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我們的大家庭何以曆經千年家史不斷、家人不散?《何以中華》為您解答

發布時間:2024-01-24 14:35:00來源: 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由中國民族博物館編纂的《何以中華——一百件文物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曆史記憶》(以下簡稱《何以中華》),目前已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以中文、英文、中英雙語、漢藏雙語、漢彝雙語等各版本出版。該書(shu) 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事實、考古實物、文化遺存等曆史文化資源,遴選出100件承載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曆史記憶的代表性文物,呈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從(cong) 自在走向自覺的曆程,詮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曆史內(nei) 涵,是一部“物”“史”互證、用文物講述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史的精品力作。會(hui) 後,中國民族報記者文靜對該書(shu) 主編、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鄭茜進行了專(zhuan) 訪。

  記者:《何以中華》的“厚重”是有目共睹的,書(shu) 的實體(ti) 厚重,主題和內(nei) 涵更是厚重。關(guan) 於(yu) 這一點,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學者都給予了較高的評價(jia) 。用文物展示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史,為(wei) 何選擇了如此恢弘的主題?

  鄭茜:回頭看,我們(men) 做這本書(shu) 的初衷來源於(yu) 兩(liang) 種感受,一是神聖感,一是使命感。

  先說神聖感。我們(men) 現在說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如果用更通俗的話來解釋,那就是,中國曆史上有很多古代族群,曾經來來去去、相互碰撞,大規模交匯、你來我往,最後呢?在東(dong) 亞(ya) 大陸上,呈現給今天這個(ge) 世界的,是一個(ge) 沒有離散的民族,是一個(ge) 緊密依存、利益攸關(guan) 、內(nei) 部高度協同、相互體(ti) 認的共同體(ti) 。這樣的一部曆史,在世界上的確是獨一無二的。一個(ge) 沒有中斷的中華文明,一個(ge) 沒有走向離散的中華民族。如果把中華民族比作一個(ge) 大家庭,這個(ge) 家庭的基本情況就是:家史,沒有斷過;家人,沒有散過。一旦深刻地體(ti) 悟到這一部曆史的特性,我們(men) 就不能不對其心生敬意、心生熱愛。因此,我們(men) 在編寫(xie) 這本書(shu) 時,心中懷有一種很深的神聖感。

  另外一點就是使命感。中華民族作為(wei) 一個(ge) 自覺的民族實體(ti) ,是在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wei) 一個(ge) 自在的民族實體(ti) ,則是在幾千年的曆史過程所形成的。那麽(me) ,這個(ge) 實體(ti) 在曆史上怎樣起源?怎樣發展?整個(ge) 20世紀,曆史學、民族學等各個(ge) 學科領域對中華民族的研究形成了可觀的理論成果。但是,對於(yu) 中華民族的認知,除了理論闡釋和文本表述,還需要一個(ge) 必要的步驟,那就是“物”的實證。

  這是新疆民豐(feng) 縣尼雅墓地出土的“五星出東(dong) 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錦護臂以紅、黃、藍、白、綠五色絲(si) 線織成,上方和下方分別用漢隸織著“五星出東(dong) 方利中國”字樣。這件出現在昆侖(lun) 山下絲(si) 路綠洲城邦的文物珍寶,是漢朝中央政府管轄和治理邊疆民族地區的實證。

  在西方考古學發展起來後,整個(ge) 人類的曆史都麵臨(lin) 著重新書(shu) 寫(xie) 的任務——從(cong) 傳(chuan) 統的文本敘述轉變為(wei) 以物質文化為(wei) 核心的實證性敘事。中國現代考古學用100多年的努力,基本上還原了中華文明的演進曆程,用“物”的形式把中華文明的形象構築了出來,這是中華文明的考古學實證。對於(yu) 中華民族,我們(men) 也需要這樣一個(ge) 係統性的“物”的還原和描畫。

  作為(wei) 中國民族博物館,我們(men) 認識到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感到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我們(men) 應當來完成這樣一個(ge) 任務。

  記者:這部書(shu) 大概籌備了多久?前期經曆了哪些醞釀和構思?

