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喜劇 “排憂”本領傳千年

發布時間:2024-01-17 15:16:00來源: 北京日報

  路鵑 李浩

  “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樣。”伴隨著耳熟能詳的歌聲,全國的大中小學本周起陸續迎來寒假。《家有兒(er) 女》《我愛我家》《老友記》等短小精悍、風趣幽默的“喜劇饕宴”,又出現在不少學生的“假期片單”中,成為(wei) 宅家放鬆的“解壓良劇”:在一陣陣哈哈大笑聲中,疲乏的內(nei) 心得到真正的休息。

  東(dong) 方喜劇人“俳優(you) ”

  情景喜劇是現代喜劇的典型代表。它是在固定場景中由固定角色以接地氣、近人情、低姿態的方式詮釋現實生活的幽默,時長在30分鍾左右的單元式係列輕喜劇。“滑稽”是喜劇的重要表達方式,它的概念最早源於(yu) 戲劇和喜劇表演,最初特指喜劇角色的形象,後來演變為(wei) 一種搞笑、荒誕的表演風格,通常會(hui) 誇張、誇大和扭曲現實生活中的行為(wei) 和情景,以達到取悅觀眾(zhong) 的目的。

  我國早在秦漢時期,王宮裏就出現了“滑稽”的表演形式。“滑稽”二字最早見於(yu) 兩(liang) 千多年前的《史記》,司馬遷在《史記》中辟出《滑稽列傳(chuan) 》專(zhuan) 章,為(wei) 滑稽藝人立傳(chuan) 。《史記》中記載的先秦滑稽藝人稱為(wei) “俳優(you) ”,這個(ge) 古老的職業(ye) 與(yu) “排憂”同音,意味著他們(men) 的職責是幫助人們(men) 排除憂愁。在初期,“俳優(you) ”主要為(wei) 王侯將相等上層社會(hui) 的人服務,以一種戲謔、滑稽的扮相和言語,供人在閑暇時得以消遣取樂(le) ,如優(you) 孟、優(you) 旃(音zhān)都是當時非常有名的“俳優(you) ”。

  之後,又出現了東(dong) 方朔等一眾(zhong) 弄臣。“弄臣”是指古代宮廷中為(wei) 君王消煩解悶的人,在東(dong) 西方文化裏都有這個(ge) 詞。中國的“弄臣”一詞是由漢文帝創造的,《史記·張丞相列傳(chuan) 》中記載了這個(ge) 詞的由來:當時,張丞相因看不慣負責管理宮中船隻的小吏鄧通因受寵而不尊禮儀(yi) ,與(yu) 鄧通發生衝(chong) 突,欲對其施以懲戒。漢文帝聽聞後便讓使者持自己的令牌傳(chuan) 召鄧通,並傳(chuan) 話張丞相說:“這是我的弄臣,你把他放了。”鄧通於(yu) 是免於(yu) 懲戒,並依然受寵。

  漢代的弄臣東(dong) 方朔以機智幽默著稱,因為(wei) 口才了得,甚至被相聲行業(ye) 奉為(wei) 祖師爺,民間流傳(chuan) 著很多關(guan) 於(yu) 他的故事。漢武帝繼位初年,征召天下賢良方正和有文學才能的人,東(dong) 方朔憑借自薦的三千片竹簡獲得任用,被安排在宮門當守衛官。但守衛官不僅(jin) 薪水很少,而且連皇上的麵也見不到。為(wei) 了獲得漢武帝的召見,東(dong) 方朔想了個(ge) 辦法,他恐嚇守門的侏儒們(men) 說皇上要殺了他們(men) ,讓他們(men) 碰到皇上就上前磕頭謝罪。這一舉(ju) 動很快引起了漢武帝的注意,東(dong) 方朔被詢問緣由時說:“侏儒們(men) 隻有3尺多長,每月獲糧食一包。小臣東(dong) 方朔長9尺有餘(yu) ,也隻能得到那麽(me) 多東(dong) 西。侏儒們(men) 撐飽了肚子怕死,我東(dong) 方朔餓癟了肚子想死。如果您認為(wei) 臣可以用,是不是應該讓臣有不同於(yu) 他們(men) 的待遇才對?”由此博得漢武帝一笑,官升金馬門。

