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文物講故事|古籍“醫生”施妙手
微蹙雙眉、屏息凝神,姚嘉迪手握鑷子和毛筆,小心遊走於(yu) 殘損的書(shu) 葉間,修補細碎的缺口。她工作的案幾上,排筆、棕刷、針線等工具擺放整齊,待修的古籍陳列在旁,由於(yu) 年代久遠,它們(men) 有的板結如磚,有的薄如蟬翼。
35歲的姚嘉迪是甘肅省天水市圖書(shu) 館的一名古籍修複師。
2008年,古籍修複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古籍修複師們(men) 的工作,進一步得到重視。
“古籍修複如同為(wei) 古籍進行一場‘微型手術’,也需要‘術前診斷’,製定方案。”姚嘉迪說,在進行修複操作前,她和同事們(men) 需要對古籍進行全麵檢測分析,製定各種修複方案,有效修複因蟲咬、鼠噬、黴蝕、粘連等造成的各類“傷(shang) 口”。
從(cong) 事古籍修複工作6年多,姚嘉迪仍記得自己修複的第一本古籍。“頁數不多,滿書(shu) 泥漿。很多書(shu) 葉破損,封皮和書(shu) 簽粘連。”她說,經過一個(ge) 多月的精心修複,古籍得以“修舊如舊”。
拆線、編號、整理、補書(shu) 、折頁、噴水、壓平……古籍修複要經曆20多道工序,姚嘉迪和同事們(men) 樂(le) 此不疲。修複過程中,他們(men) 時常在“故紙堆裏覓蒼黃”,遇到古籍中有趣的內(nei) 容,大家會(hui) 暫時放下手中的工作,熱烈地探討交流。
天水市圖書(shu) 館副館長李東(dong) 暉是古籍修複技藝市級非遺傳(chuan) 承人,在他看來,古籍修複並非機械枯燥的重複工作,不僅(jin) 要有一定的相關(guan) 學科基礎,更要具備巧思。
美術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他,對書(shu) 籍裝幀尤為(wei) 熱愛。他曾修複過一本嚴(yan) 重脆化、狀若酥皮的明代古籍。為(wei) 了加固修補,他采用“金鑲玉”的裝幀方式,用白色宣紙襯在折頁中,保護破損書(shu) 葉。
“我愛護古籍就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保護的責任感和修複的成就感,是我工作熱情的來源。”李東(dong) 暉說。
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實施以來,我國先後評選並公布了6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累計收錄古籍約1.3萬(wan) 部,天水市圖書(shu) 館共有5部珍貴古籍入選該名錄。
為(wei) 了讓更多人了解古籍修複工作,天水市圖書(shu) 館每年都會(hui) 舉(ju) 辦中華傳(chuan) 統曬書(shu) 活動、書(shu) 籍函套技藝培訓等,李東(dong) 暉和同事們(men) 會(hui) 帶領讀者感受雕版印刷技術、學習(xi) 製作書(shu) 籍函套等。
“因為(wei) 場地有限,活動都是限額報名。有時報名啟動不到十分鍾,名額就被一搶而光。”李東(dong) 暉說,隨著古籍保護工作的推進,古籍修複逐漸走進大眾(zhong) 視野,為(wei) 更多人所知。
記者:文靜、王博
編輯:廖翊、吳夢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