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華民俗的漢字姻緣

發布時間:2024-03-01 14:4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漢字與(yu) 民俗】

  作者:李運富(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教授)

  開欄的話

  中華民族的習(xi) 俗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chan) 實踐和社會(hui) 生活中逐漸形成,並由民眾(zhong) 參與(yu) 且世代相傳(chuan) 、較為(wei) 穩定的文化事項,具有群體(ti) 性、地域性、時代性、傳(chuan) 承性和變異性特征。在中華文明數千年的發展史上,漢字與(yu) 民俗相伴相隨、關(guan) 係密切。漢字既是漢民族集體(ti) 創造並長期使用的文化符號,同時也是“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的文化載體(ti) 。本刊即日起推出《漢字與(yu) 民俗》專(zhuan) 欄,全麵描述漢字與(yu) 民俗相輔相成的事實,揭示兩(liang) 者的互動關(guan) 係和文化內(nei) 涵,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以漢字為(wei) 前提形成民俗

  漢字的創造和使用,在古人看來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所以《淮南子》說:“昔者倉(cang) 頡作書(shu) ,而天雨粟,鬼夜哭。”古人不知道漢字從(cong) 何而來,以為(wei) 神靈所授或聖人所造,於(yu) 是留下了許多漢字起源的傳(chuan) 說,並對漢字產(chan) 生敬畏崇拜之情,由此形成了兩(liang) 個(ge) 方向的民俗行為(wei) :一是神秘化,人們(men) 賦予漢字某種超自然的力量,影響人的吉凶禍福,逐漸形成祭拜字聖、敬惜字紙、用字符治病等習(xi) 俗。二是理據化,人們(men) 認為(wei) 漢字的形體(ti) 具有某種構造意圖。對構形理據的解釋有的追求係統科學,帶有學術性,如《說文解字》等;有的不一定科學,隻是對漢字形體(ti) 作主觀聯想、隨意發揮,從(cong) 而賦予形體(ti) 原本沒有的特殊含義(yi) ,這種行為(wei) 帶有民俗性,屬於(yu) 非學術性的俗解,古今皆有,如宋代王安石的《字說》,現代安子介的《劈文切字集》等。

  漢字構形的學術解釋和社會(hui) 俗解並沒有截然分開的界線,即使《說文解字》也引用了不少俗解。俗解漢字可能不符合科學要求,但也是解說者思想觀念和學識眼界的反映,有時還能透露社會(hui) 意識或借形寓教。如,“王”字在《說文解字》裏沒有正麵解釋,隻是引用了幾個(ge) 不同的說法:一是引東(dong) 漢班固的《白虎通》,將其釋為(wei) “天下所歸往也”,這是用“往”釋“王”,屬於(yu) 聲訓;二是引孔子說的“一貫三為(wei) 王”,主要講字形;三是引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說:“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人也……”,分析了形義(yi) 關(guan) 係,比孔子更具體(ti) 。後來,唐代李陽冰對孔子和董仲舒的說法作了進一步補充:“中畫近上。王者,則天之義(yi) 。”這些解釋雖然出自大學者,但其實都是通過主觀解字來美化王權,可以看作俗解。從(cong) 甲骨文、金文的形體(ti) 來看,“王”本像闊口短柄的斧鉞,象征生殺大權,能夠掌控刑法擁有生殺大權的就是“王”。這是造字所反映的上古社會(hui) 意識,跟一般的俗解不同。

  又如現代人講“聰”字:“同學們(men) 要用耳朵聽講,用心想問題,用口提問、答問,用兩(liang) 隻眼睛(指右邊上麵的兩(liang) 點)看黑板,這樣你就會(hui) 變聰明。”“聰”字從(cong) 耳總聲,構形理據很清晰,之所以這樣講解,顯然是為(wei) 了教育學生們(men) 好好學習(xi) 。

  除了漢字俗解外,猜字謎、寫(xie) 春聯、貼福字、立牌坊、埋墓誌、測字運、行文字酒令、刻吉語璽印、製飾字瓦當、作回文詩和神智體(ti) 詩以及其他文字遊戲等,都是因為(wei) 有了漢字才產(chan) 生的豐(feng) 富多樣的風俗習(xi) 慣。今天,古老生僻字在現代網絡中的流行、年度漢字的評選狂歡等,也正在形成新的民俗,而它們(men) 也是以既有漢字為(wei) 前提的。

