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一帶一路”十周年創新理念與實踐案例(一)
習(xi) 近平主席強調,我們(men) 要著力深化環保合作,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攜手打造“綠色絲(si) 綢之路”。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nei) 在要求,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重大舉(ju) 措,是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構建人與(yu) 自然生命共同體(ti) 的重要載體(ti) 。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多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取得積極進展,理念引領不斷增強,交流機製不斷完善,務實合作不斷深化。中國智慧、中國技術、中國方案正不斷轉化為(wei) 行動和成果,為(wei) 共建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綠色發展高級別論壇上,《綠色“一帶一路”10周年創新理念與(yu) 實踐案例》成果正式亮相。該成果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國際合作中心指導,人民日報中國品牌發展研究院、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yu) 世界研究院共同編製完成,並納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務實合作項目清單。該成果聚焦綠色能源、綠色基建、綠色交通、綠色金融、綠色技術、綠色園區等領域,收錄了來自多邊機構、中央企業(ye) 、民營企業(ye) 、金融機構、科研單位的18個(ge) 項目案例,為(wei) 綠色“一帶一路”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現將18個(ge) 案例分期摘編刊發,以饗讀者。
哈薩克斯坦劄納塔斯風電項目——
優(you) 化能源體(ti) 係的典型示範
在哈薩克斯坦,火力發電在總發電量中占比超過八成,且集中在煤炭資源富集的北部地區,而南部城市電力消費量約占全國的70%,總體(ti) 電力不平衡。如何改善電力生產(chan) 結構單一和南北供需不均的狀況,是哈薩克斯坦急需解決(jue) 的難題。
在哈薩克斯坦南部地區,風力資源儲(chu) 備可觀,發展綠色能源是改善能源結構的優(you) 選方案。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加速對接,一批中哈產(chan) 能合作清單重點能源項目落地,劄納塔斯風電項目便是其中之一。
劄納塔斯風電項目位於(yu) 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州薩雷蘇區境內(nei) ,一期裝機容量100兆瓦,安裝40台單機容量為(wei) 2.5兆瓦的風電機組,由國家電投中電國際和哈薩克斯坦維索爾投資公司共同投資,國家電投中國電力受托管理,采用了中國資金、中國技術和國際標準。項目極大改善了哈薩克斯坦電力南北供需不均、電力結構單一的狀況。
項目年發電量可以滿足當地20萬(wan) 個(ge) 家庭的用電需求。全容量並網後,每年可輸出約3.5億(yi) 千瓦時清潔電能,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0.95萬(wan) 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8.9萬(wan) 噸,緩解了南部地區缺電現狀,為(wei) 哈薩克斯坦能源體(ti) 係“去碳化”目標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開發建設中,團隊成功克服了國別標準差異、融資困難等國際新能源項目存在的典型困難,在當地天氣多變、冬季寒冷的情況下,針對性解決(jue) 覆冰期及其他不利因素幹擾等技術難題,以高質量運維保障了綠色能源的穩定供應。
劄納塔斯風電項目為(wei) 當地帶來了新的生機,累計創造就業(ye) 崗位300多個(ge) 。隨著新能源項目的快速發展,這個(ge) 約2萬(wan) 人的絲(si) 路沿線小城,居民有了新工作,財政有了新稅收。