  唐宋時期,宮廷“俳優(you) ”的表演傳(chuan) 統得以延續,不僅(jin) 形成了諷刺參軍(jun) 、滑稽逗笑的“參軍(jun) 戲”,還衍生了一種名叫“踏搖娘”的滑稽歌舞,憑借諧謔笑鬧的滑稽風格和取材於(yu) 民的通俗情節流行於(yu) 民間。在吸收融合曆代歌舞藝術和民間講唱、影戲、雜扮等技藝的過程中,宋代還逐漸形成了以滑稽故事表演穿插在主體(ti) 戲劇中的滑稽劇目,其中以宋雜劇中的滑稽劇最為(wei) 典型,隨後滑稽劇也出現在元雜劇和明雜劇中。

  清末民初,以當地方言和民間曲調“說新聞”的滑稽說唱在江南一帶流行,又稱“說朝報”。杭州有位老藝人杜寶林自稱“小熱昏”,意思是:“我說唱的都是發熱發昏時的胡話,不能當真。”他早期用“說朝報”的形式在杭州街頭賣過梨膏糖,後因其出言詼諧、緊跟時事,同時始終秉持“源自百姓,忠於(yu) 百姓”的理念,始終不去戲館,堅持流動說唱,故而在民間享有極好的口碑。杜寶林的滑稽說唱影響了一批人,其忠實聽眾(zhong) 江笑笑與(yu) 王無能、劉春山後來開創了“滑稽獨角戲”並大獲成功,這便是上海滑稽戲的前身。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是滑稽戲發展的鼎盛時期,上海各大遊樂(le) 場、電台和堂會(hui) 演出最多時達到一百多檔。

  西方公共劇場演笑劇

  早在古羅馬時代,歐洲就出現了很多專(zhuan) 供小鬧劇和滑稽短劇演出的公共劇場,位於(yu) 法國南部沃呂克茲(zi) 省的奧朗日劇場遺址是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羅馬劇場遺址之一,198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小鬧劇的代表形式是阿特拉笑劇,於(yu) 公元前300年左右在羅馬出現,主要由古意大利鄉(xiang) 村生活中滑稽可笑的趣事改編而來,演員戴麵具,有四種固定的角色:“馬庫斯”——愚憨的醜(chou) 角;“布科”——貪嘴的饒舌者;“帕普斯”——吝嗇、好色的老年人;“多塞努斯”——不學無術、招搖撞騙的駝背人。滑稽短劇題材與(yu) 阿特拉笑劇類似,隻是演員不戴麵具,婦女也可以參演。劇作家們(men) 在創作時充分考慮社會(hui) 需求與(yu) 觀眾(zhong) 口味,劇情以平民生活為(wei) 題材,常見的情節有欺詐行為(wei) 、法庭刁難、夫妻不忠等。當時,上至貴族下至奴隸,都樂(le) 於(yu) 在劇場中欣賞笑劇表演。

  在十五世紀和十六世紀時,脫胎於(yu) 中世紀職業(ye) 演員滑稽表演的新式笑劇流行於(yu) 法國等歐洲國家。它保留了各種民間戲劇的基本因素,如笑鬧、詼諧、生動活潑的戲劇氣氛,短小精悍等。當時最著名的一部是《巴特林的笑劇》,描述了機智幽默的巴特林律師戲耍貪婪、愚蠢的布商從(cong) 而獲得一匹布,以及他幫助偷吃布商羊的牧童打官司並獲勝的故事。該劇非常受大眾(zhong) 歡迎,主人公巴特林律師也因此成為(wei) 巧言幽默、足智多謀的律師代名詞。

  十六世紀末,英國傳(chuan) 統喜劇延續並發揚了這種聚焦市井趣事、取悅平民百姓的滑稽作風。其中的經典之作、莎士比亞(ya) 喜劇《威尼斯商人》洋溢著底層生活的勃勃生機,一反當時貴族戲和宮廷戲占統治地位的“大學才子派”的刻板風格。無論王公貴族,還是市井小販、礦工農(nong) 民,都十分喜愛。

