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學術跨界、聯合出版 專家聚焦中華風物人文引領大眾“品讀中國”

發布時間:2024-01-29 14:1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華民族是在怎樣的自然環境中孕育形成的?長江為(wei) 何成為(wei) 世界稻作文明的發源地?中國南北和東(dong) 西的分界線是如何確定的?中國省製有何來龍去脈?漢語方言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哪些影響?鄭和下西洋和早期全球化有什麽(me) 關(guan) 聯?……這些頗受關(guan) 注的問題,在麵向大眾(zhong) 的學術普及讀物《品讀中國:風物與(yu) 人文》裏都能找到答案。

  《品讀中國:風物與(yu) 人文》由全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辦公室組織編寫(xie) 、中國社會(hui) 科學與(yu) 自然科學領域多位專(zhuan) 家學者跨界攜手、中華書(shu) 局和科學出版社聯合出版。1月28日,科學出版社在北京舉(ju) 辦“從(cong) 地理與(yu) 人文視角看中華文明形成——《品讀中國:風物與(yu) 人文》出版座談會(hui) ”,該書(shu) 作者代表和編寫(xie) 方、出版方相聚一堂,圍繞座談會(hui) 主題研討交流並建言獻策。

  他們(men) 認為(wei) ,圖文並茂的《品讀中國:風物與(yu) 人文》,是一部生動呈現中華民族如何創造輝煌文明的普及性讀物,通過講述廣袤中華大地上的自然風物和人文創造,述說大江大河所孕育的厚重文明,既展示人文遺產(chan) 所承載的民族精神,也揭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世界和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全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徐春生表示,《品讀中國:風物與(yu) 人文》具有三方麵特點值得總結:一是古今貫通,就是把曆史的中國與(yu) 現實的中國貫通起來;二是情理交融,就是把學術的理性嚴(yan) 謹和情感的真摯細膩結合起來;三是內(nei) 外兼美,就是把內(nei) 容的深刻厚重和形式的美觀大方統一起來。“可以說,這是一本可讀、可品、可藏的上乘之作”。

  據了解,《品讀中國:風物與(yu) 人文》全書(shu) 由前言《何以中國》和自然編、人文編、中外編三部分共20篇文章組成。

  自然編6篇文章包括《孕育中華民族的自然環境》《黃河與(yu) 中華文明》《長江:稻作文明與(yu) 魚米之鄉(xiang) 》《華夏文明中的山脈》《秦嶺—淮河線:中國的“南與(yu) 北”》《“胡煥庸線”:中國的“東(dong) 與(yu) 西”》。

  人文編10篇文章包括《天地之中:中國古代都城的選址與(yu) 布局》《長安敘事:大一統王朝都城的經典與(yu) 榮光》《體(ti) 國經野:中國省製的由來》《長城: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大運河:縱貫南北的大動脈》《都江堰:人類生態文明的傑出典範》《萬(wan) 裏通途:中國曆史上的陸路交通》《方言:多元一體(ti) 中華文化的有聲印證》《農(nong) 耕文化:鄉(xiang) 土中國的文化本根》《天人合一:人與(yu) 環境和諧共處的理念》。

  中外編3篇文章分別是《陸上絲(si) 綢之路與(yu) 中外交流》《鄭和下西洋與(yu) 海上絲(si) 綢之路的開拓》《全球化與(yu) 明清以來中國經濟重心的東(dong) 移》。(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