波黑伊沃維克風電項目——
為(wei) 發展清潔能源樹立標杆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中東(dong) 歐國家合作框架下,中國和波黑兩(liang) 國各領域合作成果豐(feng) 碩,眾(zhong) 多項目紛紛落地。其中,波黑伊沃維克84兆瓦風電項目作為(wei) 其中促進雙方綠色領域合作的重點舉(ju) 措,具有標杆性意義(yi) 。
伊沃維克風電項目由通用技術中技公司、電建海投聯合投資建設,總投資額約1.33億(yi) 歐元,是波黑首個(ge) 以外商特許經營方式投資建設的能源項目。
並網後,預計年均發電量將達約2.6億(yi) 千瓦時,每年預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4萬(wan) 噸,將提高當地生態係統的質量和穩定性,有力促進波黑能源結構轉型升級。
項目應用了先進的中國風電設備與(yu) 技術,整個(ge) 項目中國產(chan) 設備占比超90%,且均取得CE認證,符合歐盟及當地標準,成為(wei) 中國標準、中國技術、中國設備“走出去”的經典實例。
為(wei) 了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每個(ge) 風機葉片靠近頂端的一部分都被塗為(wei) 紅色,以幫助飛鳥識別、躲避,防止鳥類受到風機傷(shang) 害。項目所在地還是波黑野馬群的棲息地,項目方與(yu) 當地野馬保護協會(hui) 攜手合作,保護棲息地,改善野馬生活環境,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
波黑伊沃維克風電項目投產(chan) 後將把年營業(ye) 收入的1.5%交給項目所在州西波斯尼亞(ya) 州,1%交給項目所在城市利夫諾市和托米斯拉夫格勒市。此外,項目建設高峰期招聘當地施工人員超100人,此後運營期也將聘用當地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持續帶動當地就業(ye) ,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
越南中山光伏電站——
因綠而興(xing)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越南目前正在加快能源結構多元化發展,尋求更多綠色能源國際合作。越南擁有豐(feng) 富的光照資源,越南政府製定了太陽能發電計劃。中國光伏產(chan) 業(ye) 具有領先優(you) 勢,中越雙方在光伏發電領域的合作,不但緩解了當地電力供應緊張局麵,還以綠色低碳的方式促進當地經濟社會(hui) “因綠而興(xing) ”。
越南中山光伏電站坐落於(yu) 越南慶和省,項目由天合光能開發投資建設。短短4個(ge) 月間,項目團隊5次克服台風登陸等不利因素,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解決(jue) 一係列技術難題,最終順利並網發電。
結合地塊位於(yu) 北緯11.2度、呈南高北低走向的情況,項目方創新采用了旋轉支架、雙麵雙玻組件、組串式逆變器等3項技術,實現發電效率最優(you) 化。投運後,項目每年可生產(chan) 6.74萬(wan) 兆瓦時的清潔電力,每年可減少約5.3萬(wan) 噸二氧化碳排放,有效彌補了慶和省的電力缺口。
促進創收,實現屬地經濟“因綠而興(xing) ”。項目投運後,為(wei) 當地政府創造每年約138.6億(yi) 越南盾(1元人民幣約合3416越南盾)的稅收,間接帶動周邊“旅遊+光伏”產(chan) 業(ye) 每年約207.9億(yi) 越南盾的稅收。建設高峰期,聘用當地員工約1000人,投運後員工本地化率達到96%。
原先,當地羊腸小路隻能步行通過,農(nong) 作物運輸困難,村民種植積極性不高。項目方到來後,為(wei) 當地新建一條長約3178米的石渣路,修複主要交通幹道1200米,新建混凝土道路580米,均無償(chang) 移交給當地政府。道路暢通便利了村民運輸,每年帶動約2000戶村民平均每戶增收約693萬(wan) 越南盾,促進當地村民致富。
馬裏古伊那水電站——
綠電開發推動西非能源互聯互通
2022年,坐落於(yu) 塞內(nei) 加爾河的馬裏古伊那水電站投產(chan) ,年發電量滿足馬裏、塞內(nei) 加爾、毛裏塔尼亞(ya) 3個(ge) 國家約100萬(wan) 居民的用電需求。
水電站建成後,與(yu) 馬南塔裏電站、費魯水電站形成梯級水庫和電站,連接成持久穩定、覆蓋麵廣的區域電網,為(wei) 西非地區能源互聯互通、區域合作提供平台,是支持非洲聯合自強、促進區域一體(ti) 化的綠色實踐成果。
