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新華視點丨春運十變

發布時間:2024-02-08 16:35: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2月7日電 題:春運十變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何磊靜、丁非白、李傑

  今年為(wei) 期40天的春運中,預計有90億(yi) 人次出行。

  熙來攘往間,春運的點滴故事、趕路人的記憶碎片,都折射出時代巨變。對流動中國的“節奏”變化,不少人深有感觸。

  從(cong) 綠皮車到動車“陸地艦隊”,從(cong) 泡麵、饅頭到“舌尖上的中國”,從(cong) “摩托大軍(jun) ”到自駕新能源汽車……變化的春運,印證著時代的步伐,映照著人們(men) 不變的團圓情愫。

  【一變】出行:從(cong) 一天一夜坐綠皮車到“打個(ge) 高鐵”回家

  年近五旬的夏軍(jun) 在北京工作,每到年底,攜家帶口回上海郊區與(yu) 父母親(qin) 戚團聚,成了他心中一大念想。在他記憶中,從(cong) 北京到上海,曾經要坐22小時的綠皮車。“人擠人,味道熏得頭痛,有個(ge) 地方落腳就很慶幸。”

  2011年6月,京滬高鐵開通運營,京滬時空距離縮短至5小時內(nei) 。

  截至2023年底,鐵路營業(ye) 裏程達15.9萬(wan) 公裏,其中高鐵4.5萬(wan) 公裏。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連接城市與(yu) 鄉(xiang) 村,一次又一次鐵路大提速,讓春運回家路越來越近。

  一大早,夏軍(jun) 和家人從(cong) 地鐵站出來到北京南站,有條不紊通過安檢進站、候車。11點29分,他們(men) 抵達上海站,一家人打上車準備回去吃團圓午飯。

  拚版照片:上圖為(wei) 2000年春運期間,在深圳打工的重慶乘客在廣州火車站乘火車返鄉(xiang) (新華社記者壯錦攝);下圖為(wei) 2024年1月26日,旅客在G10次高鐵車廂內(nei) 舞動龍年裝飾(新華社記者王翔攝)。

  【二變】購票:從(cong) 辛苦“跑斷腿”到手機“點一點”

  “一票難求”,是遊子春運記憶中普遍的苦惱。

  年過六旬的李永輝還記得當年春運搶票的“瘋狂”場景:在火車站、代售點,寒風刺骨中,等待購票的旅客烏(wu) 壓壓一片,從(cong) 半夜一直等到天亮。

  從(cong) 堪稱“爺爺輩兒(er) ”的硬紙板票,到後來計算機打印紅色軟紙票,售票速度從(cong) 幾分鍾壓縮到幾十秒。2012年春運,互聯網售票全麵推行,乘客購票從(cong) 辛苦“跑斷腿”轉變為(wei) 手機“點一點”。

  窗口、網絡、電話等多種渠道的購票矩陣,以及更人性化的購票方式,滿足不同年齡段的訴求,也分散了購票人群。

  為(wei) 了到湖北武漢的女兒(er) 家過年,李永輝嚐試了“候補購票”功能。今年春運,鐵路部門對12306候補購票功能進行了優(you) 化升級,進一步提高候補購票成功率。

  拚版照片:上圖為(wei) 2003年1月20日,旅客們(men) 在位於(yu) 廣州市黃沙大道的一家倉(cang) 庫中的臨(lin) 時售票處購買(mai) 車票(新華社記者周文傑攝);下圖為(wei) 2019年1月22日,在呼和浩特火車東(dong) 站,旅客將車票放在智能機器人麵前掃碼獲取乘車信息(新華社記者彭源攝)。

  【三變】行李:從(cong) “大包小包”到“輕裝上陣”

  甘肅天水是西北地區勞務輸出大市,近年來年均組織勞務輸轉超70萬(wan) 人。每年春運期間,天水站、天水南站就會(hui) 湧入熙熙攘攘的人群。

  天水站負責安檢的鐵路職工陳雄洵記得,剛工作那會(hui) 兒(er) ,務工人員出行主要是“三大件”:背著大包袱、肩扛蛇皮袋、手提塑料桶。

  “那時安檢工作量非常大。”陳雄洵說,旅客行李笨重複雜,鋪蓋卷、鍋碗瓢盆、瓜果熟食,不一而足,需要每件仔細查看,旅客取下背上也不方便,影響安檢進站、上車下車的效率。

  如今,拉個(ge) 皮箱、背個(ge) 書(shu) 包漸漸成為(wei) 常態。從(cong) “大包小包”到“輕裝上陣”,陳雄洵注意到,人均安檢效率至少也提升了2倍。

  拚版照片:上圖為(wei) 2006年1月14日,在廣州火車站廣場,旅客肩扛行李準備進站乘車(新華社記者劉大偉(wei) 攝);下圖為(wei) 2024年1月26日,一名帶著孩子的旅客在深圳北站站台上車(新華社記者梁旭攝)。

  【四變】候車:從(cong) 拖家帶口“打地鋪”到喝著咖啡逛商店

  “慢點慢點,別踩著我!”