  當時,這股源自民間的“滑稽”風氣也飄進了歐洲宮廷中,皇室貴族被這種潑辣、鮮活的民間趣聞深深吸引,中世紀宮廷中弄臣“逗趣”的表演風格就此誕生。在西方,弄臣多由侏儒、小醜(chou) 擔任,他們(men) 以民間故事為(wei) 內(nei) 容,用插科打諢、滑稽幽默的風格,在取悅國王的同時,達到諷刺、批評的效果。《國王尋樂(le) 》是法國作家雨果創作的以弄臣為(wei) 主人公的諷刺喜劇,1850年,經M.皮亞(ya) 維改編、威爾第譜曲,誕生了傳(chuan) 唱至今的經典歌劇《弄臣》。

  幾千年來,東(dong) 西方傳(chuan) 統喜劇藝術的形式雖因文化差異而各具特色,但其內(nei) 在脈絡仍然秉持著“源於(yu) 民間,取悅百姓”的“滑稽”傳(chuan) 統,於(yu) 幽默諧趣中訴盡人生百態。

  美式情景喜劇發明“笑盒”

  20世紀初期,美國的歌舞廳、酒吧等娛樂(le) 場所為(wei) 了吸引顧客、招攬生意,均會(hui) 安排喜劇演員做類似相聲式的滑稽表演,深受顧客喜愛。20世紀三十年代,廣播從(cong) 業(ye) 者們(men) 從(cong) 中嗅到商機,將此種滑稽表演“搬”到電台節目中,出現了廣播情景喜劇。

  二戰後,電視逐漸興(xing) 起,情景喜劇也被搬上熒幕,成為(wei) 了戰後人們(men) 生活的“鎮痛劑”,大受歡迎。1947年的《瑪麗(li) ·凱和瓊尼》和1951年的《阿莫斯和安迪》被認為(wei) 是世界上最早的電視情景喜劇。20世紀六七十年代,情景喜劇由直播轉為(wei) 錄播。之後兩(liang) 個(ge) 男人的出現,將美式情景喜劇引入正軌。一個(ge) 是音響工程師查利·道格拉斯。當時在拍攝情景喜劇時,隻有一台攝像機,同一情景需要從(cong) 不同角度拍攝,演員們(men) 要重複演三四遍,當演到第三四遍時,觀眾(zhong) 已經無法發出令導演滿意的笑聲了。為(wei) 了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查利·道格拉斯發明了裏麵裝有很多種笑聲磁帶的“笑盒”,使節目不再依賴現場觀眾(zhong) 的自發笑聲,而是通過笑盒的鍵盤和踏板播放不同的笑聲。笑盒中的笑聲從(cong) “咯咯地笑”到“捧腹大笑”,各種類型應有盡有。這種笑盒發出的背景笑聲被美國人稱為(wei) “罐頭笑聲”,因為(wei) 它就像罐頭食品一樣吃起來總是同一味道,方便但不新鮮。另一個(ge) 人是好萊塢著名攝影師卡爾·弗洛因德。他在擔任情景喜劇《我愛露西》的攝影指導時,發明了“三鏡頭拍攝法”,在拍攝場景的左、中、右三個(ge) 方向各放置一台攝影機,在演員表演時同時拍攝,中間的攝影機負責全景,左右的兩(liang) 台攝影機負責特寫(xie) ,避免了多次重複拍攝,節省了時間和成本。該手法被奉為(wei) 情景喜劇的典範模式,為(wei) 情景喜劇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條件。自《我愛露西》起,情景喜劇成為(wei) 了當時電視節目的中流砥柱,也成為(wei) 現代喜劇中傳(chuan) 播最廣、最受觀眾(zhong) 歡迎的新典型代表。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第一代由電視伴隨成長的孩子已經長大,相比簡單粗暴的西部片,他們(men) 更希望在電視中看到幽默、諷刺、機智的內(nei) 容。探討女性生存狀況的《瑪麗(li) ·泰勒·摩爾秀》,以及探討家庭關(guan) 係的《考斯比一家》等情景喜劇都風靡一時,甚至還出現了基於(yu) 對其它情景喜劇諷刺而產(chan) 生的《辛普森一家》這樣的卡通情景喜劇。20世紀九十年代之後,美式情景喜劇步入新的繁榮期,湧現出《老友記》《成長的煩惱》《生活大爆炸》等眾(zhong) 多立意新奇、質量上乘的作品。其中《老友記》被稱為(wei) “美劇友誼天花板”的常青劇集,截至目前,這部劇在全球220個(ge) 國家和地區總播放量超過千億(yi) 次。