項目由塞內(nei) 加爾河流域開發組織(OMVS)投資開發,中國電建總承包建設,項目采用菲迪克黃皮書(shu) 合同條件,5%的資金來源於(yu) 馬裏、塞內(nei) 加爾、毛裏塔尼亞(ya) 3個(ge) 國家自籌,95%的資金來源於(yu) 中國進出口銀行的優(you) 惠貸款。
作為(wei) 應用成熟、調度靈活的清潔能源,水電站有助於(yu) 所在國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水電站庫容1.36億(yi) 立方米,裝機容量為(wei) 140兆瓦,運行首年實際發電量達6.87億(yi) 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24萬(wan) 噸,減排二氧化碳約63萬(wan) 噸。
采用先進綠色技術,促進創新技術向當地轉移。例如,通過對岩體(ti) 抗滑穩定驗算及抗剪斷試驗,采用將重力壩建基於(yu) 薄層基岩基礎上的施工方式,解決(jue) 了薄層基岩承載力難以滿足工程需求的難題等,對同類問題發揮了借鑒作用。
通過大壩蓄水增加了當地農(nong) 業(ye) 灌溉麵積,選用低噪型施工設備,在旱季施工時灑水降塵,剝離工作結束後進行綠色覆植……項目還采取一係列措施,盡可能降低施工影響,修複、保護當地生態環境。自2016年開工以來,水電站建設相繼受到埃博拉疫情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項目團隊與(yu) 馬裏人民共同度過困難時期,累計聘用當地員工近3000人次,員工本地化率達90%。
瀾湄區域電網互聯互通項目——
綠色電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2023年是瀾湄合作啟動的第七年。隨著多邊合作共贏模式不斷深化,瀾湄合作成為(wei) 次區域合作的“金色樣板”,其中能源合作具備重要意義(yi) 。
近年來,南方電網通過多回110千伏及以上線路與(yu) 越南、老撾、緬甸等周邊國家實現電網互聯互通,有序開展跨境電力互濟,其中清潔能源占比超90%,有力支撐瀾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民生用電。
瀾湄區域電網互聯互通項目由南方電網投資建設運營。互聯互通的電力網絡,形成了區域電力餘(yu) 缺互濟格局,“以(電)網帶(電)源”降低了區域電力資源的開發強度,為(wei) 綠色電網建設提供低碳轉型創新方案。
創新“豐(feng) 枯置換”電力互濟示範模式。瀾湄國家水電出力特性與(yu) 中國受入省相似,項目將用電負荷特性與(yu) 水電出力特性匹配程度高、對清潔電力需求大的粵港澳大灣區納入調劑範圍,通過更大範圍的豐(feng) 、枯水期“電量置換”,實現清潔能源優(you) 化配置。這一清潔電力利用的創新模式,將為(wei) 促進更多的跨境電力互濟起到重要示範作用,有助於(yu) 依托電網互聯深化區域電力市場建設。
本著著眼長遠、為(wei) 區域國家電力工業(ye) 負責的態度,項目建設采用了難度更大的中國綠色電網標準,最大限度保護瀾湄區域生態環境。
促進瀾湄區域能源電力標準互聯互通。項目開發以來,南方電網公司倡議發起瀾湄國家電力企業(ye) 高峰會(hui) 機製,開展了10批次、270人次的專(zhuan) 題培訓和研討會(hui) 議。2023年,發起成立瀾湄區域電力技術標準促進會(hui) ,推進區域標準化工作。
新加坡裕廊島儲(chu) 能項目——
新型儲(chu) 能點亮萬(wan) 家燈火
新加坡非常重視儲(chu) 能建設,提出到2025年至少部署200兆瓦儲(chu) 能係統。2022年12月,建設規模為(wei) 200兆瓦/200兆瓦時的新加坡裕廊島儲(chu) 能項目正式投運,標誌著新加坡提前完成了2025年的儲(chu) 能目標。項目由中國能建山西院總承包,分兩(liang) 個(ge) 站址建設。項目的投產(chan) 運行,在增強新加坡電網穩定性和能源供應安全、支持光伏及風電等新能源項目應用等方麵具有顯著示範效益。
遇到陰天或雨天,太陽能出現間歇性問題時,項目可通過儲(chu) 能係統釋放其所儲(chu) 存的綠色電力,緩解電網波動。為(wei) 解決(jue) 新能源項目對電網穩定性的潛在影響,項目選擇了一種綠色且調頻響應速度快的儲(chu) 能技術。考慮到新加坡的地理位置、環境條件,選擇了磷酸鐵鋰電池作為(wei) 首選方案,這種電池不含重金屬和稀有金屬,無毒無汙染。
項目采用中國國產(chan) 最新的數智化儲(chu) 能產(chan) 品,具備單機容量大、功率密度高、集成度高等多重優(you) 勢。同時,運用創新手段整合升壓站及儲(chu) 能場區的設計接口,創造性引領各係統朝著集約化、預製化方向發展。