  年過五旬的蘇州市民劉根榮回憶早年春運,腦中總蹦出“打地鋪被人踩”的畫麵。

  走進當下的蘇州火車站,幾乎不見旅客席地而坐。有人刷手機和家人視頻聊天,有人在“書(shu) 香驛站”翻閱報刊,有人在特產(chan) 商店左挑右選,有人在領取自助下單的咖啡……

  “現在,候車環境大不一樣了。”長期在蘇州站工作的潘玲說。在多地火車站,不少候車室化身特色“商業(ye) 街”。在北京站,不僅(jin) 有老字號和潮牌,還能買(mai) 到中歐班列運回的跨境商品。

  拚版照片:上圖為(wei) 1993年1月12日,北京火車站開始進入春運高峰,旅客在排隊進站(新華社記者唐召明攝);下圖為(wei) 2020年1月10日,旅客在南京南站內(nei) 布置的“幸福小康照相館”拍照留念(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

  【五變】檢票:從(cong) 人工打孔到“一秒過閘”

  大連站客運車間值班站長劉曉雲(yun) 已在車站工作20餘(yu) 年。

  “剛工作時,每名檢票員都配了把小鉗子,旅客出示車票後,要仔細核對車次、日期等信息,然後在票的一側(ce) 剪一個(ge) 小口。”

  春運客流大,在服務台工作的她常去檢票口幫班。劉曉雲(yun) 說,那時剪一張票要四五秒,至少要提前半小時檢票,旅客早早就得來排長隊。

  2007年4月,動車組全麵上線投入運營,中國開始邁入“高鐵時代”;接著推出磁介質車票,隻需將車票插進自動檢票機,幾秒即可完成驗票。

  2011年6月起,“刷身份證進站”的無票時代來臨(lin) ,帶著身份證就能直接進站。

  去年,大連站、大連北站對檢票閘機進行升級,增加護照、港澳通行證識別功能。旅客通過速度大大提升,實現“一秒過閘”。劉曉雲(yun) 說,現在每個(ge) 檢票口隻需一兩(liang) 人引導,動車檢票時間也縮短到開車前15分鍾。

  拚版照片:上圖為(wei) 2006年1月14日,旅客在北京站通過人工檢票進站(新華社記者李文攝);下圖為(wei) 2017年1月13日,一名旅客在廣州南站體(ti) 驗使用人臉識別係統驗票驗證進站(新華社記者梁旭攝)。

  【六變】餐飲:從(cong) “泡麵饅頭”到品嚐“舌尖上的中國”

  “忍一忍,吃完火車上這頓,就吃團圓飯了。”

  在南京客運段列車長顏晨的春運記憶裏,坐綠皮車返鄉(xiang) 最難熬的,除了沒地睡覺,就是沒啥可吃。“那會(hui) 兒(er) 餐車還是燒煤加熱的,盒飯剛起賣就被搶購一空。一到飯點,茶水爐前排起長隊,車裏都是泡麵味。”

  自帶泡麵、饅頭,就著榨菜、熱水就是一頓飯,這是曾經春運火車上的“標配”;那聲“泡麵飲料礦泉水,花生瓜子八寶粥”也成為(wei) 一代人的回憶。

  “以前是吃飽就行,現在是‘舌尖上的中國’。”顏晨說。

  他值乘的G7584次列車每天都要售賣上百份“定製套餐”,旅客可以在手機上一鍵挑選地鍋雞、獅子頭等地方美食。到站後,熱氣騰騰的飯菜就送到了座位。

  據上海華鐵旅客服務有限公司介紹,2023年該公司冷鏈、熱鏈餐食銷售達1505萬(wan) 份,“長三角一小時熱鏈圈”已初步形成。

  拚版照片:上圖為(wei) 2011年1月21日,在廣東(dong) 首趟外來務工人員專(zhuan) 列L160次列車上,一位乘客在喂孩子吃方便麵(新華社記者郭晨攝);下圖為(wei) 2024年1月17日,乘務員在K212/209次列車餐車上展示盒飯套餐(新華社記者黃宗治攝)。

  【七變】如廁:從(cong) 不敢喝水到衛生間物品一應俱全

  改革開放後,鐵路春運人數迅速上升。1979年的春運,鐵路旅客人次首次破億(yi) ,客流迎來飛躍式上漲。

  沈陽客運段客運三隊車隊長趙澤強工作已40餘(yu) 年。第一次跟車時,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上廁所最麻煩”。

  綠皮車時代的春運,車廂裏人擠人。“不到三平方米的小衛生間裏,也站著五六個(ge) 人。”

  如今,高鐵動車的衛生間有了質的飛躍。

  趙澤強說,現在的動車衛生間裏,感應式衝(chong) 水的洗手池、洗手液、紙巾等一應俱全,被譽為(wei) “金鳳凰”的複興(xing) 號還有更寬敞的無障礙廁所。那種“隻能潤喉、不敢喝水”的窘迫早已成為(wei) 曆史。

