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不止,“傳梭”不息,鄭芬蘭和她的兩萬三千把梭
中國人常說“歲月如梭”,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見過梭。
在浙江杭州餘(yu) 杭區百丈鎮的全國首個(ge) 紡梭主題博物館——傳(chuan) 梭博物館,23000多把梭陳列其中,蔚為(wei) 壯觀。從(cong) 織布機上的輔助工具,到印刻鄉(xiang) 愁的文化遺存,這些梭編織出千年紡織技藝的文化經緯。它們(men) 有著不同的材質,來自不同的地方,甚至有不同的名字,“初心之梭”“傳(chuan) 承之梭”“生命之梭”……每一個(ge) 名字背後都有一段故事,這些故事串聯在一起,便是館長、浙江省土布紡織技藝非遺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鄭芬蘭(lan) 20餘(yu) 年的“尋梭之旅”。
從(cong) 尋梭到“不止尋梭”
在傳(chuan) 梭博物館,鄭芬蘭(lan) 的講解通常由一把梭起頭——“初心之梭”,她又稱之為(wei) “母梭”。“母梭”的由來正是鄭芬蘭(lan) “尋梭之旅”的起點。
2002年,鄭芬蘭(lan) 還是一名背包客。一次,她徒步到貴州馬嶺河峽穀,借住在一位布依族阿婆家。夜幕降臨(lin) ,鄭芬蘭(lan) 正準備上閣樓睡覺,一轉身看到阿婆在織布,瞬間勾起她的童年回憶。
“我從(cong) 小就是每天在媽媽的織布聲中睡去,在織布聲中醒來。”鄭芬蘭(lan) 出生在浙江金華市磐安縣的一個(ge) 小山村,8歲起和媽媽、奶奶一起紡織土布,織布機的吱呀聲是她記憶裏的童謠。
鄭芬蘭(lan) 在交談中得知,阿婆手裏的梭是結婚時的嫁妝,已經陪伴她60多年。為(wei) 了向阿婆求梭,鄭芬蘭(lan) 在阿婆家一住就是4天。“離開那天,阿婆追到村頭,從(cong) 圍裙的口袋裏掏出梭送給我,她說現在年輕人很少會(hui) 紡織,要我好好守護它。”這個(ge) 場景鄭芬蘭(lan) 至今難忘。
“梭凝聚了傳(chuan) 統織布工藝的智慧,尋訪梭的同時也是在記錄那些鄉(xiang) 村文化。”於(yu) 是,愛上梭的鄭芬蘭(lan) 背上行囊,開始長達20多年的尋梭之旅,足跡遍布全國各地。2006年,鄭芬蘭(lan) 曾帶著自己的尋梭故事回到貴州馬嶺河峽穀,卻得知阿婆已經去世,這也成為(wei) 她至今難以釋懷的遺憾。
“無聲之梭”的故事,鄭芬蘭(lan) 鮮少向人完整地講起。這把梭來自浙江景寧佘族自治縣的東(dong) 南部、一個(ge) 不足十戶人家的佘寨——犁壁漈。2014年7月25日,鄭芬蘭(lan) 駕駛越野車來到這裏尋梭。在佘寨,雙耳失聰卻喜愛畫畫的男孩鍾振華遞給她一把梭,她將其命名為(wei) “無聲之梭”。3天之後,鄭芬蘭(lan) 再次來到犁壁漈,專(zhuan) 程接鍾振華到自己家,照顧、資助他的生活和學習(xi) 。後來,鍾振華拜師學習(xi) 木雕技藝,大學畢業(ye) 後成為(wei) 了一名手工藝人。
一路走來,鄭芬蘭(lan) 創建梭主題博物館的想法也越來越篤定。2018年,鄭芬蘭(lan) 來到西藏山南市瓊結縣加麻鄉(xiang) ,遇到了當地紡織藝人索朗。老人將一把用了40多年的梭送給鄭芬蘭(lan) ,她與(yu) 老人也有了一個(ge) 約定:“我要建一個(ge) 梭子博物館,把您的梭和故事留在博物館裏。”
2022年5月,傳(chuan) 梭博物館落成開館,鄭芬蘭(lan) 給收集和捐贈的23000多把梭安了一個(ge) “家”。博物館由老廠房改造而成,展覽麵積約1500平方米,共設4個(ge) 常設展廳和1個(ge) 開放展廳。
“尋梭之旅”仍在繼續。2023年夏天,鄭芬蘭(lan) 帶領13位誌願者,從(cong) 全國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杭州拱墅站出發,沿著京杭大運河北上至北京通州,開啟“2023京杭大運河尋梭之旅”。行程跨越2000多公裏,途徑10座城市,采訪71位手藝人,觀摩近100種傳(chuan) 統手工藝……
