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和諧 共生共榮——城市海洋生態保護修複的廈門實踐
作者:光明日報聯合調研組
編者按
建設生態文明,關(guan) 係人民福祉,關(guan) 乎民族未來。1988年,習(xi) 近平同誌在廈門工作期間,創造性提出筼簹湖綜合治理理念。36年來,鷺島兒(er) 女牢記囑托,以筼簹湖綜合治理為(wei) 引領,堅持陸海統籌、河海聯動,探索出一條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促進人海和諧的生態文明實踐路徑。廈門是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實踐地,其生態文明建設所取得的成效,對全麵推進美麗(li) 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特殊意義(yi) 。廈門如何從(cong) 一個(ge) 湖帶動一座城繪就海洋生態保護與(yu) 修複的壯麗(li) 圖景?近日,光明日報記者會(hui) 同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複司組成聯合調研組,深度探尋這座“海上花園”城市的“生態密碼”。
漫步廈門,總會(hui) 與(yu) 美景不期而遇:鼓浪嶼岸線迤邐,山巒疊翠,不時傳(chuan) 來陣陣鳥鳴;筼簹湖翠竹環抱,碧波蕩漾,白鷺於(yu) 水麵上翩躚起舞;五緣灣海天一色,水清岸淨,灣內(nei) 連片紅樹林鬱鬱蔥蔥;走在街頭巷尾,三角梅在暖陽下恣意盛開,一簇一叢(cong) ,千姿百態……
清新的藍,滿城的綠,從(cong) 1699平方公裏的陸域到333平方公裏的海域,從(cong) 筼簹湖綜合治理到五緣灣生態保護修複,從(cong) 栗喉蜂虎的保護到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三十餘(yu) 年來廈門接續發力,實施了從(cong) “海域”到“流域”再到“全域”的生態保護修複,造就了移步易景的山海風光。
多年間,一座座“綠色桂冠”花落廈門——“聯合國人居獎”“國際花園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從(cong) 筼簹湖治理出發,昔日作為(wei) 白鷺棲息之地的“鷺島”,如今已蝶變為(wei) “山、海、產(chan) 、城、人”相融共生的國際化海灣型都市,奮力書(shu) 寫(xie) 著美麗(li) 中國建設的鷺島畫卷。
從(cong) “一湖之治”向“生態之治”的鷺島蝶變
從(cong) 空中俯瞰鷺島,位於(yu) 廈門本島西南側(ce) 的筼簹湖和東(dong) 北翼的五緣灣遙相呼應,猶如一雙靈動的“眼睛”。
時值龍年新春,筼簹湖水清岸綠、白鷺翩躚。“這片湖麵,三十多年來,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咧!”湖畔旁,正在巡湖的“市民湖長”陳亞(ya) 進將筼簹湖的過往娓娓道來。為(wei) 了積極調動民間力量參與(yu) 對筼簹湖的保護,2020年廈門麵向廣大市民選聘“市民湖長”,65歲的退休教師陳亞(ya) 進成為(wei) 其中一員。
“最愛月斜潮落後,滿江漁火列筼簹。”筼簹湖曾是一個(ge) 麵積達10平方公裏的天然避風港,入夜後的“筼簹漁火”是廈門曆史上的八大景之一。20世紀70年代初,為(wei) 了向海要地,這裏圍海造田、築堤圍湖,筼簹港變成了一個(ge) 相對封閉的、僅(jin) 留下1.6平方公裏水麵的湖泊,改稱筼簹湖。
然而,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湖區周邊高強度的開發建設,筼簹湖一度成為(wei) “汙水橫流、垃圾遍地、蚊蠅滋生、魚蝦絕跡”的臭水湖。“當時路過的行人都掩鼻皺眉。”陳亞(ya) 進回憶道。
筼簹湖治理成為(wei) 擺在廈門麵前的一道發展課題。
在廈門工作期間的習(xi) 近平同誌,經過深入思考調研,對這一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
