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跑起來”!穩定因素累積 貨暢其流凸顯中國經濟蓬勃活力
央視網消息:中國物流與(yu) 采購聯合會(hui) 2月7日公布2023年物流運行數據。2023年,我國經濟在波動中恢複,穩定因素不斷累積,物流運行環境持續改善,行業(ye) 恢複整體(ti) 向好,市場需求規模恢複加快,全年社會(hui) 物流總額超過352萬(wan) 億(yi) 元。
2023年,全國社會(hui) 物流總額為(wei) 352.4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5.2%,增速比2022年提高1.8個(ge) 百分點。分季度看,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分別增長3.9%、5.4%、4.7%、5.4%,呈現前低、中高、後穩的恢複態勢,全年回升態勢總體(ti) 向好。
從(cong) 需求結構看,2023年,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總額為(wei) 5.3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4.1%,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工業(ye) 品物流需求穩步回升,2023年,工業(ye) 品物流總額312.6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4.6%,增速比上年提高1個(ge) 百分點。
民生消費物流需求穩中向好。2023年,單位與(yu) 居民物品物流總額13.0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8.2%,增速比上年提高4.8個(ge) 百分點。餐飲、零售等領域回升力度明顯提升,餐飲物流總額、百貨店零售物流總額均實現由降轉升,同比分別增長20%、8.8%。便利店零售物流總額增長7.5%,增速比上年提高3.8個(ge) 百分點。
2023年,進口物流總額18.0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3.0%,進口物流量保持快速恢複態勢。原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產(chan) 品進口物流量11.6億(yi) 噸,同比增長27.2%,鐵、鋁等金屬礦砂進口物流量14.6億(yi) 噸,同比增長7.6%。
物流基礎設施網絡日趨完備 短板不斷補強
2023年,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全年物流相關(guan) 固定資產(chan) 投資額同比增長超過10%,冷鏈物流等專(zhuan) 業(ye) 領域物流基礎設施保持穩定增長。
2023年,全年交通運輸、倉(cang) 儲(chu) 和郵政業(ye) 等物流相關(guan) 固定資產(chan) 投資額,同比增長超過10%,物流基礎設施保障體(ti) 係進一步完善。2023年,新增建設國家物流樞紐30個(ge) ,累積形成125個(ge) 覆蓋全國、類型豐(feng) 富的物流樞紐體(ti) 係,為(wei) 產(chan) 業(ye) 物流聚集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建成1000多個(ge) 縣級寄遞配送中心和30.3萬(wan) 個(ge) 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農(nong) 村物流網絡日益健全,短板領域逐步加強。
世界銀行發布的《2023年全球物流績效指數報告》中,我國物流績效綜合排名由2018年的26位升至20位,保持了穩步上升的趨勢,其中,物流基礎設施、國際貨運時效兩(liang) 方麵評分相對較高,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基礎設施評分排名超過美國、法國等發達經濟體(ti) ,硬件環境建設取得良好成效。
專(zhuan) 家表示,也要看到,在國際物流通關(guan) 管理、貨運追蹤能力等方麵,與(yu) 世界物流先進國家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是未來提升我國國際物流績效的著力方向。
單位物流成本穩中有降 運行效率提高
從(cong) 物流成本來看,在多項降成本舉(ju) 措出台等因素的助力下,2023年單位物流成本穩中有降,物流運行效率持續改善。
2023年,社會(hui) 物流總費用18.2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2.3%。社會(hui) 物流總費用與(yu) 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的比率為(wei) 14.4%,比上年下降0.3個(ge) 百分點,也就是說,單位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所需耗費的物流成本在下降。
2023年,平均運距總體(ti) 有所下降,長距離運輸逐步向鐵路、水上運輸轉移。公路運輸平均運距183千米,同比下降1.7%。
物流企業(ye) 積極推進建立協同共生的產(chan) 業(ye) 生態,助力信息共享、優(you) 化資源配置,實現企業(ye) 降本提效。
2023年,圍繞物流提質增效降本國家出台了多項具體(ti) 舉(ju) 措。高速公路差異化收費長效機製不斷優(you) 化完善,大宗商品倉(cang) 儲(chu) 設施用地城鎮土地使用稅優(you) 惠政策繼續實施,原材料和初級產(chan) 品倉(cang) 儲(chu) 物流用地成本穩中有降,物流降本增效製度保障更加完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