“尋梭之旅不止尋梭”,鄭芬蘭(lan) 告訴記者,“看見各民族的手工藝之美,看見那些秉持匠心的手工藝人,看見鄉(xiang) 村傳(chuan) 統手工藝的發展現狀,我們(men) 更加堅定,聚合更多社會(hui) 力量,推動中國鄉(xiang) 村手工產(chan) 業(ye) 發展,這是傳(chuan) 梭博物館要做的事”。
以梭之名,活化技藝、振興(xing) 鄉(xiang) 村
尋梭路上,鄭芬蘭(lan) 把飽經滄桑的梭帶回去,也給當地留下嶄新的故事——活化技藝、振興(xing) 鄉(xiang) 村。在傳(chuan) 梭博物館5號展櫃“智慧之梭”前,鄭芬蘭(lan) 生動講述著她和“三百妞”的故事。
2017年,鄭芬蘭(lan) 在換乘飛機、麵包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後,徒步來到水溝頭寨。水溝頭寨是雲(yun) 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上江鎮的一個(ge) 傈僳族聚居村,位於(yu) 高黎貢山間。早些年,這裏幾乎家家戶戶都種麻,種麻、織麻、穿麻是這個(ge) 村寨特有的標誌。
鄭芬蘭(lan) 一行人走進第一戶人家時,女主人三百妞正和婆婆八四妹在院子裏織麻,“兩(liang) 根毛竹棍支起一個(ge) 老底子織布機,她們(men) 用沾著泥巴的腳踩在竹子上,就這樣用簡易的工具製作傳(chuan) 統麻布。”
在體(ti) 驗麻紡織工藝時發生的一件事,讓鄭芬蘭(lan) 深受觸動。傈僳族奶奶和大嫂們(men) 一邊剝麻,一邊唱起當地的紡織民歌,一位大嫂突然流下淚來,原來歌詞說的是老人在臨(lin) 終時會(hui) 將自己織的麻布品放進棺木,叮囑後代子孫要勤勞織布,不要丟(diu) 下這門手藝。提起這個(ge) 細節,鄭芬蘭(lan) 忍不住哽咽。
離別之際,鄭芬蘭(lan) 說:“我們(men) 會(hui) 再回來的。”之後,鄭芬蘭(lan) 帶著團隊13次進入水溝頭寨,最終注冊(ce) “三百妞”品牌,建立非遺產(chan) 品工坊。在工坊指導老師的帶領下,當地村民不僅(jin) 製作傳(chuan) 統傈僳族服飾,還開發了掛件、包袋、瑜伽墊等手工藝品,讓傈僳族傳(chuan) 統火麻紡織技藝實現活化運用,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在與(yu) 水溝頭寨相隔2000多公裏的西藏那曲,很多藏族媽媽也因紡織改變了生活。
鄭芬蘭(lan) 曾17次進藏,從(cong) 西藏背回68把梭。2019年秋天,浙江援藏幹部聽聞她尋梭的故事後找到她,希望借助其團隊力量,讓藏族傳(chuan) 統手工藝品走出大山。鄭芬蘭(lan) 欣然同意。
2020年7月,在浙江省援藏指揮部、浙江省海洋漁業(ye) 船舶交易服務中心等單位的牽頭下,“浙藏非遺紡織扶貧工坊”在西藏那曲設立,啟動“牧女計劃”。“先讓當地手藝人參加統一培訓,隻要大家學好手藝,我們(men) 會(hui) 把訂單帶進來,把產(chan) 品帶出去。”鄭芬蘭(lan) 堅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那曲傳(chuan) 統織布基本靠手工,費時費工,設立工坊需要現代化的機械設備。於(yu) 是,跨越4000多公裏,鄭芬蘭(lan) 帶來50架新式織機。從(cong) 此,絢爛的氆氌走出工坊、走出那曲,也為(wei) 藏族同胞編織出新生活。
“行走,不隻是為(wei) 了體(ti) 驗詩與(yu) 遠方;尋梭,也不隻是為(wei) 了把梭留在博物館。”在鄭芬蘭(lan) 看來,重要的是,留住代代相傳(chuan) 的技藝和手藝人的故事,讓好的手工藝反哺鄉(xiang) 村,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如今,鄭芬蘭(lan) 提出的“手工的村落”理念在雲(yun) 南、貴州、西藏、浙江、河南等地的村莊結出碩果,以手工產(chan) 業(ye) 激活鄉(xiang) 村業(ye) 態,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開辟了新路徑。
生生不息,編織互鑒融通的文化經緯
梭,織布機上牽引經線和緯線交織的工具。早在戰國及漢代之際,中華先民就已使用梭,後世不斷改良並延用至今。隨著現代紡織機械技術的發展,梭慢慢淡出人們(men) 的視線。