“我來自北方,對廈門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貴的。”
“能不能以局部的破壞來進行另一方麵的建設?我自己認為(wei) 是很清楚的,廈門是不能以這種代價(jia) 來換取其他方麵的發展。”
1988年3月30日,習(xi) 近平同誌主持召開了一場專(zhuan) 題會(hui) 議,主題是加強筼簹湖綜合治理。在這次會(hui) 上,廈門市成立了筼簹湖治理領導小組,明確了“市長親(qin) 自抓治湖”“市財政今明兩(liang) 年每年撥1000萬(wan) 元”,並創造性地將治湖方略總結為(wei) “依法治湖、截汙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ti) 、美化環境”20字方針。
從(cong) 此,廈門治湖有章可循,各部門聯動,水岸共治。僅(jin) 用時3年,筼簹湖就完成了第一期綜合治理,實現了“湖水基本不臭”的目標,水質好了,白鷺回來了。從(cong) 1984年至今,廈門先後開展了五期筼簹湖綜合治理,共投入資金約19.9億(yi) 元,實現了從(cong) 點到麵、從(cong) 水下到岸上、從(cong) 單一治理到聯合共治的轉變,昔日的“筼簹漁火”重現為(wei) “筼簹夜色”。
與(yu) 筼簹湖一樣,過去因海堤阻斷、過度養(yang) 殖、垃圾堆存等被稱為(wei) “爛泥灘”的五緣灣,也經曆過一番“刻骨銘心”的生態修複。
“五緣灣濕地公園所處的這些最好的地塊,何去何從(cong) ,存在很大的爭(zheng) 議。最快的方式——填海造地,瞬時收益能達到10個(ge) 億(yi) 。但廈門堅持一定要恢複生態係統,把最好的資源還給自然、留給人民,這種理念在當時是很超前的。”廈門市湖裏區委常委、副區長王達回憶。
海域麵積由112公頃增至242公頃、平均水深增加約5.5米、生態用地增加2.3倍、灣區植物種類超500種,吸引90多種野生鳥類覓食棲息……五緣灣通過多年來的生態修複、係統治理和綜合開發,如今已成為(wei) 廈門島內(nei) 集水景、植被、濕地、海灣等多種自然景觀於(yu) 一體(ti) 的生態空間。
改變,始於(yu) 筼簹湖,卻不止步於(yu) 五緣灣:實施海堤開口清淤、恢複東(dong) 西海域有機聯係、改善水動力條件與(yu) 海洋生物生境……廈門漸次開啟了西海域、環東(dong) 海域、杏林灣、馬鑾灣等灣區治理。
36年來,鷺島兒(er) 女始終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ti) ”理念,構建起“從(cong) 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開啟了從(cong) “海域”到“流域”再到“全域”的生態保護修複之路。
生態“修複師”繪就物種保護“新圖景”
調研組走進廈門市環東(dong) 海域東(dong) 北角的下潭尾紅樹林公園。遠眺,海灘上水鳥三五成群;近岸,連片紅樹林高低錯落。曾經,這裏是遍布廢舊養(yang) 殖設施和建築廢棄物的灘塗,如今已成為(wei) 紅樹林生態修複的“中國樣板”。
這一切的變化始於(yu) 2005年。受廈門市政府的委托,以“中國紅樹林之父”廈門大學林鵬院士為(wei) 核心的科研團隊開辟了試驗林。
為(wei) 了讓紅樹林“紮根”於(yu) 此,科研人員小心地嗬護著“嬌氣”的紅樹林,挑選樹種、人工馴化、試驗栽培……發明的“筷子苗”專(zhuan) 利技術,將幼苗成活率提高至90%以上。
“廈門一帶的紅樹林品種較為(wei) 單一,難以抵抗病蟲害。”作為(wei) 林鵬院士的第一位研究生,78歲的廈門大學環境科學與(yu) 工程學院院長盧昌義(yi) 見證了下潭尾紅樹林的“重生”。“目前紅樹林麵積達85公頃,形成‘綠色緩衝(chong) 帶’,成為(wei) 抵禦台風、風暴潮等海洋災害的天然生態屏障。”
在下潭尾火炬大橋一旁,一組由愛心和五角星元素構成的圖案向海上延展開來,這幅由紅樹林勾勒的作品,自空中俯瞰,蔚為(wei) 壯觀。這幅盛景的背後是盧昌義(yi) 團隊的浪漫情懷。
