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行龘龘、前程朤朤,為何生僻字熱起來了?
中新社北京2月6日電(記者 應妮)中國農(nong) 曆龍年將至,“龘”字一躍火出了圈,成為(wei) 生僻字界的“扛把子”。
從(cong)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4年春節聯歡晚會(hui) 主題“龍行龘龘,欣欣家國”,到中國國家博物館甲辰龍年新春文化展序廳中出現的“龍行龘龘”,再到時下應景的祝福語“龍行龘龘、前程朤朤”,都引起民眾(zhong) 對生僻字的關(guan) 注和好奇。
據《康熙字典》記載,“龘”出自第一部楷書(shu) 字典《玉篇》,音同“遝(dá)”。“龍行龘龘”形容龍騰飛的樣子,昂揚而熱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yu) 保護中心主任、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黃德寬介紹,三個(ge) 龍的“龘”是從(cong) 兩(liang) 個(ge) 龍的“龖”發展而來。在《說文解字》中,許慎將“龖”解為(wei) “飛龍之狀”,也讀作“遝(dá)”。“龘”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音義(yi) 皆同。“在龍年到來之際,用古字‘龘’來體(ti) 現我們(men) 對未來的美好期待,希望新的一年發展得更好、更快,龍騰虎躍、龍馬精神,這是可以理解的心情。”
他指出,事實上,作為(wei) 一個(ge) 生僻字,“龘”在文字史上幾乎沒有實際使用過,但是中國語言文字的文化積澱比較深厚,這些生僻字都在典籍中留了下來。今人從(cong) 浩如煙海的字典中把它們(men) 打撈出來,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yi) ,特別是近年來漢字文化熱度高,與(yu) 此相關(guan) 的文創開發等是有積極意義(yi) 的。“但如果說這些生僻字就此進入漢字的使用流通領域,這卻是不大可能的。應該說,生僻字熱也是一種文化現象,雖然有一定的積極意義(yi) ,但應適可而止。”
作為(wei) 《通用規範漢字表》專(zhuan) 家工作組主要成員之一,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軍(jun) 坦言不太讚成過度炒作生僻字,“常用字的學習(xi) 和使用更為(wei) 重要”。
在他看來,漢字與(yu) 中國文化的關(guan) 係非常密切,即使是現在不再使用的生僻字,往往也反映了造字時代的文化信息,就像“龘”字一樣,是中國古代龍文化的象征,也體(ti) 現了中華民族對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願望。但它畢竟是一個(ge) 時代痕跡很強的字,現在把它挖掘出來,隻能作為(wei) 一種文化象征的符號,而無法進入通用字的層麵,不符合進入《通用規範漢字表》的條件。
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觀眾(zhong) 步入甲辰龍年新春文化展時,會(hui) 在序廳看到從(cong) 1916年到2024年一共十個(ge) 龍年的相關(guan) 四字詞語,如1916年的“龍德正中”、1952年的“龍行四海”、2000年的“鳳翥龍翔”、2012年的“雲(yun) 起龍驤”,2024年則是“龍行龘龘”。
該展策展人、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諸葛英良表示,“龍行龘龘”確實是今年熱度比較高的一個(ge) 詞,從(cong) 策展角度選用這個(ge) 詞來祝福2024年,希望國家發展更加昌盛,民眾(zhong) 生活更加發達。
“從(cong) 展覽來說,為(wei) 什麽(me) 以‘中華第一龍’紅山玉龍起頭之後,緊跟著就是甲骨文的‘龍’字,還把館藏的《龍藏寺碑》拓片拿出來?其實也是從(cong) 漢字這一角度來講述龍文化。都說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在我看來,漢字其實也是某種形式的圖騰,有著強大的力量。我們(men) 在序廳牆上掛這些詞語來表達祝福,希望觀眾(zhong) 看到它的形,念出它的音,除了多認識一兩(liang) 個(ge) 字之外,也能感受到漢字的文化力量。”諸葛英良說。
這一力量也在四個(ge) “月”組成的“朤”中傳(chuan) 遞。“朤”音同“朗”(lǎng),有明亮、光明之義(yi) 。前程朤朤,即前途光明。(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