在鄭芬蘭(lan) 撰寫(xie) 的展覽序言裏,她將梭比喻成“一條船”“一條線”和“一枚通往故鄉(xiang) 的小小郵票”,但最後她寫(xie) 下一句“手工藝是一門世界語言”,這句話也赫然出現在傳(chuan) 梭博物館的外牆上。
“紡梭在過去普通而常見,從(cong) 農(nong) 耕文明到工業(ye) 文明,隨著歲月洪流進行自我更迭與(yu) 延續。從(cong) 原始腰機到繅車、紡車、織機,梭的演變伴隨著紡梭技術的發展,也見證了各民族、各地區的技藝傳(chuan) 承和文化交融。”鄭芬蘭(lan) 介紹,20多年來,她尋到了許多帶有地域烙印的紡梭:在中原,梭如“餃子”,寬扁渾圓;在西北,取牛骨而製梭,兩(liang) 頭尖翹,工藝精湛;在江南,梭如“行舟”,梭身修長,兩(liang) 頭細尖,婉約靈動。
但更讓鄭芬蘭(lan) 讚歎的是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紡梭:雲(yun) 南苗族的紡梭大而扁長,有些會(hui) 采用銀飾鑲嵌;貴州彝族的紡梭大多細長,精致靈巧,圖案與(yu) 自然息息相關(guan) ;廣西壯族的紡梭大而寬長;西藏藏族的紡梭如牛角般呈現一定的弧度,兩(liang) 頭常常嵌入犛牛角尖,粗獷而不失細膩……56個(ge) 民族的紡梭千姿百態,材質多樣,印證了各民族互動交融、共同發展的曆史。
傳(chuan) 梭博物館的建立,讓中國紡織工藝穿越時空、跨越山海,匯聚到一起。博物館內(nei) 有紡織技藝的12道工序演示,有完整的傳(chuan) 承譜係,還聯動展示木雕、浙江常山木龍榨、雲(yun) 南坡芽歌書(shu) 、百丈竹編等傳(chuan) 統手工技藝。
從(cong) 來源來說,這裏的梭不隻來自中國各地區、各民族,還有近500人捐贈的來自近20個(ge) 國家的梭——留法中國學生在法國裏昂舊貨市場找到的梭,俄羅斯匠人手工打造、晶瑩剔透的琥珀梭……在這裏,梭不隻是紡織機上的工具,更是故事的連接、文化的見證。
2023年4月,傳(chuan) 梭博物館成立“之江同心·石榴紅”宣傳(chuan) 教育體(ti) 驗館,拓展了鄉(xiang) 野廚房、織宿及其他建築形態,總占地麵積達3000餘(yu) 平方米。作為(wei) 民族團結進步宣傳(chuan) 、教育、實踐基地,這裏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以各民族傳(chuan) 統手工藝為(wei) 紐帶,在交流互動中體(ti) 悟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傳(chuan) 梭博物館不僅(jin) 讓觀眾(zhong) 透過展品看到傳(chuan) 統文化,還以數字化的方式講述現代文明,觀眾(zhong) 可以在這裏沉浸式感受與(yu) 理解手工藝。博物館與(yu) 織宿聯動,實現傳(chuan) 統手工藝與(yu) 鄉(xiang) 村民宿跨界融合,帶動當地產(chan) 品銷售和鄉(xiang) 村旅遊。
作為(wei) 一座年輕的鄉(xiang) 村博物館,傳(chuan) 梭博物館還擅長跨界出圈,以“造物者”姿態,聯動新一代手工藝人開展更具創造力的手工藝創作。2023年杭州亞(ya) 運會(hui) 期間,為(wei) 傳(chuan) 遞“無廢亞(ya) 運”理念,鄭芬蘭(lan) 設計創意工藝禮物“加油鴨”。由廢棄的木雕碎料和筍殼廢物製作的“加油鴨”,意趣盎然、小巧精致,不僅(jin) 受到各國運動員的喜愛,還在網絡走紅。
“一梭聲盡重一梭”。小小的紡梭,蘊含樸素的造物理念和工匠精神,彰顯中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肌理。當我們(men) 重新握住這一枚紡梭,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錦繡華章也在織就,曆久彌新……
(本文圖片由鄭芬蘭(lan) 提供)
監製 | 王翔宇
審核 | 藍希峰
製作 | 胡曉蝶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zhong) 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