“不同種類紅樹植物的生長速度、外觀顏色不一樣。利用這些差異,穿插種植,就勾勒出了眼前的圖案。”盧昌義(yi) 向調研組介紹,他將這幅以紅樹林繪製的作品,命名為(wei) “我愛中國”。
水裏,魚蝦遊弋;灘塗上,米氏耳螺、招潮蟹、彈塗魚等底棲生物安家落戶。一棵紅樹就像一座樓房,從(cong) 樓頂天台到地下室,生活著大大小小各類生命。“紅樹林為(wei) 許多生物提供了棲息地、保護地,有助於(yu) 恢複生物多樣性。”廈門大學環境與(yu) 生態學院副教授楊盛昌告訴調研組,通過生態修複,公園內(nei) 的魚類、貝類、蝦蟹類物種數和生物量均顯著增加,生物量分別提高2.99倍、4.76倍和1.19倍。“林—灘—海”生命共同體(ti) 和紅樹林生態屏障愈加穩固,海岸帶生態活力與(yu) 韌性不斷增強。
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著豐(feng) 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有著“中國最美小鳥”之稱的栗喉蜂虎,每年4月至10月從(cong) 炎熱的東(dong) 南亞(ya) 來到風景優(you) 美的廈門,在砂質的岩壁上用嘴和利爪掘洞為(wei) 巢,避暑繁衍。
自2010年,首次觀測到它們(men) 的蹤影後,廈門市政府在寸土寸金的城中心設立了五緣灣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確保這群“美麗(li) 精靈”能順利棲息繁衍。
數據顯示,自保護區成立以來,栗喉蜂虎數量穩中有升,2023年親(qin) 鳥繁殖數量保持在200隻以上,五緣灣濕地覓食區在栗喉蜂虎遷徙前可觀測到3000隻以上。這片城中保護區,已成為(wei) 鳥類天堂。
“是白海豚!”一聲驚呼迅速吸引了調研組的注意,沿海岸線一路向西,隻見距離船身左側(ce) 約50米處,一個(ge) 粉白色身影略微探出海麵,又迅速向下沉去。
中華白海豚,屬於(yu)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素有“水上大熊貓”之稱。在廈門灣見到中華白海豚並不是“偶遇”,而是鷺島兒(er) 女久久為(wei) 功,修複海洋生態、保護瀕危海洋物種的“必然結果”。
由於(yu) 對棲息地環境要求嚴(yan) 苛,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狀況成為(wei) 衡量地方海洋生態環境的“活指標”。過去,無序的人類活動給脆弱的中華白海豚造成嚴(yan) 重威脅。
保護“海洋精靈”刻不容緩!廈門市出台首個(ge) 中華白海豚地方性法規,建立我國首個(ge) 中華白海豚救護繁育基地,嚴(yan) 格控製捕撈強度,實施部分海域禁捕規定,每年開展增殖放流、著力恢複海洋生態鏈……
“現在整個(ge) 白海豚的生存環境比以前有明顯改善。”廈門市自然保護區事務中心主任蔡立波表示,中華白海豚在廈門海域的種群數量逐步增多,已由20世紀90年代初的60頭增加到如今的80多頭,廈門也成為(wei) 全國唯一在城區就能看見中華白海豚的城市。
生態“好顏值”賦能發展“好價(jia) 值”
清晨,驅車沿狀元山盤繞211道彎,漫山茶園鬱鬱蔥蔥,調研組來到了軍(jun) 營村。這裏常年浸沐在雲(yun) 山霧海裏,素有“高山村”之稱。
據曾任軍(jun) 營村村委會(hui) 主任的高泉國回憶,作為(wei) 廈門最偏遠的小山村,“山上不見樹,粥裏不見米”,一度是村裏的真實寫(xie) 照,人均年收入隻有200多元。
把時間的指針撥向2024年,如今的軍(jun) 營村已“華麗(li) 轉身”,幸福的密碼就藏在“山上戴帽,山下開發”裏。
1986年,習(xi) 近平同誌經過細致調研,針對山區村發展的實際,因地製宜地提出“山上戴帽,山下開發”的綠色發展理念。
山上,種樹造林,把“帽子”戴起來。
“這一片樹林,都是我27年前種下的,你瞧,現在長得多壯實!”高泉輝是軍(jun) 營村最早參與(yu) 封山造林的村民之一,順著他手指的方向,遠處青山蒼莽。“樹種起來,涵養(yang) 了水源,還能在台風來臨(lin) 時鞏固土層,茶樹長得更好啦!”