  拚版照片:左圖為(wei) 1994年春運期間,在濟南鐵路局“棚代客”列車上,乘務員在向乘客講解臨(lin) 時搭建的簡易廁所使用注意事項(新華社發);右圖為(wei) 2017年1月12日,在蘭(lan) 州鐵路局銀川客運段增開的銀川發往北京的臨(lin) 時旅客列車上,乘務人員在清潔車上的衛生間(新華社記者彭昭之攝)。

  【八變】自駕:從(cong) 摩托車大軍(jun) 到新能源車登場

  浩浩蕩蕩的“鐵騎大軍(jun) ”曾是春運中一幕牽動人心的場景。

  珠三角地區的繁華離不開數以千萬(wan) 計的外地打工者。歲末年終難回家,“千裏走單騎”便成了老鄉(xiang) 們(men) 的選擇。頂風冒雨騎行十幾個(ge) 小時,隻為(wei) 那一份團圓的熱望。數據顯示,最高峰時從(cong) 廣東(dong) 返鄉(xiang) 的“鐵騎大軍(jun) ”規模超100萬(wan) 人。

  “看似瀟灑,其實為(wei) 省錢嘛,危險又辛苦。”來自廣西的胡斌說,自己曾是鐵騎一員,前兩(liang) 年改坐高鐵加大巴,今年則自駕新能源車回家。

  在江蘇蘇州打工的王慶同樣選擇自駕新能源車回徐州老家過年。數據顯示,今年春運約有72億(yi) 人次自駕出行。

  “鐵騎大軍(jun) ”逐漸退場,更多“綠色軍(jun) 團”已在路上。

  拚版照片:上圖為(wei) 2013年2月2日,在福建務工的董日旭帶著家人騎摩托車返回江西老家過年(新華社發);下圖為(wei) 2020年1月15日,董日旭開著他新買(mai) 的汽車,準備和家人開車返鄉(xiang) 過年(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九變】帶娃回家:從(cong) 出行不易到溫暖歸途

  沈陽站美麗(li) 服務台工作人員寇麗(li) 已工作20多年。

  以往,獨自帶娃出行的母親(qin) 們(men) 非常不易:一邊拿著笨重行李,一邊還要單手抱娃。遇到這種情況,寇麗(li) 都會(hui) 主動上前幫忙。最棘手的是遇到需要哺乳的母親(qin) ,客運員要臨(lin) 時找個(ge) 私密性好的房間,在門口守著。

  2016年,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母嬰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發布,提出到2020年底,所有應配置母嬰設施的公共場所和用人單位基本建成標準化的母嬰設施。

  在北京,截至2018年11月底,公共場所設立母嬰關(guan) 愛室數量近400個(ge) ,機場、主要火車站配置率達100%。

  沈陽站的候車室也有了“母愛十平方”溫馨小屋。溫奶器、微波爐、紙尿褲及接送站一條龍,更多有溫度、人性化的設施和服務,讓寶媽們(men) 的歸途多了一份暖意。

  今年,氣球玩具、圖書(shu) 遊戲……廈門始發開往部分方向的高鐵列車專(zhuan) 門設置了“遛娃艙”,緩解帶娃家庭的焦慮,也為(wei) 孩子提供更多空間與(yu) 自由。

  從(cong) 童趣滿滿的母嬰整理台到一路有愛的無障礙車廂,更多人群的需求已被“看見”。

  拚版照片:上圖為(wei) 1995年春運期間,在廣州火車站,來自四川的“打工妹”趕早乘火車回家過年(新華社記者陳學思攝);下圖為(wei) 2020年1月10日,在重慶西站紅岩服務站的兒(er) 童遊樂(le) 園內(nei) ,誌願者曾念紅(右)陪伴候車的小朋友畫畫(新華社記者劉潺攝)。

  【十變】旅途:從(cong) “單向回家過年”到“哪裏都是團圓”

  如果說過去更多是“千辛萬(wan) 苦也要回家過年”,吃年夜飯看春晚,有老有小、有說有笑;現在則更多有遊有賞、有逛有買(mai) 。“遊子變遊客”逐漸成為(wei) 春節新風尚。

  同程旅行發布的2024年春節旅行趨勢預測報告顯示,“北上看雪”和“南下避寒”成為(wei) 春節假期關(guan) 鍵詞。

  “旅遊過年挺好!還能開眼界長見識。”來自吉林的曹美鳳和老伴訂好機票,和在南京工作的女兒(er) 相約赴海南過年,還準備在當地“買(mai) 買(mai) 買(mai) ”一番。“我的春節,我做主”,個(ge) 性十足的年輕人,也正在重新安排“新年俗”“新年味”。

  時代更迭、春運嬗變。從(cong)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到“此心安處是吾鄉(xiang) ”,春運背後折射出城市化進程的改變,團圓的形式也在鬥轉星移間悄然變化。

  “隻要家人在一起,哪裏都是團圓。”曹美鳳說。

  拚版照片:上圖為(wei) 1993年春運期間,旅客在北京火車站排隊進站(新華社記者唐召明攝);下圖為(wei) 2024年1月28日,乘坐公益“慢火車”6063次列車前往寶成鐵路秦嶺站欣賞雪景的旅客在車內(nei) 合影(新華社記者張博文攝)。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