項目建成啟用,為(wei) 新加坡的新型電力係統穩定運行保駕護航,也為(wei) 集成係統工程師等專(zhuan) 業(ye) 人才創造更多機會(hui) ,將為(wei) 新加坡能源行業(ye) 的綠色發展注入長久動力。
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核電項目——
帶來清潔的綠色能源
2013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際,中巴簽訂卡拉奇K—2/K—3核電項目合同;2023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之際,兩(liang) 台機組建成投產(chan) 後正式交付巴方,開始提供穩定能源。10年來,該項目把核電站、先進的核電技術和清潔的綠色能源帶到了巴基斯坦。
卡拉奇K—2/K—3核電項目由中核集團中國中原總承包建設,是中巴經濟走廊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成果。K—2/K—3兩(liang) 台核電機組均采用中國完全自主創新、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
改善當地能源結構,提供和平利用核能示範。項目建成投產(chan) 後,兩(liang) 台機組每年能提供清潔電力近200億(yi) 千瓦時,滿足當地約200萬(wan) 人口的需求,相當於(yu)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632萬(wan) 噸。此外,中核集團創新應用了“主設備預引入法”等多項創新技術,兩(liang) 台機組創造了多項行業(ye) 紀錄。
通過帶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培育設施聯通與(yu) 民心相通的交匯點。在先進核電項目推動下,當地製造廠逐漸具備更多大型設備、核級設備的製造能力,對核電站標準尤其是中國標準規範體(ti) 係的理解不斷加深,對後續本地化設備製造大有裨益。
核電操縱員被稱為(wei) “黃金人”,而巴基斯坦第一批“黃金人”正是誕生於(yu) 此。K—2/K—3項目幫助培養(yang) 了172名運行操縱員和維修工程師,為(wei) 巴方發展核工業(ye) 儲(chu) 備人才。2023年7月14日,恰希瑪核電站5號機組(C—5)破土動工,這是中國與(yu) 巴基斯坦合作的第三台“華龍一號”機組,是兩(liang) 國核能合作的又一重要裏程碑。
烏(wu) 幹達油田路一標項目——
生態環境友好的“希望之路”
2006年,烏(wu) 幹達西部阿爾伯特湖區發現儲(chu) 量可觀的石油資源,但此地交通落後,嚴(yan) 重限製了發展。這裏還坐落著烏(wu) 幹達最大的野生動植物保護區——默奇森瀑布國家公園,是烏(wu) 幹達生物多樣性最豐(feng) 富的地區之一。嚴(yan) 苛的環境保護要求、艱苦的施工環境成為(wei) 道路建設所麵臨(lin) 的重大挑戰。
烏(wu) 幹達油田路一標項目由中交一公局集團具體(ti) 實施,由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優(you) 惠貸款。項目全長159公裏,約70%的段落位於(yu) 默奇森瀑布國家公園,全線設置各種類型野生動物通道共計120餘(yu) 處,修建6座小橋和1座長520米的尼羅河大橋。
創新應用,融入綠色建造關(guan) 鍵技術。項目在橋梁施工過程中積極應用新技術,通過應用O—Cell法樁基靜載試驗方法,避免了在尼羅河上搭設堆載試驗平台。
保護原貌,優(you) 化平曲線設計。在投標方案中,園區段落中有25.26千米偏離了原有的舊路,綜合考慮生態環境等因素後,通過線型優(you) 化將偏離路線縮減至3.76千米,最大限度減小對原有地形地貌和植被的破壞。
嗬護“原住民”,設計多種野生動物通道。道路在設計階段對處於(yu) 園區內(nei) 的100餘(yu) 公裏道路進行詳細勘測調研,針對兩(liang) 棲類動物、小型齧齒類動物、爬蟲類動物以及大型哺乳類動物分別設計了不同類型的動物通道。
作為(wei) 阿爾伯特湖區油田路網的關(guan) 鍵一環、默奇森瀑布國家公園第一條瀝青路,道路不僅(jin) 將促進當地石油開發,還聯通了尼羅河南北兩(liang) 岸,吸引全世界更多的遊客前來欣賞烏(wu) 幹達西部的美麗(li) 風采,成為(wei) 當地的“希望之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