  鄭茜:《何以中華》的基礎是中國民族博物館長期開展的重要學術工程“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史實物表征體(ti) 係研究”。2015年,我們(men) 以此申報了國家民委的科研課題,在認真研究的基礎上,分階段、分步驟完成這樣一個(ge) 嚴(yan) 肅的文化使命:用文物作為(wei) 主要載體(ti) ,以“物”“史”互證為(wei) 核心,著力構建一個(ge) 能夠承載中華民族形成發展曆史過程的文物譜係,完成基於(yu) “物”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曆史敘事,解碼共同體(ti) 的曆史基因,深化對中華民族曆史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這是出土於(yu) 雲(yun) 南省晉寧石寨山的西漢時期的鎏金雙人盤舞扣飾,兩(liang) 位男子著左衽緊身長袖衣,腰間配長劍,跣足,手中各持一盤,踏於(yu) 一蜿蜒長蛇身上,邊歌邊舞。扣飾造型生動有趣,動感極強,從(cong) 舞蹈者的形象特征與(yu) 裝束來看,可能是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

  8年多以來,我們(men) 取得了一係列成果,其中一項成果就是用一百件文物來表述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曆史記憶。《何以中華》一開始是一個(ge) 展覽,現在它衍生為(wei) 一部書(shu) ,並且出版了不同語言版本。我們(men) 的這個(ge) 嚐試,不論在國內(nei) 博物館界,還是在民族學界,都是第一次,帶有探索的意義(yi) 。

  記者:《何以中華》是以考古發掘成果為(wei) 基礎,同時又超出了考古學研究的範疇,涉及多領域、多學科。作為(wei) 一項選題重大、內(nei) 容豐(feng) 富的工程,實施過程中遇到了什麽(me) 困難和挑戰?

  鄭茜:這的確是一項非常艱苦、充滿挑戰的工作。艱苦在於(yu) 與(yu) 之相關(guan) 的文物數量極多,如何在科學構建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史闡釋文本的前提條件下,尋找那些對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具有高度表征力的曆史物證,遴選那些對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ti) 的中華民族具有準確敘事力的物化見證。

  挑戰在於(yu) 需要在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的多重視野下,構建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史的實物表征體(ti) 係。我們(men) 要探尋、梳理、分析那些對理解我國古代民族起源、遷徙、分化、融匯、共生曆史進程具有潛在實證價(jia) 值的考古文物,憑借其蘊涵的集體(ti) 記憶和象征意義(yi) ,來係統還原和深刻再現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形成發展的曆史軌跡和演進場景。

  同時,我們(men) 還需要借鑒民族學、人類學關(guan) 於(yu) 夷、蠻、狄、戎等古代族群融入中華民族曆史過程的研究成果,係統梳理出承載中央與(yu) 邊疆、華夏與(yu) 四夷、農(nong) 耕與(yu) 遊牧互動融合史實的器物見證,揭示並闡釋背後的商貿互市、婚姻盟誓、戰爭(zheng) 遷徙、文化傳(chuan) 播等交往交流交融史,最後完成關(guan) 於(yu) “中華民族”曆史敘事的物性話語鏈條。隻有這樣,基於(yu) “物”的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史才具有科學的內(nei) 在邏輯。

  記者:為(wei) 什麽(me) 是“一百件文物”?這一百件文物又是如何遴選出來的呢?