   因民俗而產(chan) 生漢字現象

  古代民俗有許多忌諱,往往引起新造漢字或改變原字常態,甚至換用別的同音或同義(yi) 字。

  有的為(wei) 利害諱。明代陸容在《菽園雜記》中記載:“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wei) 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wei) ‘快兒(er) ’。”江南水鄉(xiang) 的人們(men) 因為(wei) 行船要圖順暢快捷,就忌諱“住”(停住不動)、“翻”(翻船)等字詞,於(yu) 是,吃飯用的“箸”因為(wei) 與(yu) “住”同音而被改為(wei) “筷”,在船上用“筷子”吃飯,取的是“快捷”的寓意。廣東(dong) 一帶民間文獻把船帆的“帆”(與(yu) “翻”同音)改為(wei) “(見圖1)”或“(見圖2)”,取的是“順利”的寓意。

  圖1

  圖2

  有的為(wei) 尊者諱。儒家祖師孔子名丘,後世為(wei) 了表示對孔子的尊敬,遇有“丘”字時往往缺右邊一豎,或換用同音的“邱”字,結果丘姓也改成了邱姓。每年的第一個(ge) 月本來叫“正月”,因為(wei) 秦始皇叫嬴政,“正”“政”同音要避諱,就改稱“一月”“端月”或改變讀音叫“zhēnɡ月”。據說,唐朝詩人李賀因為(wei) 父親(qin) 叫李晉肅,“晉”與(yu) 進士的“進”同音,結果被要求避諱而終身不得取進士。

  除避諱字外,還有“方俗字”是為(wei) 了記錄地方風俗詞匯而根據地方語言或地方文化特製的隻在某個(ge) 地方通行的新形體(ti) ;“組合字”是為(wei) 了體(ti) 現民俗對吉祥如意等美好願望的整體(ti) 感受,而把幾個(ge) 字組合成一個(ge) 字的用字現象;“裝飾字”則是群體(ti) 審美意識帶給漢字書(shu) 寫(xie) 和結構的特殊變化,如鳥蟲書(shu) 、花草書(shu) 、龍鳳書(shu) 之類;還有漢字的特殊變體(ti) ——江永女書(shu) ,也是湖南江永地區女性私密表達需求的產(chan) 物。這些漢字現象都是漢字發展過程中產(chan) 生的特殊現象,需要從(cong) 民俗文化的角度加以考察並進行解釋。

   民俗由漢字記載而傳(chuan) 承

  後代流行的民俗大多見於(yu) 前代的文獻記載。例如,南北朝時期宗懍撰寫(xie) 的《荊楚歲時記》,是一部記載荊楚歲時習(xi) 俗的著作。該書(shu) 按照時間先後,從(cong) 元旦到除夕,記錄了古代荊楚地區每年12個(ge) 月中重大節令的來曆、傳(chuan) 說及風俗活動等,涉及社會(hui) 生活的方方麵麵和學科知識的林林總總。其中,大多數習(xi) 俗後代甚至現代仍然沿襲,如正月初一“爆竹庭前,辟除邪惡”,五月五日“采艾懸門,鬥草遊戲”,同時“舟楫競渡,爭(zheng) 采雜藥”等。

  再如1989年至1997年出版的《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匯編》,由幾千種地方誌中記載的民俗材料選編而成,分為(wei) 華北、東(dong) 北、西北、西南、中南、華東(dong) 六卷。每卷民俗資料又分為(wei) 禮儀(yi) 民俗、歲時民俗、生活民俗、民間文藝、民間語言、信仰民俗和其他七大類,大類目下還有若幹小類目,保存了全國各地豐(feng) 富多彩的民俗現象。如果沒有漢字文獻記載,中華民族的許多風俗習(xi) 慣很可能發生大的變異或者消失。

  由此可見,漢字與(yu) 民俗的姻緣深厚,難分難舍。一方麵,漢字成為(wei) 民俗的源泉和媒介;另一方麵,民俗也深刻影響著漢字的形體(ti) 變異和特殊使用。所以,研究民俗不應忽略漢字,研究漢字也要借助民俗。兩(liang) 看不厭,相得益彰。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係。”漢字對中華民族風俗習(xi) 慣的深遠影響正是其文化傳(chuan) 承意義(yi) 和民族維係作用的重要表現。全麵描述漢字與(yu) 民俗相輔相成的事實,揭示兩(liang) 者的互動關(guan) 係和文化內(nei) 涵,是新時代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需要。

  因此,我們(men) 在《光明日報》開辟一個(ge) 專(zhuan) 欄《漢字與(yu) 民俗》,把漢字與(yu) 民俗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和闡釋,既談“因漢字而形成的民俗現象”,也說“因民俗而產(chan) 生的漢字現象”,將上麵列舉(ju) 的種種漢字民俗和民俗漢字作係列的專(zhuan) 題研究。這個(ge) 欄目的文章,從(cong) 日常生活中攝取素材,從(cong) 雙方關(guan) 係中解釋原因,從(cong) 實用效果上分析得失,從(cong) 學理規律上指導發展,希望能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貢獻。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18日 05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