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帝王廟尋“龍”:來這裏讀懂中華民族“大一統”
中新網北京2月7日電 題:走進帝王廟尋“龍” :來這裏讀懂中華民族“大一統”
中新網記者 劉文曦
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nei) 大街上,有一座紅牆黃瓦、氣勢恢宏的古代廟宇。走進這座古廟,不僅(jin) 能尋覓到許多“龍”,更能在漫步中讀懂中華文明5000多年從(cong) 未中斷的曆史和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大一統”理念。
這座古廟就是被稱為(wei) “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廟宇”之一的曆代帝王廟,其地位與(yu) 太廟、孔廟相齊。
北京曆代帝王廟博物館副館長於(yu) 淼介紹,北京曆代帝王廟始建於(yu) 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兩(liang) 朝祭祀三皇五帝、曆代帝王和功臣名將的皇家廟宇。無論是祭祀的人還是被祭祀的人,都是古代社會(hui) 最高的統治者。
記者了解到,曆代帝王廟占地20000餘(yu) 平方米,建築麵積達6000平方米,基本保留了明朝時期的主體(ti) 建築和基本格局,清朝時期對曆代帝王廟進行修繕,增建禦碑。建築群坐北朝南,以中軸線形成縱深排列,共有各形製文物建築26處。廟宇建築形式多樣,體(ti) 量大小有別,屋頂高低錯落,地位主次分明,彰顯出皇家廟宇的尊貴和氣派,承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nei) 涵。
從(cong) 南門進入曆代帝王廟,向北可直達景德崇聖殿,與(yu) 故宮乾清宮規格相仿。大殿高21米,麵闊九間,進深五間,標誌著“九五之尊”的帝王禮製。記者看到,大殿外簷是金龍和璽彩繪,大殿上懸掛浮雕九龍鬥匾,建築脊獸(shou) 當中排名第一的是龍,瓦當上的圖案以龍紋造型呈現。而今,大殿內(nei) 有60根等高的楠木柱,都是明朝嘉靖年間始建時的舊構。殿內(nei) 目前仍保留著雍正時期修繕的金坐龍天花彩畫。
“在曆代帝王廟中,最值得一看的‘龍’元素,當屬景德崇聖殿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碑亭中的龍趺碑。”於(yu) 淼表示。
站在正東(dong) 碑亭前,映入眼簾的就是碑額上浮雕的巨龍。龍頭前探,威武異常。碑身與(yu) 碑額為(wei) 一整體(ti) ,通高7米多。碑趺造型並非常見的贔屭,更接近於(yu) “龍”的造型,因此稱為(wei) “龍趺碑”。
走近細看,碑趺體(ti) 量碩大,雕工細膩,造型生動。龍身滿覆鱗甲,腮邊鬣毛飄逸,兩(liang) 眼怒目圓睜,四肢剛勁有力。龍身周圍還用浮雕手法雕刻山石,與(yu) 地麵海水紋飾相呼應,取江山社稷之意。碑趺下有青白石水盤,雕有海水江崖圖案。水盤四角漩渦內(nei) 分布魚、鱉、蝦、蟹,四周水浪中還雕有數隻瑞獸(shou) ,在浪花中若隱若現。
“曆代帝王廟是中國現存唯一一座專(zhuan) 門祭祀曆代帝王的廟宇。”於(yu) 淼稱,在中國5000多年文明史中,曾經有許多民族登上過曆史舞台,共產(chan) 生過460多位帝王。廟中入祀中國曆史上的有德之君188位。曆代帝王廟東(dong) 西配殿中,祭祀著伯夷、薑尚、蕭何、諸葛亮、房玄齡、範仲淹、嶽飛、文天祥等79位曆代賢相名將。
在景德崇聖殿內(nei) ,中華曆代帝王齊聚一堂,同享崇祀,肅穆莊嚴(yan) 。“曆代帝王廟曆代帝王祭祀體(ti) 係不僅(jin) 呈現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更體(ti) 現了中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延綿不斷的曆史特點。”在他看來,明清兩(liang) 朝的皇帝既是中華統緒之中的一環,也是曆史的繼承者與(yu) 回望者。
“中華統緒不絕如線”是清乾隆帝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所發布的“命廷臣更議曆代帝王廟祀典諭”中提出的。於(yu) 淼稱,這道出了曆代帝王一脈相承的整體(ti) 特點,體(ti) 現了中華統緒一脈相傳(chuan) 的完整性。
千古帝王廟,悠遠中華史。為(wei) 了讓前來參觀的遊客更好地了解曆代帝王廟的曆史沿革及文物背後的故事,北京曆代帝王廟博物館逐步完善展覽陳列體(ti) 係,先後推出景德崇聖殿原狀陳列展覽、“回望·選擇——明清皇帝與(yu) 曆代帝王廟”專(zhuan) 題展覽、“功在社稷,德協股肱——曆代帝王廟從(cong) 祀名臣”專(zhuan) 題展覽、“三皇五帝與(yu) 百家姓”專(zhuan) 題展覽等。還先後出版了《曆代帝王廟史脈》《曆代帝王廟從(cong) 祀名臣》《曆代帝王廟100問》等圖書(shu) 。
“大家請看,以外觀而言,四座碑亭外形相仿,皆為(wei) 重簷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外簷金龍和璽彩繪。亭內(nei) 的巨碑、碑趺加之海水江崖石雕地麵,均體(ti) 現了皇家的最高等級……”在景德崇聖殿外,一群遊客正聽誌願者講述碑亭的曆史。
甲辰龍年即將到來,曆代帝王廟已做好準備迎接各方觀眾(zhong) 。於(yu) 淼表示,希望通過主題鮮明、內(nei) 容豐(feng) 富的展覽,以及生動有趣的互動項目和多媒體(ti) 展示,讓觀眾(zhong) 了解中華民族政權更迭、主權延續的曆史特點,熟悉中華統緒一脈相承、源遠流長的曆史進程,感知中華各民族兼容並蓄、守望互助的曆史淵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