  鄭茜:一百件文物,既可以理解為(wei) 一部微縮版的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史,也可以理解為(wei) 一個(ge) 具有高度象征意義(yi) 的敘事框架。我們(men) 試圖用“100”這樣一個(ge) 有象征意義(yi) 的數字,來完成一次關(guan) 於(yu)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物的表征。

  “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史實物表征體(ti) 係研究”課題組成員主要由中國民族博物館研究部工作人員組成。同時,我們(men) 還邀請曆史學、民族學、人類學等學科的專(zhuan) 家加入課題組。其中,長期在文博機構工作、對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史作過深入研究的首都博物館原副館長高凱軍(jun) ,全麵梳理了涉及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史的數千件代表性文物,為(wei) 我們(men) 推進課題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礎。

  後來,我又帶領課題組成員花了近兩(liang) 年時間,圍繞更加準確的“物”“史”互證目標,構建出“何以中華——一百件文物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曆史記憶”文物譜係。為(wei) 檢驗這一成果的科學性,我們(men) 特別邀請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學家王巍,中央民族大學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學邊疆考古研究院院長魏堅,中國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總工程師曹兵武,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人類學會(hui) 會(hui) 長郝時遠,北京大學教授、人類學家王銘銘,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民族學與(yu) 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易華,對已形成的文本進行評審。在及時采納各位專(zhuan) 家意見的基礎上,我們(men) 進一步完善對文物的遴選與(yu) 闡釋。

  最終遴選的一百件文物涉及全國各地近60家博物館的珍貴藏品,我們(men) 得到了各家博物館的大力支持,取得了相關(guan) 文物圖像信息的使用權。

  這件精美絕倫(lun) 的獸(shou) 首金步搖出土於(yu) 內(nei) 蒙古包頭市達茂旗,它讓我們(men) 重溫那個(ge) 有趣的曆史傳(chuan) 聞:遊牧部族慕容鮮卑因喜愛和崇尚中原的步搖,而將佩戴步搖變為(wei) 自身的重要文化特征,進而由“步搖”諧音得名為(wei) “慕容”。

  記者:與(yu) 傳(chuan) 統通史的敘事相比,這本書(shu) 的編纂和敘事框架也很有特色。在闡釋和講述文物的方法上,做了怎樣的考慮?

  鄭茜:如何闡釋和講述這一百件文物,的確讓我們(men) 探索良久。文物是點狀的,而曆史敘事需要綿密與(yu) 連貫的形式。我們(men) 遴選一百件文物的真正目的不是孤立地呈現這些文物,而是要通過這些文物爬梳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史的宏大敘事。

  事實上,要通過一百件文物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曆史記憶的敘事功能,每件文物需要“扮演”三個(ge) 角色,或者說,我們(men) 要發掘出每件文物的三層意義(yi) :第一層,著眼於(yu) 文物本體(ti) ,揭示這件文物的來龍去脈及其獨特魅力;第二層,揭示這件文物所牽涉的曆史背景、人物事件及其所代表的時代性文化意義(yi) ;第三層,揭示這件文物輻照和映射的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宏大曆史脈絡,顯示其在話語鏈條上的象征性意義(yi) 。

  比如,河姆渡骨耜。骨耜具有上古時代用於(yu) 翻土的農(nong) 耕器具的本體(ti) 功能,這是第一層意義(yi) ;骨耜作為(wei) 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的代表性文物,關(guan) 聯河姆渡文化的重要特征——發達的耜耕稻作農(nong) 業(ye) ,這是第二層意義(yi) ;骨耜作為(wei) 世界上早期稻作農(nong) 業(ye) 的見證物,輻照了中華先民是世界稻作文化先驅的史實,這是第三層意義(yi) 。隻有抵達第三層意義(yi) ,河姆渡骨耜才最終完成它在中華民族形成發展曆史脈絡中的意義(yi) 表征,才成為(wei) “何以中華”宏大敘事的語匯。

  又比如,趙武靈王發起“胡服騎射”改革,在我看來應當是“何以中華”的一個(ge) 必要敘事環節,因為(wei) 這個(ge) 著名的曆史事件蘊含著華夷互鑒的文化理念,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演進曆程的重要史實,所以我們(men) 必須為(wei) “胡服騎射”找到一件相關(guan) 的曆史見證。我們(men) 最後找到的是一件出土於(yu) 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貓兒(er) 嶺的戰國時期鎏金鴨形銅帶鉤。

