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滬創業青年變身“新型勞動者”
在上海,伴隨著“新質生產(chan) 力”這個(ge) 新詞的名氣越來越響,一群年輕人打開了全新的創業(ye) 方式——做有技術門檻的、能真正帶來生產(chan) 力提升的實事。
如今,一群在滬創業(ye) 、做研究的年輕人,正不知不覺地成為(wei) 打造新質生產(chan) 力的關(guan) 鍵部分——新型勞動者。
剛一上班,業(ye) 務就忙起來了
春節假期後的第一周,上海易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易碳”)創始人、董事長周晶就開始出差跑業(ye) 務了。有多家有色金屬企業(ye) 、鋼鐵企業(ye) 要找他“算碳”。成立於(yu) 2017年的易碳已從(cong) 最初5個(ge) 合夥(huo) 人壯大到100多人,其中大多數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他們(men) 在“算碳”這個(ge) 看似冷門的領域裏已小有名氣。
“很多人覺得現在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不好,而我就是跟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做生意的。我能感受到他們(men) 對轉型的迫切需求。”周晶服務最多的是鋼鐵企業(ye) ,而這些企業(ye) 有大量的出口業(ye) 務。
“國外一些企業(ye) 特別講究環保,你哪怕隻給他提供一點點鋼材,他也會(hui) 要求你明確生產(chan) 這些鋼材產(chan) 生的碳排放。算不清楚碳足跡,你可能連競標的資格也沒有。”周晶在鋼鐵企業(ye) 的環保部門工作過,後來又轉行做金融。他見過企業(ye) 為(wei) 了“算清楚碳”,不得不花幾十萬(wan) 元買(mai) 歐洲公司的軟件係統,費時費力又費錢,“買(mai) 回來還不能直接用,還得自己招人根據自己的生產(chan) 工藝流程,做不同的模板出來”。
2020年,我國宣布將力爭(zheng) 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周晶瞄準時機和幾個(ge) 環保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朋友一起,從(cong) 鋼鐵和電力行業(ye) 入手,打造了中國人自己的算碳係統——“積木碳雲(yun) ”和“積木LCA雲(yun) ”。針對組織碳核算的“積木碳雲(yun) ”產(chan) 品,內(nei) 置了國家已公布的24個(ge) 行業(ye) 指南包含的全廠級與(yu) 工序級碳核算方法與(yu) 模型;針對產(chan) 品碳核算的“積木LCA雲(yun) ”則以“生產(chan) 流程數據梳理+積木工序計算模型+工業(ye) 軟件應用”的模式為(wei) 企業(ye) 提供產(chan) 品碳足跡精準量化服務。
“這是中國的機遇,也是我們(men) 這一代環保人的機遇,要抓住。”周晶說,易碳的“算碳”價(jia) 格已降至國外同類產(chan) 品的約十分之一,很多中小型企業(ye) 都用得起,“雖然這兩(liang) 年企業(ye) 在這方麵的預算有所下降,但這個(ge) 行業(ye) 一直在增長”。
抓住時代機遇,冷門專(zhuan) 業(ye) 也有春天
周晶的合夥(huo) 人、易碳高級副總裁桂誌軍(jun) 最能體(ti) 會(hui) “從(cong) 冷門到熱門”。他大學本科學環境工程專(zhuan) 業(ye) ,當時這個(ge) 專(zhuan) 業(ye) 與(yu) IT相比,屬於(yu) 冷門工科。當時中國對環境工程專(zhuan) 業(ye) 人才需求不大,桂誌軍(jun) 畢業(ye) 後去國外留學,回國後在一家國企工作。
2021年,環境專(zhuan) 業(ye) “火”了。“雙碳”目標提出後,我國企業(ye) 迫切需要國際同行認可的“精準算碳”服務。桂誌軍(jun) 重新拾起自己原本就喜歡的IT專(zhuan) 業(ye) ,結合環境工程領域的相關(guan) 知識,在易碳負責技術創新。
桂誌軍(jun) 告訴記者,“算碳”其實很麻煩,要一個(ge) 行業(ye) 、一個(ge) 行業(ye) 地去突破,因為(wei) 不同行業(ye) 有不同標準、不同生產(chan) 工藝,每一種工藝針對不同產(chan) 品產(chan) 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是不同的,“我最早是搞鋼鐵的,但是我就不懂怎麽(me) 給鋁製品算碳,為(wei) 此還得找世界鋁協的專(zhuan) 家來幫忙”。
目前,易碳已經獲得歐盟環境影響評價(jia) 互認平台Eco-Platform的認可。桂誌軍(jun) 說,未來易碳的工具還要賣給海外客戶。
很多人想象不到,鐵路公司現在也在嚐試“向智能要生產(chan) 力”。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電務段調度指揮中心的青年監測員顧雷如今用起了智能分析係統,它能對上海虹橋站內(nei) 的道岔、信號機等信號設備電特性指標進行遠程分析。
“之前看一遍虹橋站信號設備的所有指標要花費3個(ge) 小時,現在隻需要15分鍾。”顧雷使用的係統還能實時為(wei) 信號設備進行“體(ti) 檢”,將異常信息全部篩選出來,幫助維修人員進行預判。
上海局相關(guan)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鐵路係統現在也是“黑科技當家”,而開發和使用這些“黑科技”的清一色都是年輕人。
各行各業(ye) 都有創新空間
環境專(zhuan) 業(ye) 的年輕人忙著“算碳”,傳(chuan) 統醫學專(zhuan) 業(ye) 的年輕人則忙著用計算機“算病”。
複旦大學數字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員王爍,最近忙著在國際舞台上推廣自己利用AI大模型研發的Fdear新產(chan) 品——用戶隻需拍照上傳(chuan) 新生兒(er) 耳朵的圖片,Fdear就能判斷耳朵是否存在畸形、屬於(yu) 哪種畸形,並與(yu) 用戶互動問答。
先天性耳廓畸形是頭麵部最常見的出生缺陷,發病率約為(wei) 15%-20%。然而,由於(yu) 新生兒(er) 耳畸形診斷專(zhuan) 業(ye) 性要求較高,導致很多孩子出生時即便有耳畸形問題,也不易被醫生察覺、診斷,不少患兒(er) 因此錯過了耳模矯形的最佳治療時間窗口。
王爍使用了文心一言大模型底座和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的數據基礎,通過訓練耳畸形識別模型,研發了Fdear。除王爍外,這支研發團隊還有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耳鼻整形外科的醫生傅窈窈和百度飛槳的技術人員等,全都是年輕人。
就連傳(chuan) 統的木地板行業(ye) ,也在青年創新人才的加持下嚐試實現質的飛躍。新春伊始,久盛地板在上海中心召開了新的戰略發布會(hui) ,要朝著“0膠0甲醛”方向開拓新產(chan) 品線。
“過去長三角地區很少有人裝地暖,現在使用地暖的家庭越來越多,我們(men) 再用過去老式的實木複合地板不行了,它的生產(chan) 過程中使用膠水,遇熱會(hui) 散發甲醛。”久盛地板技術人員錢晨於(yu) 2015年入行,見證著地板行業(ye) 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革新,他告訴記者,為(wei) 了實現“0膠0甲醛”,一塊可供地暖搭配使用的實木地板上要疊加4項專(zhuan) 利技術,包括微波幹燥技術等。
目前,這家地板公司現有管理人員中超過70%都是大專(zhuan) 及以上學曆,擁有各類專(zhuan) 利60多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