu) 一體(ti) 的國家文化旅遊度假區和“一帶一路”文旅融合示範城,進一步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調研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尚傑、趙明昊、王藝釗,吐魯番市文物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副局長張勇,新疆吐魯番學研究院副院長陳愛峰,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聶楠)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2日 05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