  英式情景喜劇不但在質量和數量上與(yu) 美式情景喜劇不分伯仲,更以其大膽的嘲諷、荒誕的風格和鮮明的英式幽默成為(wei) 與(yu) 美式情景喜劇分庭抗禮的另類存在。1956年,《漢考克的半小時》的播出標誌著英式情景喜劇的正式誕生。不同於(yu) 善於(yu) 表現女性特點的美式情景喜劇,早期的英式情景喜劇都以男性“失敗者”為(wei) 中心展開劇情,《憨豆先生》便是典型例子。這種局麵直到20世紀九十年代,極力在內(nei) 容和形式上進行創新的“另類喜劇”運動之後才有所改觀。後來,英式情景喜劇突破美式情景喜劇的製作慣例,獨樹一幟:以《辦公室》為(wei) 代表的一眾(zhong) 劇作,用手持拍攝、跟拍等紀實拍攝手法取代了三機位和固定機位拍攝;《布朗夫人的兒(er) 子們(men) 》等劇集用音樂(le) 來代替笑聲,更有甚者,索性棄用“笑聲”。

  東(dong) 方情景喜劇異軍(jun) 突起

  在東(dong) 方,韓國和日本等國的情景喜劇興(xing) 起於(yu) 上世紀末,雖同屬東(dong) 亞(ya) 文化,但兩(liang) 者之間的側(ce) 重點卻不盡相同。韓式情景喜劇采用邊錄邊播的日播形式,同樣以家庭為(wei) 主要場景,卻在題材和內(nei) 容上尋求突破:導演金炳旭先後創作的《順風婦產(chan) 科》和《搞笑一家人》,可謂是韓國家庭情景喜劇的經典。前者聚焦婦產(chan) 科醫生的家庭生活,由六名風格迥異的編劇輪流編寫(xie) ,被稱為(wei) “20世紀最偉(wei) 大的家庭喜劇之一”。後者則打破以往對美滿家庭的著力刻畫,將婆媳矛盾、夫妻矛盾和情侶(lv) 矛盾匯集於(yu) 一個(ge) 家庭之中,同時融合恐怖、愛情、懸疑等元素,保持劇情氛圍的流動變化。此外,韓國還出現了家庭題材的《泡菜奶酪微笑》和《閉嘴家族》,以及將古典神話融入劇情的《需要仙女》等佳作。

  日本的情景喜劇發展與(yu) 英美等國更加相近。由於(yu) 諧星眾(zhong) 多、舞台劇發達,日本早期的情景喜劇更多是以綜藝節目的小劇場形式存在。真正意義(yi) 上的首部情景喜劇,是由三穀幸喜執導的《HR》,講述了一所夜校高中裏,老師與(yu) 學生之間的爆笑趣事。此後更是將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搞怪風格注入到劇集的創作之中,誕生了單元短劇結構的《還以為(wei) 要死了》,包含嚇到死、冷到死、笑到死等荒誕怪異的瀕死故事。當然也有類似西方情景喜劇的劇作,例如聚焦公司雜物部門的職場類情景喜劇《總務二科》,以家庭為(wei) 主題的《末子長男姐三人》和卡通情景喜劇《我們(men) 這一家》等。