  這件出土於(yu) 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的戰國時期的鎏金鴨形銅帶鉤,蘊含著華夏與(yu) 北狄之間的文化互鑒關(guan) 係,隱現著“胡服騎射”及其背後波瀾壯闊的曆史故事。

  在書(shu) 中,對於(yu) 這件銅帶鉤的闡釋,有三個(ge) 遞進的層次:其一,對文物本體(ti) 的描述——這件銅帶鉤造型如鴨鳧水狀,曲頸回首,頸彎如鉤,通體(ti) 鎏金,造型生動,工藝精湛,體(ti) 現出北方遊牧民族崇尚動物的文化特征。學界普遍認為(wei) ,這樣一件銅帶鉤與(yu) 遊牧民族的服飾有關(guan) ,是北方遊牧者為(wei) 方便騎射而發明的用於(yu) 係掛革帶的衣物部件。

  其二,對文物隱含的時代背景和內(nei) 涵的揭示——在推行“胡服騎射”之前,趙國作為(wei) 中原主要諸侯國,崇尚具有禮法規範的服飾製度,其服飾為(wei) 上衣下裳、寬袍大袖的“深衣”,雍容典雅。而胡服則為(wei) 窄袖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身緊窄;腰束郭洛帶,使用帶鉤,便於(yu) 騎射。現代考古工作者在趙國故地發現了多件銅帶鉤遺物。這件鎏金鴨型銅帶鉤讓考古工作者相信,它是趙武靈王大力推行“胡服騎射”的曆史見證。

  其三,對文物背後映照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曆史進程的意義(yi) 闡釋——“胡服騎射”蘊含著華夏與(yu) 北狄之間的多重文化互鑒關(guan) 係:從(cong) 中國古代軍(jun) 事史來說,它標誌著華夏曆史上第一支獨立騎兵部隊在中原的誕生;從(cong) 中國古代服飾史來說,它促成了華夏衣飾從(cong) “上衣下裳”逐漸向“上衣下褲”的演變;從(cong)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的曆史進程來說,它顯示出“華貴夷賤”觀念的動搖,是曆史上“華化”與(yu) “夷化”雙重變奏的體(ti) 現,為(wei) 後世奠定了一個(ge) 悠久的文化傳(chuan) 統,那就是華夷之間的互參互化、兼容並蓄、互鑒融通。

  記者:“物”“史”互證,呈現中華民族從(cong) 自在走向自覺的曆史進程,這是您反複強調出版這部書(shu) 的目的和意義(yi) 。您認為(wei) 《何以中華》將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起到什麽(me) 作用?

  鄭茜: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2021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hui) 議上指出:必須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曆史觀,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我們(men) 深刻認識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樹立和傳(chuan) 播正確的中華民族曆史觀是一個(ge) 居於(yu) 核心地位的重要任務,因為(wei) 隻有真正完成“我們(men) 是誰”“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的曆史追溯,關(guan) 於(yu)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價(jia) 值信念才能牢固地生成,也才能深層次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這件出土於(yu) 內(nei) 蒙古地區的龍首青銅灶具有典型的中原風格,是秦漢時期農(nong) 耕定居生活場景出現在長城之外的見證。它反映了當時遊牧民族與(yu) 農(nong) 耕民族不斷交融互動的曆史事實。

  所以,我們(men) 致力於(yu) 基於(yu) 考古學、博物館學完成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史的物證敘事,就是要實證中華民族並非一個(ge) “想象的共同體(ti) ”,而是一個(ge) 經曆了漫長曆史,由各民族通過交往交流交融、聚合而成的命運共同體(ti) 。我們(men) 相信,對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史的實物實證和實物表征,是中國民族博物館樹立和傳(chuan) 播正確的中華民族曆史觀的重大文化使命,是我們(men) 實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必要工作職責。今後,我們(men) 還將進一步持續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博物館表征體(ti) 係建設,用文物史料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故事。

  (圖片及文物介紹均由中國民族博物館提供)

  監製 | 王翔宇

  審核 | 藍希峰

  製作 | 胡曉蝶

  (道中華微信公眾(zhong) 號)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