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新館!來赴這場“千年之約”
新華社鄭州2月26日電 題:殷墟新館!來赴這場“千年之約”
新華社記者唐健輝、施雨岑
河南安陽,洹水之濱。一座青銅色的博物館大氣莊重,與(yu)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望——這是殷墟博物館新館。2月26日,這裏正式麵對公眾(zhong) 開放。
1928年10月,位於(yu) 安陽市西北郊的小屯村,考古學家董作賓在此揮出第一鏟,中國考古人科學發掘殷墟的序幕就此拉開。90多年時光倏忽而過,今天,這片土地上文明的過往與(yu) 輝煌再次濃墨重彩地呈現在世人麵前。
這是一場與(yu) 商文明的千年之約。
青銅器、陶器、玉器、甲骨……約2.2萬(wan) 平方米的展廳內(nei) ,近4000件套文物令人目不暇接。展陳文物數量之多、類型之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覽之最。它們(men) 靜默無聲,卻生動而鮮活地“講述”著“商”是一個(ge) 何等偉(wei) 大的文明。
在新館一樓車馬遺跡專(zhuan) 題展廳內(nei) ,考古工作者正在仔細清理殷墟遺址出土的馬車實物標本。1000多平方米的展廳內(nei) ,集中展示了殷墟出土的23輛馬車。
手鏟微微傾(qing) 斜,輕輕刮落表層泥土,再用竹簽沿著土層紋路慢慢清理,最後用刷子掃去表層浮土,一個(ge) 清晰的車輪遺跡便在考古工作者手中顯露出來。這場開在博物館的“考古公開課”載著遊客穿越3000年時光,一窺當年“車轔轔,馬蕭蕭”的壯闊景象。
新館三樓,110餘(yu) 片首次展出的甲骨記錄了一位商朝小王子的生活日常。考古工作者推測“子”是商王武丁和王後婦好的兒(er) 子,是一位熱衷於(yu) 占卜的問卜者。其中一條“子其疫,弜往學”的卜辭,引起了許多遊客的興(xing) 趣。
“這條卜辭記錄著‘子’入學後有一日生病,但又不敢無故曠課,於(yu) 是他就占卜,這次的疾病是否嚴(yan) 重?我是否能去上學?”殷墟博物館講解員胥怡雯說,這條卜辭被稱為(wei) “3000年前的請假條”。
90多年的考古成果積澱之下,商,不再隻是《史記》中3000餘(yu) 字的記載。它有血有肉、真實而立體(ti) ,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蘊藏其中。
認識曆史離不開考古學。回望過去的2023年,三星堆博物館新館開館,古蜀文明之光輝煌燦爛,目之所及、皆是驚歎;良渚古城及水利係統遺址考古取得新突破,彰顯出良渚文化在我國新石器時代文明起源過程中的重要意義(yi) ;南海西北陸坡沉船遺址等水下考古項目成果將一段段寫(xie) 在深海之下的曆史與(yu) 記憶進一步廓清……
鑒往知遠,行之愈堅。
“殷墟博物館新館的建設,致敬殷墟90餘(yu) 年的豐(feng) 碩考古成果和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學家,致敬中國考古學百年輝煌。”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長閆亞(ya) 林說,大量精美絕倫(lun) 的文物,從(cong) 不同的角度展現出3000多年前青銅文明的鼎盛麵貌,也讓觀眾(zhong) 近距離感受商代巧奪天工的技術工藝。
千年之約,不僅(jin) 是展廳中的風景,更是靜水深流的力量。開館當天,從(cong) 四川遠道而來的遊客郝明宇剛剛走出展廳,就對記者感慨道:“不得不說,我可能並不了解這些文物,但走近注視它們(men) 時,沒有人能抵擋住它們(men) 的魅力。”
“為(wei) 中華文明點讚!”“感覺能在裏麵泡一天”“列入我的旅遊目的地清單”……許多遊客這樣在網上給博物館留言。
目前博物館已經具備了麵對公眾(zhong) 開放的條件,但相關(guan) 的工作遠未結束。“我們(men) 將加快推進以車馬坑為(wei) 代表的土質文物保護與(yu) 展示工作,進一步加強殷商文化的研究與(yu) 闡釋,及時展示最新考古發掘及研究成果。”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殷墟博物館館長陳星燦說。
泱泱中華,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men) 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你,準備赴這場“千年之約”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