山下,種茶種果,把開發搞起來。
軍(jun) 營村建起了茶葉加工廠,從(cong) 種植采摘、炒茶加工到包裝運輸,全鏈條可以在村內(nei) 完成。此外,還生態化改造了6500多畝(mu) 老茶園,更新優(you) 質品種,打造有機、綠色、生態、環保優(you) 勢。
如今,層層疊翠的茶園梯田、錯落有致的古樸民居、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使得軍(jun) 營村成為(wei) 熱門旅遊“打卡地”,村裏人紛紛開起了農(nong) 家樂(le) 。調研組了解到,當前,全村開辦了70多家民宿,2023年接待遊客20萬(wan) 人次,人均年收入達到4.5萬(wan) 元。
“守護好綠水青山,換來了金山銀山!”軍(jun) 營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高泉偉(wei) 不禁感歎。
軍(jun) 營村是廈門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不放鬆的一個(ge) 縮影,透過這個(ge) 縮影,可以窺見整個(ge) 廈門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
以“見縫插綠”代替“見縫插樓”——寸土寸金的廈門,在大公園裏雕琢起“口袋公園”“袖珍公園”,市區居民基本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做到了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四季見花,讓百姓養(yang) 神養(yang) 肺、養(yang) 眼養(yang) 心。
將“垃圾海平麵”變為(wei) “濱海浪漫線”——在環東(dong) 海域的生態修複上,廈門通山連海打造山海綠色通廊,進一步改善海域和岸線生態景觀,完美融合山景、湖景、海景,讓近者悅、遠者來。
從(cong) 筼簹湖治理開始,廈門用科技手段賦能生態發展的腳步從(cong) 未停止。
用“海上美容師”維護岸線“高顏值”——廈門充分發揮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廈門大學等科研智庫優(you) 勢,建設海漂垃圾監測預警預報係統,通過動畫模擬出當日海漂垃圾的漂移軌跡,對海漂垃圾的規模和分布進行預測預報,並給出攔截建議和收集建議。
“我們(men) 將265公裏的海岸線劃為(wei) 62個(ge) 重點岸段,確保整個(ge) 廈門海漂垃圾日產(chan) 日清、水清岸淨。”廈門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陳秋茹說。
以給水質做“CT”代替拍“胸透”——第三海洋研究所搭建儀(yi) 器共享平台,通過穩定同位素技術,記錄碳、氧、硫等生源要素在自然環境中的動態傳(chuan) 遞過程,可有效應用於(yu) 確定汙染物來源,助力雨汙分流與(yu) 地下排汙管網改造,為(wei) 環境生態修複過程中物質循環研究提供有利的技術支撐。
眼下,新一輪治理正在進行——實施管網正本清源改造,努力實現“汙水入廠、清水入河”目標;構建排水智能化管理平台,實現“一戶一碼”“管網一張圖”;擴容海水泵站調水能力,讓水體(ti) 循環動力更足……
生態環境的“高顏值”,給廈門帶來了經濟增長的“高價(jia) 值”——筼簹湖片區已“騰籠換鳥”,引進大批總部經濟、現代服務業(ye) 企業(ye) ,成為(wei) 廈門金融、商貿、旅遊、居住中心;馬鑾灣以智慧產(chan) 業(ye) 、生命健康、商務文旅、現代物流為(wei) 代表的四大產(chan) 業(ye) 鏈逐漸形成,吸引一大批生態環境友好、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chan) 業(ye) 化項目落地;同安灣,高新企業(ye) 紮堆入駐,形成科技成果轉化孵化聚集區,累計注冊(ce) 各類企業(ye) 超過1600家……
生態築底,廈門高質量發展成績單更加亮眼:2023年,廈門市經濟總量超8066億(yi) 元;進出口總值超9470億(yi) 元,同比增長2.7%,高於(yu) 全國增速2.5個(ge) 百分點。
“廈門實踐”的經驗啟示
36年來,鷺島兒(er) 女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讓“清新的藍”“怡人的綠”成為(wei) 廈門的魅力名片,不斷豐(feng) 富生態文明建設的“廈門實踐”經驗。