  中國的情景喜劇發展幾乎與(yu) 日韓同步。1992年播出的《編輯部的故事》已具備了情景喜劇的基本模式。1993年播出的《我愛我家》更是成為(wei) “中國情景喜劇裏程碑”式的經典之作。該劇講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北京一個(ge) 六口之家以及他們(men) 的鄰裏、親(qin) 朋各色人等構成的社會(hui) 橫斷麵,在笑聲不斷中展示了改革大潮中絢麗(li) 斑斕的生活畫卷。之後的《東(dong) 北一家人》《閑人馬大姐》《家有兒(er) 女》等也頗受歡迎。

  時代在變,模式也在變。進入新世紀的中國情景喜劇題材更加廣泛,形式也更加注重創新。2002年播出的《炊事班的故事》,讓人們(men) 在歡笑中感受軍(jun) 旅生活。2005年播出的《武林外傳(chuan) 》,通過增設外景、取消現場觀眾(zhong) 、引入古裝武俠(xia) 題材、雜糅各類喜劇元素,給國內(nei) 情景喜劇打了一劑“強心針”。2010年,《愛情公寓》爆紅網絡,它直接借鑒了美國情景喜劇《老友記》的人物設置和喜劇橋段,卻巧妙規避了歐美作品中常見的欲望展現和物質崇拜。另外,劇中很多橋段來自網絡,台詞對白中大量運用了網絡詞匯和網絡段子,成為(wei) 網絡時代的情景喜劇代表作。近幾年,情景喜劇更是頻頻創新,主打“劇綜融合”的《開播!情景喜劇》連續播出,《家有姐妹》IP成功孵化。

  情景喜劇,不僅(jin) 是一種笑的藝術,也是一隻映照世相百態的萬(wan) 花筒,以詼諧幽默闡釋生活,為(wei) 大眾(zhong) 帶來輕鬆與(yu) 快樂(le) 。

  追根溯源

  流芳千古的“俳優(you) ”第一人

  春秋時代的華夏先民已經發展出自娛自樂(le) 的滑稽戲,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知名的滑稽戲演員是楚國的“俳優(you) ”優(you) 孟。優(you) 孟本名孟,因出身平民,故有名而無姓氏,因古人習(xi) 慣以身份職業(ye) 冠於(yu) 名前而喚其為(wei) 優(you) 孟。

  優(you) 孟身高八尺,因善於(yu) 智辯得到楚莊王賞識,成為(wei) 了楚國的大臣。他時常用說笑方式勸誡楚莊王,有個(ge) “優(you) 孟馬諫”的故事廣為(wei) 流傳(chuan) 。話說楚莊王有一匹喜愛的馬,平時給它穿上華美的繡花衣服,養(yang) 在富麗(li) 堂皇的屋子裏,用蜜棗幹來喂它。後來,這匹馬死了,楚莊王要依照大夫那樣的禮儀(yi) 來厚葬它。大臣們(men) 紛紛議論此事,並勸說楚莊王不要這樣做。楚莊王不但不聽還特別氣憤,對外公開說:“有誰再勸諫葬馬的事,就處以死刑。”優(you) 孟聽說此事,就跑到楚莊王的大殿,進門就嚎啕大哭。楚莊王吃驚地問他為(wei) 何而哭,優(you) 孟說:“馬是大王所喜愛的,就憑楚國這樣強大的國家,有什麽(me) 事情辦不到,卻用大夫的禮儀(yi) 來埋葬它,太薄待了,請用君王的禮儀(yi) 來埋葬它吧。我請求用雕刻花紋的美玉做棺材,派士兵給它挖掘墓穴,建立祠廟,用牛羊豬祭祀……”楚莊王聽了,意識到自己做得有些過分了,忙羞愧地問優(you) 孟該怎麽(me) 辦?優(you) 孟說:“還是請大王按照埋葬畜牲的辦法來埋葬它吧。用大銅鍋當作棺材,用火當作衣服,把它安葬在人的肚腸中。”於(yu) 是楚莊王派人把馬交給了主管宮中膳食的太官。

  (作者路鵑為(wei) 北京體(ti) 育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博士生導師;李浩為(wei) 北京工商大學教師)

  來源:北京日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