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華?一百件文物給出答案
光明網訊(記者張倩)1月12日,“《何以中華》多語種圖書(shu) 出版座談會(hui) ”在中國國家圖書(shu) 館舉(ju) 辦。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學者結合《何以中華——一百件文物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曆史記憶》(以下簡稱《何以中華》)一書(shu) ,共同探討如何利用曆史文物資源構建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史精品力作。
《何以中華》由中國民族博物館編纂,鄭茜主編,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以中文、英文、中英雙語、漢藏雙語、漢彝雙語等五種版本出版。該書(shu) 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事實、考古實物、文化遺存等曆史文化資源,通過一百件承載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曆史記憶的文物呈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從(cong) 自在走向自覺的曆程,詮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曆史內(nei) 涵。
為(wei) 什麽(me) 要用一百件文物來表述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曆史記憶?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鄭茜表示,一百是一個(ge) 具有象征意義(yi) 的數字,通過遴選一百件對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具有高度表征力和敘事性的曆史物證,一層層揭示出文物所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曆史記憶,最終集合性表達出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曆史軌跡和演進場景。“如何去講述這一百件文物是比遴選一百件文物更加具有探索價(jia) 值的事情。”鄭茜說。
四川民族出版社副社長唐怡介紹,《何以中華》多語種圖書(shu) 是首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文物普及類出版物。目前中英雙語版已成功向巴基斯坦輸出版權。此外,繼漢藏雙語版、漢彝雙語版正式出版後,漢壯雙語版也在醞釀之中,希望依托此書(shu) ,幫助各民族人民增加文化自信,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鞏固和提高。
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學者高度評價(jia) 《何以中華》,一致認為(wei) 這是一部“物”“史”互證、用文物講述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史的精品力作。
中國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總工程師、中國博物館學會(hui) 博物館學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副主任委員曹兵武表示,如果說“何以中國”的概念偏重於(yu) 對早期國家和中華文明起源的探討,“何以中華”的概念則更加宏大,不僅(jin) 體(ti) 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還體(ti) 現了中華民族從(cong) 自在到自覺的大轉型,直到現在其內(nei) 涵還在不斷發展和豐(feng) 富。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yu) 社會(hui) 學學院院長關(guan) 凱也表示,《何以中華》呈現了中華民族如何從(cong) 自在走向自覺的曆史進程。
在這一曆史進程中,文物是一種重要呈現。正如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民族學與(yu) 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易華所言,《何以中華》準確選用具有很強代表性的文物,呈現出了中華民族完整、立體(ti) 的形象,呈現出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何以中華》對於(yu) 一百件文物的選擇是平衡、豐(feng) 富、全麵的,不隻反映了中央王朝,也不隻是對單一民族曆史和文化的呈現,而是特別注重體(ti) 現各族群之間的互動與(yu) 交流,並且涉及曆史上曾經存在的族群及其文化,其整體(ti) 性視角值得稱道。”中國國家圖書(shu) 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副主任田苗如此評價(jia) 。
座談會(hui) 上,中國民族博物館館長和四川新華出版集團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新華文軒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周青,還分別代表編纂單位和出版單位,向中國國家圖書(shu) 館、中國民族圖書(shu) 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shu) 館捐贈了《何以中華》不同版本的圖書(shu) 。
本次座談會(hui) 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和中國民族博物館共同主辦。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hui) 副主任、黨(dang) 組成員郭衛平,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hui) 文化宣傳(chuan) 司司長郭建民,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hui) 黨(dang) 組成員、副主任馬飛,中國民族博物館黨(dang) 委書(shu) 記、館長顧群,四川新華出版發行集團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新華文軒出版傳(chuan) 媒股份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周青等出席了座談會(hu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