注重高質量發展與(yu) 高水平保護相統一,站在人與(yu) 海洋和諧共生高度謀發展。縱跨15年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hui) 發展戰略》,注重把握經濟社會(hui) 發展與(yu) 生態保護的平衡。廈門始終堅持正確的政績觀和發展觀,算大賬、算長遠賬,把生態優(you) 先理念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領域、全過程,堅持海洋開發和海洋保護並重。“廈門實踐”表明,通過海洋生態修複,推動生態產(chan) 品供給持續增加,就能走上生態旅遊融合發展之路,群眾(zhong) 臨(lin) 海、親(qin) 海、戲海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就會(hui) 不斷提升;同時,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更能持續吸引高精尖企業(ye) 入駐,促進產(chan) 業(ye) “藍色”轉變,引領產(chan) 、城、海高質量發展,持續助力海洋強市乃至海洋強省建設。
注重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相協調,提高海洋生態保護修複的係統性、整體(ti) 性、協同性。在不同發展階段,廈門市委市政府均專(zhuan) 門設立指揮部,同時強化目標協同、部門協同、區域協同、政策協同,統籌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汙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灣區降碳、減汙、擴綠、增長。成立“海岸帶綜合管理領導小組”,實現海陸一體(ti) 化管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部署實施海洋生態保護修複工作,全麵協調海洋漁業(ye) 、航運、環境、港口等相關(guan) 涉海部門的用海衝(chong) 突,將生態保護補償(chang) 、生態損害賠償(chang) 等措施與(yu) 重大涉海工程建設項目相掛鉤,統籌兼顧生態係統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可持續性,實現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山水海城”相融共生。
注重自然恢複和人工修複相結合,努力找到海洋生態保護修複的最佳解決(jue) 方案。廈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引導生態修複科學有序進行。按照“一屏一灣十廊”的生態格局,打通10條山海廊道,堅持全域全要素保護修複,著力構建從(cong) 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堅持以自然恢複為(wei) 主,如五緣灣整治過程中保留灣內(nei) 大片原生濕地,大大減少了工程量。同時,采取科學的人工修複措施,宜林則林、宜濕則濕、宜灘則灘、宜海則海,統籌岸線生態化、紅樹林修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yu) 海灣治理、開堤納海等工程,提高保護修複措施的關(guan) 聯性和耦合性,加快生態係統恢複進程,提升生態係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走出一條符合廈門實際的自然恢複和人工修複相融合的新路子。
注重外部約束和內(nei) 生動力相促進,建設海洋生態保護修複的硬製度與(yu) 軟文化。隻有實行最嚴(yan) 格的製度、最嚴(yan) 明的法治,才能為(wei) 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廈門持續完善海洋生態法律法規體(ti) 係,充分發揮法治力量,護航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提高企業(ye) 、社會(hui) 組織和公眾(zhong) 對海洋生態文明的參與(yu) 度,達成生態文明共識,把“要我治”變成“我要治”,如企業(ye) 、市民積極認購馬鑾灣生態島上的樹木種植和日常管理。積極主動開展國際海洋交流合作,持續培育海洋文化,厚植生態文明意識,海洋生態文明理念和海洋意識早已內(nei) 化於(yu) 廈門人民心中,轉化為(wei) 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內(nei) 生動力。
掃一掃二維碼 欣賞廈門之美
(作者:光明日報聯合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季雅寧、李春劍、馬躍華;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複司盧麗(li) 華、林存炎、楊昌健、王浩然)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9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