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觀瀾:內地香港聯手舞動香江 展現文化軟實力
中新社香港1月14日電 題:內(nei) 地香港聯手舞動香江 展現文化軟實力
中新社記者 香盧平
新年伊始,中央芭蕾舞團鎮團之作《紅色娘子軍(jun) 》《天鵝湖》、中國東(dong) 方演藝集團《隻此青綠》和深圳歌劇舞劇院《詠春》等內(nei) 地舞劇相繼在香港上演,掀起了一陣舞劇風潮。
此次不少內(nei) 地藝術團將香港作為(wei) 世界巡回演出的首站,體(ti) 現其重視香港“聯係國際”的優(you) 勢。連日來,這些舞劇一票難求,表演也備受好評,官方甚至要加售門票滿足需求,當中不乏外籍觀眾(zhong) 入場。
內(nei) 地製作的舞劇具備以下特點而深受港人喜愛,一是作品水準高,例如中央芭蕾舞團演出的《天鵝湖》,乃出自世界芭蕾藝術大師娜塔莉亞(ya) ·瑪卡洛娃之手,舞蹈編排保留了俄羅斯學派的傳(chuan) 統,糅合英美藝術元素,以演員陣容龐大、功底深厚而聞名世界舞壇,被視為(wei) 上乘版本之一。
二是體(ti) 現中西文化融合,《紅色娘子軍(jun) 》在西方古典芭蕾的基礎上,巧妙融合獨具中國古典舞與(yu) 傳(chuan) 統戲曲的元素,碰撞出中西藝術交流的火花。這部已在全球演出4000多場的舞劇也喚醒了年長觀眾(zhong) 的記憶,香港觀眾(zhong) 王女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今天能在香港再看到非常激動,和我記憶裏的第一代《紅色娘子軍(jun) 》非常接近。”
三是具備香港電影元素。詠春拳可謂是近年香港功夫電影的“主角”,深圳歌劇舞劇院原創舞劇《詠春》將“舞蹈”和“武術”創新結合,詠春拳與(yu) 香雲(yun) 紗兩(liang) 大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剛柔並濟,展現主角的文武精神,舞者打出的中國功夫拳術套路更獲讚正宗,而劇中不少角色都是香港電影的符號人物,是對港產(chan) 電影的致敬。正如舞劇《詠春》總編導周莉亞(ya) 所說:“我們(men) 這代人記憶中關(guan) 於(yu) 香港,就是香港的電影。”
內(nei) 地藝術團到港演出,無疑令香港文藝舞台精彩紛呈。香港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支持下,正全力打造成為(wei) 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其雖具備完善基建和國際網絡等優(you) 勢,但若要持續發揮中西文化交流的功能,增強文化軟實力輸出,仍少不了與(yu) 內(nei) 地的合作,這也是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方向之一。
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yun) 濤就在觀賞舞劇《詠春》後讚揚此劇解決(jue) 了“劇”與(yu) “舞”的關(guan) 係,他邀請該劇編導日後到港參與(yu) 舞蹈編導工作。“武術值得被當作文化基因去開發”,他認為(wei) 香港是中外文化之交匯點,要吸收外麵好的東(dong) 西,同時把好的東(dong) 西推向世界。
事實上,香港自2019年起已在內(nei) 地舉(ju) 辦香港周,加深內(nei) 地對香港文藝發展的認識,也與(yu) 北京、上海等地簽署協議共同向世界推廣中華文化。近年更與(yu) 其他大灣區城市加強交流,今年10月,香港將主辦第四屆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將與(yu) 其他大灣區城市通過創新多元的方式,展現大灣區的文化軟實力。
從(cong) 西九文化區落成,到一連串文藝盛事在港上演,香港已展現出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決(jue) 心。在國家的支持下,香港將多角度拓展文化藝術產(chan) 業(ye) ,內(nei) 地也能以香港為(wei) 窗口,一同對外講好中國故事,令優(you) 秀的中華文化得以傳(chuan) 揚。(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